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传媒的迅猛发展,新闻舆论监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涉案刑事侦查亦是如此.媒体对侦查机关的监督,有利于弘扬正气、杜绝腐败、规范执法,甚至推动立法.如佘祥林案、赵作海案、杜培武案在媒体的影响下,有效地促进社会各界对刑讯逼供危害的进一步认识,对于相关法规的出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佘祥林案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司法史上的标志:疑罪从无、错案纠正、国家赔偿,都因这起案件,渐渐成为惯例,然而对于佘祥林本人,重新适应自由而正常的生活,仍让他措手不及出狱8年,佘祥林还一直梦见自己在监狱里。虽然在白天他从来不想监狱和当年那些事,但一到晚上,梦境就把他拖进了回忆,那些强加给他的11年的黑色记忆,由不得他,如影随身。自由这事儿,让佘祥林烦恼很久了,"人家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为什么我会一直梦到自己在监狱里呢?"在监狱时,总是梦想被放出来;真的放出来了,却在梦里把自己又关进笼子……  相似文献   

3.
易茗 《新闻世界》2005,(5):14-18
1994年1月20佘祥林妻子张在玉失踪。同年4月11日余祥林被指认为杀人凶手。1995年5月6日佘母杨五香因四处上访被抓入狱,从看守所出来三个月后去世。1998年6月京山县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佘祥林死刑。2005年3月28日张在玉突然回老家探亲。此时。杀妻冤案真相大白。4月1日佘祥林被取保候审。4月13日上午9点京山县法院开庭重新审理。宣判佘祥林无罪。  相似文献   

4.
宋永鸿 《新闻前哨》2006,(12):27-28
2005年3月,被指控“杀妻”而身陷囹圄的湖北京山人佘祥林,因妻子突然现身而冤情大白,一时成为轰动新闻,各媒体竞相做了详尽报道。事过一年后,在这个新闻人物开始淡出人们视线的时候,本地《武汉晚报》、《楚天金报》、《武汉晨报》等媒体再次聚焦余祥林。2006年4月3日,以上媒体分别刊发《佘祥林已有意中人》,《余祥林移居宜昌年内结婚》的消息,披露了“佘祥林在与前妻办理了离婚手续后,在情感生活上有了新的选择”,同时介绍了他目前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5.
假象的存在也是一种真实 在近几年的社会新闻中,陕西华南虎案和佘祥林案无疑成为司法研究及舆论监督方面的经典案例,而对笔者本次所立题目来说,这两个案例同样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下面,我们来重温一下这两件新闻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中国新闻周刊》2005,(16):10-10
佘祥林案只是若干冤案中的一个。在中国,除了司法人员的执法素质外。还有匕级领导、社会舆论、群众情绪诸多外界因素对司法审判的影响,这是造成冤假错案的政治和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7.
丁川 《大观周刊》2011,(14):208-208,179
面对这些年来出现的孙志刚案件、黄静案、佘祥林案、刘涌案、邱兴华案、宝马撞人案、彭宇案(公车乘客撞路人)、许霆恶意取款案、躲猫猫案、邓玉娇案 、李刚案等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案件,群众的参与度可谓一浪高过一浪,民意作为一种群体力量在司法判决中时常扮演者一个重要的角色,民意与司法究竟有怎样的联系?本文将民意对司法的影响做了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8.
决定佘祥林命运的执法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4月13日,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洒在一片开阔的油菜地上。阳光下一群孩子正在乡间小道上追赶着一只母鸡。油菜地的尽头是一堵高墙,里面是湖北省京山县人民法院,此刻正在进行着一场新的审判。被告佘祥林,1998年6月,他被该院指控犯有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这一回,佘祥林没有戴手铐,没有穿囚服。但他依旧坐在审判席上,一块并不醒目的“被告人”的牌子此时与他刻意地保持着一段距离。庭审持续了100分钟。之后,法官宣布原审对佘祥林犯有故  相似文献   

9.
2005年3-4月,湖北省京山县“佘祥林杀妻冤案”成为全国瞩目的新闻。有一篇题为《省高院刀下留人避免错杀佘祥林》的报道引起读者质疑:既然湖北省高级法院能从“口供中有四种作案经过,五种杀妻动机”中感到疑点重重,将该案发回重审,为何不能直接纠正这起冤案?  相似文献   

10.
5月12日之前,赵作海曾表示,自己可能会提出不少于150万元的索赔金额,但他同时说,自己会服从“国家赔偿标准”。 2010年5月11日晚,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连夜召开审判委员会会议,对赵作海申请国家赔偿案进行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2003年孙志刚事件促使实施21年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被废除,到2005年佘祥林"杀妻"冤案推动死刑案件的审判程序改革;从北京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到女大学生卖身救母事件,诸多事件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立  相似文献   

12.
陕西董伟,河北邢树斌,湖北佘祥林——一连串的名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公民的生命,他们有的死了,有的还侥幸活着。而无论是在世抑或逝者,都一次次地显露着现行司法制度中的种种缺憾。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近些年来,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电视媒体,法制新闻的分量越来越重,一些主流媒体的非法制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涉及的法律含量已占到总选题的70%以上。本文试图通过对佘祥林等几起“冤案”的剖析,谈谈重大法制新闻事件的舆论导向力量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年5月9日上午9时30分.蒙冤11年的赵作海含泪跨出河南省第一监狱大门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想回家。”但直到10日晚9时.赵作海才出现在家乡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赵楼村他的妹夫家。想回家的赵作海哪里去了?后据赵作海的叔叔赵振举说。曾接到县公安局电话。“他们说带赵作海去旅游了”。  相似文献   

15.
李祥 《大观周刊》2012,(46):85-85
赵作海故意杀人案:1998年2月15日.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赵楼村村民赵作亮到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称.其叔赵振棠于1997年10月30日失踪已有四个多月.怀疑是同村村民赵作海作案.公安机关随即将赵作海拘留,后因证据不足将其释放,赵作海共被拘留二十多天。1999年5月8日,赵楼村村民在淘井时发现一具无头、无四肢且躯干高度腐烂的尸体,遂报警,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次日,赵作海被刑事拘留。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2010,(20):38-42
赵作海案余热未消。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余祥林案不是偶然.只是近期暴露的一系列案件的缩影,其中暴露出当前司法体制的种种弊端.也给我们指示了司法改革的若干路径。  相似文献   

18.
张家磊 《大观周刊》2012,(28):76-76
程序正义是一项要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实现的价值,没有程序正义,也就很难实现实质正义。也正是由于对程序正义的漠视。最终导致了本该可以避免的佘祥林冤案,从该案的全过程可以看出:刑讯逼供、法院先定后审的审判程序、有罪推定是违反程序正义的具体表现。只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和做法,在司法实践中遵守程序正义,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真正实现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9.
数字     
《中国新闻周刊》2010,(18):14-14
65万元 河南农民赵作海被判“故意杀人”入狱服刑11年,2010年4月,当年的“被害者”忽然现身。5月13日,被无罪释放的赵作海接受了商丘市人民法院提供的国家赔偿金和生活补助费,共65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急剧转型、矛盾凸显的背景下,随着以互联网、手机为主的新媒体的普及应用,我国舆情危机事件呈多发态势.一项研究指出,我国平均每五天就发生一起影响较大的舆情危机事件.“瓮安事件”“石首事件”“毒疫苗事件”“邓玉娇案”“赵作海案”“李刚门”“郭美美事件”等等,都是经新媒体推动而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