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绥化地区,现已发现金代古城31座:其中绥化4座,望奎1座,兰西7座,青冈4座,明水10座,肇东5座。其中靠近呼兰河、诺敏河、泥河的有16座。古城规模已知周长的有18座,其中1500m以下的10座,1500—1900m的3座,2000—3000m的3座,3900m、5000m的各一座。金代的绥化地区肇东、安达属肇州,其他市县属蒲与路管辖。地区境内古  相似文献   

2.
金代黑龙江地区的行政建制 ,是以现在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划为基础。对金代在这一地区的行政建制 ,本文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尤其是对以当时金上京所辖的金代上京路、会宁府、曲江、宜春、会宁三县和金代肇州、蒲与路、胡里改路学治所的地理位置进行了地理定位。对研究黑龙江流域的古代历史沿革与行政建制的沿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金代黑龙江地区的行政建制,是以现在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划为基础。对金代在这一地区的行政建制,本文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尤其是对以当时金上京所辖的金代上京路、会宁府、曲江、宜春、会宁三县和金代肇州、蒲与路、胡里改路学治所的地理位置进行了地理定位。对研究黑龙江流域的古代历史沿革与行政建制的沿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金上京二十七任首脑考述金北人金上京是金代前期的都城,也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金皇朝发祥地一金源地区的重心,更是金代北方即十二世纪前期至十三世纪初中国北疆最大的民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所以金上京诸任首脑人物生平事业表现,从某种意义讲,...  相似文献   

5.
金代黑龙江地区城镇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朝建立后,黑龙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长城南北之间的贸易日益繁荣,不仅加速了黑龙江地区急剧的封建化,而且也大大地推动了这一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有关金代黑龙江地区城镇发展的考古资料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地区已发现的金代古城三百余座,这批资料是研究黑龙江地区古代城镇最可靠的物证。  相似文献   

6.
金代文化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国内发表过一些研究金史的文章,但系统地论述金代文化的论文并不多见。《文物》1977年第四期发表黑龙江文物考古工作队《从出土文物看黑龙江地区的金代社会》一文,所论限于黑龙江地区;《民族研究》1979年第二期发表岑家梧遗作《金代女真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刚较简略。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金代文化作一概述,仅供参考。一语言文字据《大金国志》卷三十九《初兴风土》记载,女真族初无文字,每逢“赋敛科发,  相似文献   

7.
对金上京周边建筑址及陵墓址进行考证,对于研究辽金史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文章作者历时一年,实地考察了金代(1115~1234年)上京会宁府故址周边的金代遗迹,对部分建筑址、陵墓址和驿路遗迹作了详细的调查记录,并进行了初步考证,为进一步研究辽金史提供了详实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8.
嫩江流域是松花江水系中较大的支流,其流域面积达28.3万平方千米,流经地域横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区。在这一广袤的地域内,考古工作者和地方史学者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发现了178座辽金时期古城。为了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嫩江流域辽金时期的古城布局,作者经过三年的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重新梳理了这些辽金古城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并绘制了《嫩江流域辽金古城分布示意图》,以及按行政区划将嫩江流域古城划分出八个区域。最后,从嫩江流域辽金古城的布局规律方面,提出了嫩江流域辽金古城布局的五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座落在河北省唐山市所辖的遵化市境内的清东陵,始建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陵园。整个陵区沿着燕山余脉瑞昌山而建,群山环绕着48平方公里的陵区。这里共有15座陵墓群,其中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陵5座、公主园寝1座,共埋葬了帝、后、妃、皇子、公主161人。这些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的陵园,金碧瓦顶、白栏红墙,都建造得十分恢宏秀丽。 5座皇帝陵中,孝陵建造得最早。它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陵墓。规模最宏大,长达5500米。在这条陵区的中轴线上,由一条宽近12米的砖石甬路将石牌坊、大红门、神功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至今,在黑龙江流域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渤海古城址,这些古城址不仅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江河两岸,且在原始森林中也有众多的渤海时期的山城。这些古城址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当时渤海国行政建制的规模,也为人们了解渤海国在黑龙江流域的城镇化过程提供了大量资料。因此,从黑龙江流域渤海古城的角度,人们可以窥见渤海国时期黑龙江流域迅速封建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由唐至宋,在不同阶段,王朝对川渝地区州县治所城市兴筑、维护城墙的政策和态度历有变化:唐代前、中期,不重视城池修筑,多沿用旧城;唐末五代,开始大规模建造、补葺城池;北宋初至南宋中期,除徽宗时较重视西、南边地城池的修筑外,其余时间均对城墙修补采取消极态度,任其倾颓,直到宁宗以后才有所改观。对城墙的修筑因时、因事、因地甚至因人而存在差异,以"城墙内的城市"来概括中国古代治所城市的形态特征并不确切。  相似文献   

12.
嫩江古称“弱水”、“那河”、“捺河”、“难河”、“讷兀河”、“脑温江”、“恼温必拉”等。嫩江是我国东北地区一条十分重要的河流,它既属于黑龙江流域的水系,也是松花江水系中的最大支流。嫩江发源于大、小兴安岭夹角山地。由北向南流并与北流的松花江干流、东流的洮儿河在今吉林省的大安市与黑龙江省的肇源县fr舍,形成了松嫩平原上的三江平原区。这一地区曾经是辽金两朝经营管理大、小兴安岭及其外兴安岭地域,也是各少数民族的重要军事防御区和设防区。从嫩江流域的角度观察,辽金时期在这一区域设置了星罗棋布的军镇、城堡、路、府、州、县等建制。近年来,在嫩江流域共发现了一百余座辽、金时期的古城遗迹。梳理和综述这些已经知晓的辽、金城池及其研究成果。对于重新认识嫩江流域的筑城布局、民族分布、行政建制、历史地理、交通驿站,以及这一地区辽金时期城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88年5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阿城市巨源乡城子村西出土了一批极为珍贵的丝织品服饰、靴、鞋、袜、冠带等文物,直接填补了金代服饰研究的空白,诸多金代服饰及宋代金锦更为世所罕见,被誉为"北方的马王堆"。它是研究我国古代服饰最好的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14.
10世纪至13世纪前期,契丹和女真族相继建立了辽、金两大帝国王朝。辽、金两朝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从20世纪初至今,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境内发现了大量辽金时期古城遗址。这些古城遗址充分说明了辽宁省在辽、金两朝时期的古代城市和交通驿道、商品贸易和货币经济的发达繁荣景象。辽宁省是辽金两朝古城遗址分布最为密集和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对辽金古城的分布规律、建筑特点、行政建置、道路交通、城市规划、防御工事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会加深人们对辽金史的整体了解和把握,更为重要的是对辽宁省中世纪古代城市繁荣的过程和原因也会有充分地理解。  相似文献   

15.
10世纪至13世纪前期,契丹和女真族相继建立了辽、金两大帝国王朝。辽、金两朝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从20世纪初至今,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境内发现了大量辽金时期古城遗址。这些古城遗址充分说明了辽宁省在辽、金两朝时期的古代城市和交通驿道、商品贸易和货币经济的发达繁荣景象。辽宁省是辽金两朝古城遗址分布最为密集和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对辽金古城的分布规律、建筑特点、行政建置、道路交通、城市规划、防御工事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会加深人们对辽金史的整体了解和把握,更为重要的是对辽宁省中世纪古代城市繁荣的过程和原因也会有充分地理解。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春秋经》《左传》记载中的越“入吴”,《国语》记载的“越王勾践”“袭吴”时“入其郛”,《史记》记载的吴国国都“城高以厚”及赵晔《吴越春秋》记载的“子胥…“造筑大城”,《越绝书》记载的“吴大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的“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等作文献考释,首先论述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在春秋时期的客观存在。接着,又从《越绝书》记载的战国时“春中君所造”之“楚门”,乃系苏州城门中的“破楚门”演变而来;另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提及黄歇治吴时的水利举措“又大内北渎,四从五横,至今犹存”,分析唐代时犹存的古城“四纵五横”河道体系,系战国黄歇治吴时的遗存。其后,从清代中叶苏州古城“三横四直”的河道体系为唐代演变而来,指出苏州古城在战国时代就已烙上且牵延至清代尚存的这一文化印记,从而印证黄歇治吴时重修苏州城墙的事买。上述文献记载,清晰地表明如下结论: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战国时重修。  相似文献   

17.
蒲与路是金代最北部的一个地方行政区,是上京路的路下属路,虽称之为路,但并非金代最高行政单位的路,其实为节镇州。对蒲与路的管辖范围、官员设置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管理情况,以及蒲与路城的交通、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空间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解决人们对蒲与路行政级别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西辽河的主要干流,10世纪初由契丹人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建立起来的辽上京城成为辽王朝的统治中心。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继北魏之后所建立的最壮观最辉煌的一座特殊都市。自金朝灭亡后,辽上京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由编写"大清一统志"的文人们发现并确认了辽上京城的所在位置。以往中外学术界一直认为,辽上京城的重新发现是清道光年间蒙古学者张穆所撰写的《蒙古游牧纪》一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最迟在《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中已经有明确记载。此外,契丹人所修建的辽上京城从"二元"理念出发,采用了"北朝南市"的二元体制,分为南北二城。北城即皇城,为辽朝皇帝的临政之所;南城即所谓汉城则是以容纳汉人为主体的包括契丹人之外的各族人的生产、生活、市易、井肆、居住的场所。辽上京城是西辽河流域古代都市文明的标志,对东北亚乃至内陆亚洲的文化交流与传布,商品贸易的往来等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阿城市大岭乡吉兴屯发现了金代碑石,但碑石已残缺为三块。从碑石上残存的较为完整的文字分析及与历史事实印证,认为该墓碑主人应为完颜翰鲁;同时,对此碑的损毁原因进行了推测,认为此碑应是多年前被当地村民砸碎成多块,用来盖造房舍,砌于墙内至今,此碑最终毁于愚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