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魁父”,现中学课本及一些古文选本均注为“小山名”,此注似欠准确。《太平御览·地部》引《淮南子》“牛蹄之涔,无径尺之鲤;魁父之山,无丈林营宇”。其中的“魁父”二字是形容山很小,与上文“牛蹄”二字形容水很少是一样的。“牛蹄”不  相似文献   

2.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其中一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现中学课本及一些古文选本,均将魁父注为“小山名”.此注似欠深究.《太平御览·地部》中引《淮南子》“牛蹄之涔,无径尺之鲤;魁父之山,无丈林营宇.”其中的“魁父”二字是形容山很小,与上文“牛蹄”二字形容水很少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3.
课文《愚公移山》中有“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一句。课本注为“魁父,小山名。”“魁父”一词,自汉代高诱作注以至于今,多以河南陈留县境内的山名释之,如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寓言选》。笔者认为“魁父”一词不是实际山名,而是一种虚指,乃为“堆阜”二字的假借,其实就是大土堆。证之和下:《国语·周语下》:“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其有悛乎?”韦昭注:“小阜曰魁”。又《文选》木华《海赋》:“濤(?)滐而为魁”。李善注引贾逵《国语注》曰:“小阜曰魁”(按:胡刻本“小”误  相似文献   

4.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篇》。其“曾”字凡三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课本在第一个“曾”字下注曰:“曾,并。”音注为céng。其余二“曾”字未加注,大概是意思  相似文献   

5.
本义以文字学知识为依据,试从分析“魁”字字形入手,确定了“魁”的本义为“勺头”。并且得出了“魁父之丘”的命名应该是“象勺头一样的土山”的结论。把前人对“魁父之丘”仅仅释为“小山”的说解进一步落实为“象勺头般的小山”,从而补充和完善了历来对“魁父之丘”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对“魁父之丘”的“之”,许多古汉语论著作了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结构助词,表示一种特殊的修饰关系,相当于“的”,或不译出;有的说是指示代词,表示同一性的偏正关系,相当于“这样”、“这类”;有的又说是结构助词和指示代词的溶合体,既表示偏正关系,又表示同一性,相当于“这样的”、“那样的”。①我以为,对“魁父之丘”的“之”的这些解释和争论,都忽视了一个语言事实:这个“之”仅仅是一个用于专名的语间助词,它的主要作用不是表示某种或某几种关系,而是调整音节,舒缓语气。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觉得人教版教材古诗文的一些注释不够准确完美,特举几例,纠正于方家。例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初语二册)注释为“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曾,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释义是准确的,但注中将“曾”注音为zēng,这就不当了,查《文言虚词汇解》“曾”字:“用在否定副词前,借以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还’‘、竟’、‘竟然’等。”注音céng。所举例句,赫然就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①再查《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曾”字读céng音时义项有三…  相似文献   

8.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很多人认为这一类同一性偏正词组中的“之”字是代词,代定语所指的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样”、“这种”、“这个”。 我认为,这种分析法是错误的。 古代汉语偏正词组的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一般要用“之”字。例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鸿门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9.
安静  少华 《语文新圃》2009,(7):34-35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相似文献   

10.
大凡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总会:有无穷的艺术宝藏等待后人去发掘。《愚公移山》在展开故事情节中所安排的两问两答,匠心独运,就是蕴含着的艺术宝藏。第一次问答是在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之后,愚公妻子为此而“献疑”,提出两点疑问:一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二是“焉置土石”。  相似文献   

11.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高中第四册文言基本编目 ,但有两处注释欠妥 ,就此提出我的看法 ,以供参考。一注出现在侯嬴献计让如姬去偷兵符 ,原文为“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如姬资之三年 ,自王以下 ,欲求报其父仇 ,莫能得。”注 :“资之”记住这件事。资 ,蓄积。这一注释虽然与《史记》中唐代司马贞索隐基本相符 ,但具体提法上仍值得商榷。原“索隐”旧解资之三年谓服齐衰也。今案 :资者 ,蓄也。谓欲为父复仇之资蓄于心已得三年矣。司马贞依文断义 ,是很费了些心思 ,他的意思似是说如姬为替父复仇已蓄谋筹划多年 ,而课本简单地理解为“记住这件事”…  相似文献   

12.
释“子”     
小篆“子”字,象人首与手足之形。“子”的本义是“孩子”,男女兼指。《仪礼·丧服礼》: “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郑玄注: “言子者,可以兼男女。”古文中,“子”指男还是指女,常常需结合语境才能确定。《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  相似文献   

13.
《愚公移山》的深刻寓意已众所周知,其中愚公之妻和智叟一番言语,一是“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是“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者类似的语体结构,尽管都利于情节的展开,却有着不同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一(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注:曾,并.(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3)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以上三句中均有"曾",课文只注了一处,是否可以说,三处均当"并"讲呢?其实不然.在句(1)勉强可通,于句(2)就有问题,于句(3)则不通.吕叔湘《开明文言读  相似文献   

15.
两汉翁主考     
汉代翁主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作用,因此,认真地探讨一下她的名称由来、地位变化、食邑收入、属官及职掌等,很有必要。 一、翁主名称的由来及地位改变的原 因 诸侯王之女,在西汉称为翁主。对 “翁主”名称的由来,各代注家解释不一。西汉扬雄在《方言》中云:“周、晋、秦、陇谓父曰翁。”意即诸侯王之女由父主  相似文献   

16.
上海《语学习》1999年第2期孙玮先生《到底念zēng还是念céng》一提出,《愚公移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曾”应该念zēng,而不应该念céng,因为《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等书对于和“乃、竟”解的“曾”都注音为zēng。孙先生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如果我们查阅一下其他书籍,,就会发现作“乃、竟”解的“曾”也可以读为céng。  相似文献   

17.
“以”在古代汉语里是较常见的字。它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拿”、“认为”,但更常见的是用作介词。下面,我根据现行部编教材和有关复习材料,对介词“以”的用法作一些分析。 (一)“以”作介词主要用法有两种: 第一,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当“拿”、“用”、“把”、“凭”讲。例如: 1.请以剑舞。(《鸿门宴》)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同上)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18.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1998年校订重版本 ,下同 )第 30页文选“齐晋之战” ,其结尾处为“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我戮之不祥。赦之 ,以劝事君者。”其中的第一句注为 :“不把‘以死免其君’看成难事。”即注者把句中的“难”一词理解为意动用法。照此看法 ,原句的意思就成了人们把“以死免其君”看成容易之事 ,这显然不合文义。其实 ,逢丑父冒着生命的危险设法使齐侯逃脱 ,此举诚非易事。文中的“难”当为“责难、责备”义。《左传》中“难”已有此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齐人难之”。而“难”的“责难”义的产生 ,则源于…  相似文献   

19.
古人为向他人表示敬意,常采用尊人和卑己的形式来自称。这种自称即第一人称,但不采用“吾”“余”“予”等人称代词,而是有一些习惯的说法。现例举如下:下愚《红楼梦》第120回:“下愚当时也曾与他往来过数次,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决绝”。牛马走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走”意为仆人,“牛马走”意为如牛马般被驱使的仆人。李善注:“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张衡《东京赋》:“走虽不敏,庶斯达矣”。薛淙注:“走,公子自称走使之人。如今言仆矣”。敝人鲁迅《华盖集·…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三家注中有丰富的地理资料,由于注释体例不一,也不主于一家之说,三家注中关于地名的注释往往是非莫辨,地望难明,而当中所蕴含的宝贵经验亦因此多为人所忽略。《史记》“城父”三家注的注释即属此类。通过穷尽搜罗三家注关于城父的各条注释,分析三家注注释地名时产生混乱的原因,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三家注注释地名的特点,以便有效利用三家注中的历史地理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