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明泉 《陕西教育》2007,(10):25-26
一、教学总体设想《绿色蝈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快速阅读及概括信息的能力。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能抓住事物的特点。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要点和特色;2.学习观察的方法。难点: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双体互促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  相似文献   

3.
《绿色蝈蝈》是初一的一篇略读课,但中一些最基本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还是要弄清楚的。这里提出几个问题算作抛砖引玉,供大家研讨。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本课的教学,我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语》七年级上册选入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巨《昆虫记》中的一篇章《绿色蝈蝈》,课是从由原编译的《昆虫的故事》(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节选来的,译黄亚治。我没见过法原,但以法布尔的学术态度推断,原应当是相当科学严谨的。我在备课中,对照1997年版的《昆虫的故事》编译本,却发现教材选入的译多处让人费解,现择其中三处就教予方家。  相似文献   

7.
科普小品文的教学,目标要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设计要趣味性和知识性兼顾,教学要主体性和主导性协调。教学《绿色蝈蝈》时,以寻找美点语言训练和价值观提升为教学重点,使学生逐步认识、理解这篇文本所具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第18课<绿色蝈蝈>一文中的"绿色蝈蝈",我们始终搞不清到底是何物,也很难向学生说明白.  相似文献   

9.
科普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将科普小品文选入教材,编辑的意图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奥秘的兴趣;二是如课标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即引导学生品悟说明文生动而又准确的语言。  相似文献   

10.
《宁夏教育》2005,(6):13-15
今天是一学期中最后一次讲授新课,我像往常一样准备好了教案,按部就班地上起课来。“谁能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当王军讲到司马光举起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时,我问:“司马光这种行为叫什么?”“临危不惧。”当有的同学喊出这个词时,我满意地笑了。可正在此时,我班的调皮鬼张宁宁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缸时。就不怕把缸里的孩子砸伤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姓语。所以语文课应该充满语文的味道。《小露珠》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优美的童话,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美丽,她在美化、滋润万物的同时蒸发、牺牲了自己,赞扬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文章语言准确生动、充满童趣。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相似文献   

12.
谭行绩 《广西教育》2006,(7B):43-45
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态的连续演进方向;它统合了人一生中依序发展的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由个人对工作的献身而流露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式。它也是人生自青春期以及退休之后,一连串忧愁或无酬职位之综合,除了职业之外,尚包括任何和工作有关的角色,如学生、受雇者、领退休金的人,甚至包含副业、家庭、公民的角色。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能使学生加深对自身生涯独特性、方向性、空间性、现象性的理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方向性,以及在活动中体会竞争的残酷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梁洪涛 《广西教育》2008,(20):54-55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对于阅读,无论是教学评价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绿色蝈蝈》作为一篇昆虫观察记亦或科学随笔,无论是编辑意图还是文本作者及其文本自身,都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探究的导向和精神。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教学大纲建议在七年级的教学上淡化文体,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上,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刘小军 《广西教育》2012,(21):75+77-75,77
语文味,即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语言品味、情感激发、意理阐发等手段,让学生体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  相似文献   

15.
怎样实现科学知识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统一,使科学小品文教学充满语文味?一是要在解读文本时,抓住精准的词句、精妙方法、精心的布局和真实的情感等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语文味;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梳理概括、品词析句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文本的语言,体现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已被大家认同,但重要的是如何落实在教学行动上。《金色的鱼钩》一故事性强、感情色彩浓、且篇幅较长。教学时,我采用了依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感悟交流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做了回主人?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三(2)班的政治课中,教师没有讲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而是在主持一场竞争上岗的演讲。每个小组通过集体讨论,确定了本组的问题,10个小组代表上台演说,说主题,说理由,说设想;每个同学当评委,评态度,评内容,评形式。最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台湾问题”、“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阅读体验教学作为一种探索中的教学方式,以其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的最佳教学效果而被广泛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向语教学改革吹来一丝清新的空气,注入新的活力。可许多教师在课堂操作层面上显得不知所措,一时难以适应和恰当地把握。在近阶段所听的几节“体验式”阅读教学公开课中,就出现过许多尴尬,下面就结合所听的几节《东方之珠》课对“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出现误区谈几点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教研活动中,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反映,学生对教材中选编的科普类散文不感兴趣,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教学设计也感到不好处理。为此,我们对此类文章的阅读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结合教学实际对科普类文章的教学策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立足文本运用想象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