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登临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宋词登临之作,南渡前后所传达出的格调、风貌大不相同:北宋词人抒发的多为艳情、柔情,以相思、思乡为主;南宋登临词所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除了传统柔情外,家国情怀、壮志逸兴亦很常见。从描绘景象上看,北宋词人登高远眺所关注的多为斜阳、草树、飞云、归雁等悠远、阴柔之景;南宋则更多山河、关塞等宏阔、雄浑之象。从整体格调上看,北宋涉及登临的词作大多低婉凄迷,南宋则阔达浪漫。通过两宋登临词的分析比较,可以反映出词体从北宋到南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人有登高的雅兴,从登临诗中可略知一二,因为诗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透过唐代人的登临诗,我们亦可窥见唐帝国的时代气象。  相似文献   

3.
初盛唐五、七律登临诗论略何平登高而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唐人笔下的登临诗异彩纷呈,成就卓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等篇,将登临的诸类题材的创作推向高峰。而唐人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对比分析唐代登临诗与历代登临诗的区别着手,简要概括了唐登临诗之特点。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 ,堪称唐诗中的珍品 ,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写了诗人登临鹳雀楼时所看到的壮阔景象和诗人急欲登攀绝顶放眼祖国千里山河的心情 ,从而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全诗四句 ,可分为两层意思。前两句为一层 ,写诗人登临鹳雀楼时所看见的自然景色。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写诗人向上望 ,向远处望 ,只见一轮明亮的太阳已依山而落。这一句点明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 ,同时暗点题中“登”字。第二句“黄河入海流”,写诗人向下鸟瞰 ,是近景。“入海流”是诗人的想像 ,并非目力所及。…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描写晚眺咸阳城西楼所见,表达对唐王朝日渐衰朽的惋惜。  相似文献   

7.
登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一脉相承,它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与时代变迁密切联系,充满了对社会与个体发展的忧患和关注,与“诗言志”传统一致。登临之主题贯串了整个宋词,其艺术风格和内涵的变化,是和宋词的雅化过程和儒学的复兴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宋词中出现的“莫登高”现象与词体自身发展和宋朝风云激荡的历史密切相关,凸显了宋型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理的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藏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众所周知,李白的这一首七律《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唐诗中胜炙人口的名篇。历来为名家争相传诵和讲析。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偏重于把它当作登临吊古的作品来读,尽管人们在作结论时都要说到它的忧国伤时的旨意,但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又往往不够重视这一点。我们认为,忧国伤时才是这首诗的主旋律。所以,应该围绕着这一点来分析这首诗。因为诗人的登临吊古,目的就在于伤今。那么,登临吊古与伤今之间当…  相似文献   

9.
周杰民 《山东教育》2009,(11):56-56
“单椒秀泽.不连丘岭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这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位于济南东北的华山的精彩描述。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两次登临华山.被其美景所折服,欣然写下“兹山何俊拔.绿秀如芙蓉”的诗句。  相似文献   

10.
杜甫律诗的章法,因题材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格局。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两种格局:一种是以每联为一个意段的“四节式”(点题→写景→言事→结情);一种是以四句为一个意段的“二节式”(描绘物象→寄托情志)。登临、咏怀之作多用“四节式”,咏物之作多用“二节式”。  相似文献   

11.
江美利 《云南教育》2002,(13):32-32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赴汝州任团练副使途中,路经九江,登临庐山,庐山胜景令诗人赞叹不已。“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的瑰丽景色触发了诗人的逸兴遐思,写下了若干首庐山纪游诗,《题西林壁》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道诗寓哲理于景物描写之中,给人以启迪,“以筋骨思理见胜”,使形象与哲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庐山峰岭的奇秀风姿。由于作者不断变换观察的位置和角度,移步换景,感受各异。横观庐山,连绵起伏,重峦叠嶂,侧观庐山,高峻挺拔,峭壁突兀,可谓多姿多…  相似文献   

12.
咏史怀古诗是古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咏史诗”是针对古人古事陈说见地,总结历史教训;“怀古诗”是由登临地之景所诱发而抒发感慨。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的古诗鉴赏题所考的唐朝杜牧的《过华清官》及宋代杜常的《题华清官》就是“咏史”与“怀古”的代表之作。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30首古诗词曲中,咏史怀古诗就有5首——《石头城》、《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淮左名郡)。如何对这类题材的古诗进行鉴赏呢?  相似文献   

13.
在古诗词中有一类登临或登高主题的作品,这类诗词很常见,可以说,每一首登临或登高诗词的诞生,往往也伴随着一个作者自我形象塑造的完成.韩愈说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登临或登高主题的诗词大多缘于作者内心的不平.当然,“不平”有多种,可以是迷茫孤独,可以是愁伤凄苦,也可以是压抑不快,还可以是悲慨激愤等等.往往在这些情况下,登临或登高就成了诗(词)人抒发情感,一吐为快的一种独特方式,“鸣”的结果就是登临诗的产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诗(词)人内心积压的东西得到释放,从而产生暂时的心里安慰.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也就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月4日,世界著名音乐家迈克·科勒,将携德国菜比锡国家爱乐乐团登临东方艺术中心,带来一场世界顶级的音乐盛会。  相似文献   

15.
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两诗都是登临凭吊怀古的千古佳作。崔诗先作,李诗在后,饶有兴趣间让我们来赏析一下他们各自诗作的风采。一、同是登临吊古佳作  相似文献   

16.
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两诗都是登临凭吊怀古的千古佳作。崔诗先作,李诗在后,饶有兴趣间让我们来赏析一下他们各自诗作的风采。  相似文献   

17.
从低处开始     
秦广英 《家教世界》2011,(10):41-41
在世界登山运动史上,被称为“登山皇帝”的梅斯纳尔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壮举。他登临了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唯一单人、不携带氧气设备、在季风后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作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之一,其词作于"剪红刻翠"之外"另立一宗"。本文试着从辛弃疾的登临词入手,来探究辛弃疾雄豪中见悲婉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为:登临时的"感心之物",即富有形象性的自然界景物和以用典为主的人世间事象;登临时的"感物之心",即他内在的"想为"和外界环境对他摒斥压抑所致的"不让为"两种力量的相互激荡。这种雄豪中见悲婉的艺术风格遂使得辛弃疾的登临词既拓其境又具词之眇。  相似文献   

19.
登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梦想登临泰山的愿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登顶飞来峰后的豪情。古人喜欢登高。常以五岳为尊。或许由于遗传基因的作用,我们这些后生的血管里也流淌着对登临的向往。  相似文献   

20.
宋词是我国文学遗产中一枝瑰丽的花朵,历代词论者把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前者继承了“花间”余风,“即景叙情”,所即之景不外是风花月露,所叙的情也不过是缠绵悱恻的哀怨离愁。这类作品技巧虽有优劣之分,但情调大多是沉靡颓废,除供清客、贵妇人花前月下浅斟低唱以外,它的社会意义就十分寥寥了。后者——豪放派或即景叙事,或登临怀古,或直抒胸臆,扩大了词的境界。辛弃疾是这一派的著名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