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一次听一位朋友说自己整天不愿意运动,懒得像条蛇,觉得很新鲜,因为普通话中一般都是说“懒得像头猪”。经过了解得知这是带有地域特色的表达方式。这位朋友是南方人,因为南方气候潮湿,蛇比较多,并且总是盘成一团,以慵懒的姿态出现,人们对其生活习性比较了解,所以用它来比喻人懒得动弹。类似的说法在湖南、湖北、广东等地也比较普遍,如张家界山区的人们用“懒得像条黄花蛇”骂人太懒,粤语中用“死蛇烂性”比喻人懒,不喜欢干活。  相似文献   

2.
“蛇”趣     
《初中生》2010,(9):24-27
蛇其实是很妖娆的动物,比如用它来形容女人的细腰时——蛇腰:蛇又是无比毒辣的动物,比如用它来形容人的歹毒心肠时——心如蛇蝎;蛇还是忘恩负义的家伙,比如被农夫救过的那条蛇;从某个角度来说,蛇是颇具威慑力的东西——杯弓蛇影;蛇又跟制敌法宝挂钩——蛇拳;蛇还是美丽与正义的化身——白蛇精;形容书法精妙,  相似文献   

3.
说“懒”     
曾经的我,对未来没什么期许,也缺乏奉献精神……总之对一切都不怎么上心,十分懒惰。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作家罗兰的名言:"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了你对前途的希冀,割断了你和别人的友情,使你的心胸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我这才恍然大悟,开始把懒惰的迹象当作警钟,曾因懒惰而遭遇的挫折也让我渐渐变得成熟。我发现,懒惰可以是智慧的向导。通常,大家认为懒惰等同于不  相似文献   

4.
关月 《小火炬》2010,(3):28-29
贝宁比其他任何入都更了解蛇这种动物,所以大家都叫他“蛇人”。他心里一天到晚考虑的就只有蛇!他只喜欢蛇! 当其他孩子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时。他捉蛇。当其他孩子们霉卡通片时,他看“蛇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养蛇者说     
吾有一表兄,痴迷养蛇,远近闻名。一目得闲,访之。 入其室,只见墙角一枯树枝干上悬挂一蛇,通体赤红,长约四五尺,见来人,便盘绕而下。兄曰,莫慌,此无毒之赤练蛇也。  相似文献   

6.
7.
说“蛇”     
声声爆竹送金龙,户户桃符迎玉蛇。农历己巳是蛇年。蛇或讲蛇神在世界范围里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常见形象。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著名的大神女娲、伏羲均是人首蛇身。《艺文类聚》卷二引《帝王世纪》有“庖羲氏……蛇身人首”“女娲氏”……亦蛇身人首”的说法。我们从武梁祠石室画像和东汉石刻画像等材料中也可以看到,女娲、伏羲都被刻画成人首蛇身的神。还有共工,《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引《归藏·启筮篇》说“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山海经》中的轩辕、雷神、烛龙、窫窳等山神也都呈人面蛇身的形状。  相似文献   

8.
9.
冯至的《蛇》呈现出意象的智性化选择 ,把意象作为体悟人生、表达心智的媒体 ,而且还表现出了无限度的自由化结构特色。表现出冯至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分析苏童《蛇为什么会飞》中“蛇”与欲望的异质同构关系入手,诠释了“蛇”意象的象征意义,并解构欲望肆虐的城市生存图景,以及城市人内心的隐秘和焦虑.同时,本文试图将苏童的书写置于传统和现代文本中“蛇”意象的欲望化象征内涵系统之中,质疑苏童缺乏超越的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11.
人们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是在我十余年的从教生活中,竟然三次遇上“蛇”。回想起来,每次执教《蛇与庄稼》这一小学阅读教材中经久不衰的名篇,都让我受益匪浅。今天将这三次经历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2.
倪方六 《高中生》2013,(7):56-57
蛇在早期中华民族信仰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从“开天地”的盘古,到“抟土造人”的女娲,再到传说中的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在远古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似乎一直与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许应该算是“蛇的传人”。  相似文献   

13.
《小读者》2013,(2):32-32
为啥称蛇为“小龙”呢?传说清朝,乾隆皇上下江南,要路过黄河时,他来到九龙口,有当朝大官刘墉陪往。君臣上船过河,在船上摆着佳肴美酒开怀畅饮,酒过三巡,忽一阵河风刮过,又听得一阵“吱吱”叫声,群臣看时,只见船头一青一白两条大蛇,正仰头张望。众人见蛇上船,吓得魄飞魂散,浑身颤抖,乾隆举袍掩面,刘墉吓得一身冷汗。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介之推“五蛇辅龙”的传说中介之推被喻为晋文公得以返国的五大功臣之一,此说与历史事实不符。“五蛇辅龙”说的出现其实质背景是战国末期的秦相吕不韦在其所主编史书中所杜撰出来的故事,其目的是为秦王由诸侯王取代周天子提供舆论造势及历史依据,该传说的产生及流传是政治炒作宣传的结果。正是通过掌握着强大“话语权”的秦统治者,才使得这个明显是假的故事产生了真实的历史事实所拥有的效果。对该传说的辨析有助于我们对历史与传说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1.秋天来了,天气渐渐冷了起来。周末的早上,妈妈早早喊起来米果和妹妹朵朵,带他们出去跑步。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可是我在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竟然三次遇上“蛇”。回想起来,每次执教《蛇与庄稼》这一小学阅读教学中经久不衰的名篇,都让我受益匪浅。今天将这三次经历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7.
18.
孙宁 《作文大王》2014,(7):18-19
在辽阔的海洋中,一条鲨鱼捕捉到一条金枪鱼,饱餐一顿后,准备离开。 这时,从鲨鱼的肚皮下悄悄游过来一条小鱼,开始津津有味地吃着鲨鱼剩下的残食。  相似文献   

19.
盲人的眼睛虽然看不到 ,但是他们的听觉、触觉、和嗅觉都比常人要灵敏得多 ,这究竟是何缘故呢 ?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 ,在解剖尸体的时候 ,发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 :病人的患病器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相反 ,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 ,为了抵御病变 ,这些患病器官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更强。这种现象 ,最早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 ,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 ,发现那只患病的肾要比正常的大得多。并且 ,当他去分析另外一只肾时 ,发现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解剖过程中 ,他不断发现 ,包…  相似文献   

20.
一,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胺炙人口的作品,有多篇被选人中学课本。《捕蛇说》就是其中之一。该已深人到当代中国的千家万户,“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多少人已耳熟能详,倒背如流。尽管如流,如果贸然问一句“这篇章是什么体”,只怕很少有人能准确回答。会回答的也可能众口一词说是散,“柳宗元在永州亲眼看到这种情景”,以自己的笔描写自己看到的实事,不就是一篇纪实性散么!我们问过几个教过这篇课的中学老师,也都是这样回答。从来没来人把它当成小说。但是,反复地阅读几遍之后,我们对“纪实性散”说产生了怀疑,认为它只能算作一篇小说,一篇篇幅不长的唐代言小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小说的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