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认为:小儿脏器娇嫩,抗邪能力弱干成人.秋季容易感受湿热外邪.且小儿脾常不足.家长在饮食喂养的不当可引起小儿内伤乳食.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腹泻。  相似文献   

2.
按中国医学理论,小儿面黄肌瘦是由于其脾胃虚损,运化失常,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障碍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改变。主要原因有饮食无节、喂养不当以及疾病消耗化失职,久之,则水谷精微无从消化吸收,致使肝脏、肌肉、毛发失于濡养。当然也有可能是由于小儿患有慢性腹泻、痢疾、肺结核、佝偻病等疾病,导致面黄肌瘦。中医认为小儿面黄肌瘦除了要彻底治疗慢性消耗疾病外,饮食调养也尤为重要,其主要原则为调理脾胃,舒畅气机,清除宿食,温补脾胃,以祛虚寒等。(1)枣麦粥。选干净小红枣8~10枚,大麦适量,用温水浸泡后旺火熬煮。(2)枣秫粥。先将秫米用少量水浸泡后,…  相似文献   

3.
《学周刊C版》2017,(21):83-84
小儿积热证是因多种原因引起的小儿乳食不消,积而化热的病证,临床可以引发多种疾病。薄槟散方具有消积导滞、疏风除热的功效,对于治疗积热所致的多种儿科疾病,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身体稚嫩,易患疾病。最多见的是外感发热、咳嗽,久之容易引起慢性气管炎,长年累月不愈;其次是乳食不匀引起脾胃失调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佳或泄泻等,久之易成疳积,影响小儿发育及身体健康。为了预防疾病,除了平时家长要密切注意小儿饮食、冷热等调摄,还要让小儿自体产生抗病能力。捏脊疗法是小儿保健功之一,有健脾和胃,增强食欲,强壮身体,预防疾病,帮助发育的功效。其操作方法简便,家长在家可自行,现介绍如下: 方法:捏脊部位在小儿脊背部自尾骶至大椎的脊椎骨成一直线的督脉经络上。操作前,先在背部轻轻用手掌按摩,使小儿肌肉放松。然后双手拇指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医学理论将一年分为五季,即在夏末秋初之间划分出一个“长夏”。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小儿“脾常不足”,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一旦受损,则容易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  相似文献   

6.
黄乙 《今日教育》2006,(9):43-43
厌食症是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病,该病以小儿最为常见,导致小儿厌食症的主要原因不是身体因素,而是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所致。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厌食,便盲目地买一些开胃、消食类的药物给孩子吃,素不知导致厌食主要有胃阴不足、脾胃气虚、脾失健运型三种症状,治疗时应辨证施治才有效,否则会适得其反,治疗原则以调和脾胃,恢复运化功能为主。  相似文献   

7.
很多育儿老话代代相传,它们中有多少是真知灼见,又有多少是似是而非的说法,我们不妨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一番,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岂不是很好吗?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此说法出自明代医书《万密斋》,广泛流传于民间,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中医认为,孩子的脾、肾、肺三脏天生不足,而心、肝两脏有余,这便是在儿童期脾胃运化能力差而又常有心火、肝火的症结所在,与现代医学中孩子消化功能与免疫功能低下之说相吻合。正是由于脾胃运化能力差,即使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养分,孩子也不能多吃,否则就容易患消化系统疾病。同样,孩子的肺也很娇嫩,防…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剂,以其辛开苦降,补泻兼施来调畅气机,平和寒热,使脾胃之气冲和,恢复正常的腐熟运化功能.笔者认为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实质是以"和"为理念,和其阴阳,和其气机,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半夏泻心汤"和"性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剂,以其辛开苦降,补泻兼施来调畅气机,平和寒热,使脾胃之气冲和,恢复正常的腐熟运化功能.笔者认为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实质是以"和"为理念,和其阴阳,和其气机,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为其主证,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虽四时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且往往引起流行。小儿泄泻病的原因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3点:1.感受外邪。小儿脏腑娇嫩,易为病邪所侵,外感风、寒、暑、湿均可致病。2.内伤饮食。由于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而成泄泻。3.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迁延不愈,皆可导致脾胃虚弱,使食物不能消化,滞而成泄。小儿泄泻病的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有中药辩证治疗,有专方专药治疗,有推拿…  相似文献   

11.
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器,其他脏器功能失调亦可影响到脾胃,临床上以土不营木及肝木侮土最为常见。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疏土,助其运化之功;脾土营木,成其疏泄之用。肝郁气滞,亦可乘侮中土;脾胃不健,肝气常易乘虚侵犯,因此,脾胃病与肝胆的关系十分密切。 脾胃处于中焦,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人  相似文献   

12.
<正>六味地黄丸对高血压、慢性肾炎、眩晕都有比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小,因此很多人长期服用该药物来滋补肾阴。但是,肥胖患者不要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以免影响脾胃功能。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体胖者体内多为"痰湿",脾胃负担本身就比较重,如果再服用六味地黄丸,将会进一步加重体内痰湿的症状,使脾胃负担加重,进而影响到脾胃功能。六味地黄丸属凉性药物,可起到补肾阴的作用。很多有高血压、慢性肾炎、眩晕、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长期口服,甚至有些女性朋友还把六味地黄丸  相似文献   

13.
疳积是中医的说法,指婴幼儿由于脾胃受损,运化失宜而导致的慢性疾患,西医将其称为营养不良。既然是慢性疾患,药食并举加以调理,不失为一良策。医学解析疳积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喂养失当,如偏食、厌食、暴食等造成营养失调。慢性疾患,如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结核病等,引起摄食不足或养分吸收利用不充分,消耗多于补给。寄生虫寄生于肠腔中,或掠夺营养,或吸取血液,导致营养大量流失。  相似文献   

14.
小儿“脾常不足”,而小儿生机旺盛,正处在生长发育之中,若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功能失常。医学上叫“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表现综述患儿以面黄肌瘦,精神萎靡,饮食不佳,腹大腹胀,泻下稀水而酸臭异常为主证,常伴毛发干枯、多汗、头大颈细、易发脾气、懒言少动等、舌质淡、少津、舌苔薄。营养不良,体重不增甚至减轻,是最初的症状,时间长久,身高[长]也会低于正常。皮下脂肪消减顺序  相似文献   

15.
《老年教育》2013,(8):55
醒脾法:用饮食疗法达到健脾开胃目的。可用蒜泥加糖醋少许饭前食;也可用山植条20克、生姜丝5克拌食;还可用香菜100克、海蜇丝50克、食盐糖醋少许拌食。益脾法:选用各种粥养益脾胃。如莲子粥:莲子、白扁豆、薏仁米各50克、糯米100克共煮粥食。山药茯苓粥:山药、茯苓、炒焦粳米各250克煮粥食。  相似文献   

16.
疳证(疳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引起的全身虚弱羸瘦、面黄发枯等小儿常见的慢性病证。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越长,病情亦随之加重,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它被前人列为小儿痧、痘、惊、疳四大要症之一。疳证包括西医学的小儿营养不良和多种维生素缺乏症,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以1~6岁发病率高。疳证的病因虽然有所不同,但其病变部位在于脾胃,故有“诸疳皆脾胃病”的论点。本证主要证候,均具有长期形体消瘦,肌肉松驰,面色、皮肤色泽不华,毛发稀疏;有明显的脾胃症状,如大便不正常,厌食和异嗜症史,以及肚腹…  相似文献   

17.
小儿腹泻,又称泄泻。既可为小儿一独立病症,又可能是某病症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其主要特点是:大便稀薄或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数10次不等。本症虽一年四季均见,但以夏秋为多,冬季亦容易造成小流行,人们习惯称之为“秋季腹泻”。其发病年龄以两岁以内小儿为主,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小儿腹泻由于病因各异,其类型也各不相同,如暑泻、湿泻、痰泻、食泻、积泻、风寒泻、惊泻、疳泻、伤乳泻等。也常因为腹泻症状不一,又有寒泻、冷泻、火泻、热泻、湿热泻、虚泻、实泻、脾虚泻之分。腹泻类型虽多,但也有多种类  相似文献   

18.
饭局     
医食同宗夏季吃点儿“苦”,挺好文/方兴夏季炎热雨多,暑热兼潮湿的天气使人肤腠开泄,出汗较多,造成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脾胃功能也随之下降。再者炎热之季人们喜食寒凉生冷之物,容易因刺激而伤及脾胃。  相似文献   

19.
新病速起易治,痼疾缠绵难疗,周慎斋云:“凡病颠倒难明,必从脾胃调理。”《不居集》也云:“虚劳日久,诸药不效,而所赖于无恐者胃气也。”盖人之一身,以脾胃之气为本,脾胃气旺,则五脏受荫,水津四布,机运流通,饮食渐增,精血日旺,阳生而阴亦长。“若脾胃有病,或虚或实,一切饮食药饵,皆不运化,安望精微输肺而布各脏耶?”但“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所以“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  相似文献   

20.
应用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对健身气功.五禽戏之"熊戏"的功法进行分析,研究其健身作用及养生价值;结果发现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之"熊戏"能够加强脾胃运化功能,防治一些肠胃疾病,还可对髋关节、膝关节及下肢肌肉均有锻炼作用,这样就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有助于防治老年人下肢无力、髋关节损伤、膝关节疼痛等症.并且,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之"熊戏"能使脾胃功能增强,且能壮健力量,从而达到养生健体、防病治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