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合作,从1944年开始,经过认真的勘测设计和论证,到1948年初提出了一个庞大的长江三峡综合开发计划。这个计划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多方面的效益,可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水电事业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为我们今天兴建三峡工程提供了值得参考的经验。但由于国民政府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也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等原因,导致该计划落空。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面对民族危机,有识之士发出了开发西北、发展西北民族教育的呼声,提出了普及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引进内地人才等诸多合理化建议.这引起了当时各级政府对西北教育问题的重视,西北民族教育得到了初步发展,为西北边疆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也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移民大量迁入东北,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长,促进了东北大量荒地的开垦及耕地数量的较大幅度增长,也促进了东北铁路的发达,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同时大量的移民也加速了黑龙江省、吉林省、奉天省的全面开发。  相似文献   

4.
西部历来备受关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出于政治、军事的考虑,对西部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开发运动,涉及交通、工业、教育、农业、市场体系等多个方面.虽然存在许多缺陷,但总体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借鉴其经验对今天西部大开发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云南高原的生态环境继续遭到破坏,水旱灾害十分严重,对水利开发有着迫切的要求。通过调整水利机构,颁布和修订水利政策,拓宽水利筹资渠道,应用近代先进水利技术,云南高原在水力发电、机械排灌、较大水库、河渠疏浚、自来水供应等方面有较大进步。水利开发不仅改变了自身的状态和功能,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而且缓解了云南高原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生态灾难。但是,水利开发又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生态环境的退化。只有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水利开发才能真正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西北丰厚的资源及重要的地平位置早为人们所关注。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曾计划进行西北开发。但由于重视不够、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此次西北开发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整个初步开发计划都没有完全得到实施。西北开发收效甚微。研究此次西北开发,无疑可以给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民初以来,留学美国渐成热潮,一波接一波的中国学生乘风破浪奔趋美国.中国留学生的到来,对处于“荒村”阶段的美国汉学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留学生对美国汉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们积极为美国汉学界提供语言帮助,或承担教授汉语的工作,或担任美国汉学研究者的助手,帮助其翻译中文资料;他们在学习美国方式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介绍宣传中国社会和文化,以增进美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他们通过所撰的汉学博士论文,为美国汉学界提供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著,与此同时其汉学博士论文还为美国汉学界带来富有价值的信息、材料,丰富了美国汉学家的知识,拓展了美国汉学研究者的视角.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非常注意汲取中国留美学生等知识移民所带来的关于中国的“奇异”知识及其提供的观点和方法.这也正是为什么在20世纪初还是世界汉学“荒村”的美国,到20世纪50、60年代即成为汉学重镇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昭通盆地蕴藏着丰富的褐煤资源,较早之前当地人已把褐煤作为燃料使用。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开发力度较小,没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民国时期,由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全国抗战形势的变化,国家对于能源的需求激增,加大了对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原计划对昭通的褐煤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昭通的褐煤开发利用有所进步,但是总体仍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考察民国时期昭通褐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历史,回顾当时昭通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够较好的探讨当时昭通社会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我国存在着大量乞丐,其原因是复杂的。这一时期乞丐队伍成分复杂,危害甚大,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危害了社会秩序,阻碍了社会进步,对民族道德具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另一方面,乞丐对我国的文化客观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后,"蒙养园"制度确立,体现了推翻帝制后学前教育观念的转变,但它没有摆脱附属的地位。五四运动后"幼稚园"制度的确立,改变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没有独立地位的局面,确定了幼稚园在学制系统中第一阶段的地位。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嬗变,拓展了学前教育的规模,加快了学前教育发展的速度,唤起了大批学者探索、建立和发展中国化、科学化学前教育的道路。在中国学前教育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对于三国历史的传播,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历史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以及各种改编形式来传播,另一是由历史学家进行的历史知识普及工作。三国历史的影响非常广泛,但是需要注意处理丢予文学和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民国安徽人口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不充分,现有成果主要是散见于中国人口通史、断代史和安徽地方史的研究中,缺少系统全面的考察。无论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还是研究的内容都很不充分,研究方法也有待多元化,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地方主义与民国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方主义对民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与军阀政治形影相伴;是派系政治的温床之一;对民主政治亦害亦利;同民族主义悖与不悖;对社会现代化亦阻亦助。从总体看,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发展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这为中国大学的迅速崛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民国大学的发展,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诸多因素发生化学效应所促成。在学习大学模式这一方面,曾有过学德与学美之争,最后中国大学舍德国模式而取美国模式。在当今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学习民国大学的成功经验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是长江下游青帮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原因一方面是长江下游传统的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更进一步加剧了本已复杂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是由于伴随着长江下游社会的动荡,清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日趋弱化。长江下游的青帮不同于红帮,它的反清活动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更多的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破坏性。民元之后,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其下层为适应城市生活环境逐步演变成近代的黑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绥远地区共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鼠疫(1917-1918年、1928年、1942年)。鼠疫造成绥远地区人口的大量死亡,并对民众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绥远地区鼠疫流行的原因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变动、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不良社会习俗及落后的社会观念、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等。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华北依然主要使用传统的农家肥,其制造和施放,仍然沿用传统方法,未有明显改进。在此时期出现了化肥,使用的范围和数量很少,其效果有限。肥料已成为农业投资中重要的因素,在施肥较多地区农户的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较富裕。良种的推广主要是棉种和烟种。中国的传统农业,到了近代已经开始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交汇,从而孕育了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和“三线”建设决策、邓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和“两个大局”思想 ,到江泽民同志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都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1912年,随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制度终于经过清末的萌芽发展而逐步确立。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主要包含自由、独立、民主及社会关怀四个方面。考察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对当前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发扬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乡镇财政问题是基层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面临着法理地位不明确、收入不稳定、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制度性矛盾,影响了基层政权的建设,也使得政府与农民关系走向恶化,这是理解民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