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哲学解释学的对话理论当中,主体间性论和意义生成观为重新观照语文教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对师生关系和师生与文本问关系进行重新定位。意义生成观对师生之间的沟通,师生与文体的理解作了更合理的阐释。这两者都为探索语文教学如何更好地促进师生个性化的成长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在对话关系中,师生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在对话中,师生对文本才有自己个性的理解,才能真正促进彼此个性化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而进行的话语、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旨在达成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的一种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前提是自由与平等、热爱与谦虚、信任与尊重、倾听与理解、开放与分享。  相似文献   

3.
“独白”与对话式教育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话式教育内含“独白--对话”之间的相互包含、循环再生的“生态”结构关系。对话式教育基本上是由作为片段的师生各自的“独白”链接、融合而成的。现实语境中存在两种“独白”:一种是实质为独断的“独白”;一种是个人言说之“独白”。不可将“教育中的′独白′”--概地隐喻为独断,否则便会将“教育中的′独白′”与“′独白′式教育”混为一谈。完全消解了“独白”的“′对话′式教育”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为促进学生主体的确立和主体间性的生成,必须既倡导和强调“对话”,又鼓励和尊重“独白”,把包括“独白”在内的“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对话”与“独白”的必要张力中理解和构建对话式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是文本解读的内在需求与召唤,也是“我——你”师生关系的本质表现和要求。作为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它既能够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又可以建构学生的自我世界。学生在建构文本意义的同时,也得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和谐有序,营造师生互动、理解的语境,取得最佳的教学效应。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从主体间性的视域出发,在改变施教者和受教者关系的基础上,实践多方平台上的"对话",是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这里的"对话"不是简单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是两个主体间完整的精神世界的碰撞和改变。  相似文献   

6.
吕洁  韩芳 《成人教育》2015,(12):68-70
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如何可能互相了解彼此行动的意义?文章认为以主体间性为价值基础的对话教学不仅能够在理解、沟通、移情的基础上生成知识、共享价值和文化,而且能够不断改善学生理性面对自然界、社会和自身的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思想界凸显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且很快继主体性理论之后掀起学术界的新潮,至今方兴未艾,并对哲学、美学、文艺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从而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从事实践的行为方式.它为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等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诸关系的和谐、本真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上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哲学主体间性观点认为传统学校德育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独自性传谕,是教化权威的实践,由于个体在教化活动中的自主意识匮乏,最终导致德育低效.倡导学校德育建立平等、自由、互动、开放的对话情境,认为各种立场、观点的冲突与融合,有利于拓宽教化情景中的问题视野、提高个体的道德理性和启迪个体的道德智慧,不断实现对话双方道德人格的自主提升.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交往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而形成主体间性。用交往理论来分析,可以说教育就是一种交往行为或者说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交往过程。因此主体间性是内含于教育交往行为的。另外,占有式的主体由于缺乏内在的反思向度而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可以起到变革的作用,从而使主体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再是一种占有式的工具而是人性丰富的主体。因此主体教育应把握当代哲学的变革方向,紧跟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中通过主体的独语进行道德反思和主体间的对话进行交往,实现人对自我的理解、人对人的理解,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道德教育中的独语与对话,在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双重确认中,使理解在两个维度上展开和实现。  相似文献   

11.
对话是教育与被教育相结合并达到完美结合的途径.教育对话的开展依赖于教育主体的对话品格,即爱、谦逊、信念、信任、希望、批判性思维等思想素质和心理条件,这要求加强培养教育主体的以上对话品格.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理念上倡导由控制转变为对话。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对话又从教师参与其中的“课程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对话,发展到进入具体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对话。这样不仅保证了课程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而且彰显了每个个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从主体间性看后现代课程中的对话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后现代教育思潮中,共主体论(intersubjecty)为主体间性课程的建构提供了契机.在21世纪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中,“对话”成为主体间性课程的重要主题词.主体间性课程强调文本主体、教师主体、学生主体之间的对话,三主体在交往与对话达成的互识与共识中完成了后现代课程对文本的超越和意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由主体性独白转向主体间性对话,是历史的发展与进步。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对话有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要旨在常读常新,培养学生独立思索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5.
传统教育使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成为话语霸权的占有者和学生精神自由的束缚者,而现代教育则使学生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纪律观念和责任感的丧失以及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迷茫等。这些弊端进一步阻碍了教育价值使命的实现,在分析它们各自弊端的基础上,认为师生对话是实现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价值使命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6.
教育对话与对话教育存有相通之处,但二者之哲学异趣也决定了教育对话与对话教育的分殊。对话教育不是教育对话的子属范畴,对话教育不能代替教育对话。对二者认识上的模糊,必然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研究教育对话论,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对话与对话教育存有相通之处,但二者之哲学异趣也决定了教育对话与对话教育的分殊。对话教育不是教育对话的子属范畴,对话教育不能代替教育对话。对二者认识上的模糊,必然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研究教育对话论,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现象学视阈下的对话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学以研究现象的本质为己任,试图系统地解释和描述生活经验中的内在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具有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特征,这种主体间的对话和共同反思的关系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路径。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关系价值和关系认知、整合反思与互动、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合作创造知识和生活的话语实践。有效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有效对话教学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交流中相互平等;沟通中相互理解;合作中共享;存异中创造。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同伴教育是高校推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但是在主体问题上认识不清构成了其理论和实践的困境。主体间性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理论成果,能够明确大学生同伴教育的主体,解释大学生同伴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并规定大学生同伴教育主体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是大学生同伴教育主要的理论依据,并为大学生同伴教育提供了发挥主体性、增强交往实践、注重多方对话等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主体对话与价值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素质教育讨论”为对象,分析了开展素质教育讨论以来,不同主体的主张与立场。文章指出,研究者开始使用“素质教育”话语,其影响只局限在教育理论界,它能真正在全国大规模地传播,是在正府的推动下实现的。当政府介入后,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就成了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由于素质教育是对现在“应试”倾向纠正的一种企图,所以,素质教育的话语还鲜有实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价值表达。对实践而言,它的意义是生成性的,而非外在灌输的,实践人员的批判性反思,是意义生成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