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草原丝绸之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沟通中西方、南北方经济和文化的桥梁作用。但到了明朝时期,北方草原地区战争迭起,修筑的长城一度阻隔了南北之间的交往,加之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滞留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道路。清朝建立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滞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在这种背景之下,草原丝绸之路逐渐衰落。同时,原来在中亚地区盛产金银器的诸国都已分崩离析,北方草原地区发现的金银器也很难看到有西方文化的因素,因而在金银器的文化内涵中也能看出草原丝绸之路的衰落状况。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先后建立了蒙古国与元朝,在前代诸民族共同铸造的草原文化的滋润下,创造了具有区域性和民族性的蒙元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包括金银器在内的文物。根据考古资料看,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在造型、纹样和工艺上延续了前代草原金银器的风格,又兼容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因素,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时代风格,在草原金银器发展序列中处于一个延续时期,促进了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辽代金银器是北方草原地区民族文物的一支奇葩。早在距今3500年前这一地区就已出现金器,经过历代各民族的发展、创新,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融入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因素而自成一体的发展序列。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被不同的民族一代又一代地继承下来。辽代时期,金银器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就,其中外来文化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辽代早、中期受唐文化、西方文化影响极深,金银器中表现出浓郁的唐代与西方风格。到辽代中期时,金银器开始出现宋文化的因素,晚期却完全宋化或从宋地输入,从而表现出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湘江和渌水交汇区出土的24件青铜器,融合了中原与江南的青铜技术,其铸造与装饰工艺达到了很高水平,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体现了商周时期这一地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证明了湘渌交汇区域是湖南商周青铜文明最早萌发并高度发展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第一的冶金大国,钢铁产量、有色金属产量均居世界第一,钢铁产量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还多。说起冶金工程,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时代。那时,丰富的冶铜技术就成为了中国冶金工业的源头,并迅速把整个青铜技术推到更高的阶段,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之后,我国的冶金技术在世界上又率先取得了突破:在漫长的冶炼过程中,人们逐渐掌握了金属冶炼所需要的高温技术和较高水平的冶金处理技术,如柔化处理技术、炒钢技术、百炼钢技术、灌钢技术等。公元十五世纪,在明代中叶我国已开始大量生产金属锌。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五金》中,有关于密封加热冶炼"倭铅"(即锌)方法的记载。明代的钱币"永乐通宝"也具有较高的含锌量。而欧洲到了十八世纪才开始冶炼锌。此外,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许多成就,如冶炼生铁和熟铁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等钢铁热处理工艺等。  相似文献   

6.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有关知识点,适当介绍一些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的成就,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化学的好内容。本文就我国古代炼钢工艺的成就作一些介绍。铜的冶炼技术是在石器加工和制陶工艺中产生和发展的。因在自然界有天然铜块,且铜的冶炼也较容易,质软易加工,所以铜是人类使用和冶炼最早的金属。青铜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在公元前二千年(相当于夏代),我国就会炼铜,到公元前十二世纪左右,即商代晚期,青铜的冶炼工艺就很发达了,以致我国历史上称之为“青铜时代”,它标志着由原始社会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在周代初期(约公元前十一世  相似文献   

7.
瑞昌,一个积淀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地方.铜岭商周铜矿遗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青铜文明,刷新了世界冶炼纪录.  相似文献   

8.
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经济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前经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基础。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农业、家畜饲养、渔猎、手工业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证明,中原地区在农业、家富饲养和纺织、青铜铸造技术方面领先于海岱地区,海岱地区在渔猎、陶器制作、玉石器制作和骨器制作技术方面发达于中原地区;同时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两地区都相继出现金属工具、城堡等文明要素。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炎黄部落,凭借发达的农业、家畜饲养业、青铜铸造业及优越的地域条件,在治理黄河水患的过程中建立了奴隶制国家,促使经济飞速发展,从而使中原地区成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全国经济中心;而海岱地区作为夏、商方国和西周诸侯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9.
对于黄帝国都的所在,学界至今众说纷纭,缺少证据可靠的定论。通过古代文献和三星堆研究发现,推定黄帝之都就在川西盆地。约5000年前,轩辕黄帝在三星堆一带建立了都城,并且统一了各个部族,使川西盆地成为第一个中国的中心。根据文字、城市、青铜冶炼作为文明的三项标准,川西盆地可能是中国文明的起源。  相似文献   

10.
三星堆遗址是四川广汉地区发现的青铜遗址群,研究表明在夏商时代中国西南地区有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中心,既有其自身文化特点,又与中原夏商以外的其他地区的文明存在密切的联系。三星堆美术说明:中华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结合体,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长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最后才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各自异彩纷呈的中华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11.
辽代金银器的特征及造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物的发展演变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不能简单等同于历史分期。在研究、比较大量实物的基础上,根据辽代金银器的造型、纹饰题材、装饰手法、制作工艺及艺术风格的演变,重新对其分期作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辽代金银器的特征、造型艺术等作了新的探讨。辽代金银器的器形、纹饰和工艺,在吸收唐文化、西方文化、宋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风格,从第一期到第三期有演变发展过程。第一期的器形种类多,纹饰繁缛,工艺精湛;第二期的器形没有第一期的丰富,纹饰也变得简单,有新增工艺;第三期的器形比较单一,纹饰风格变化大,工艺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周重器大盂鼎和小盂鼎两件器物的铭文时代问题,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是西周早期康王时器物,但它们的篇幅、内容及语法、书法等,处处显示着与早期器物的相异,二十二条证据可证明其绝非学界流行观点所言,表现在:在前人据以判断时代的小盂鼎铭文"成王"二字之后,尚有四五个字的空间是泐损汗漫的,不能据"成王"来断代;两件器铭无论从字体、书法以及篇幅长度看,还是从一些用语如"王若曰"、"勿废朕命"及对册命仪式描述等方面看,或者从其出现的人物和战事规模看,都不应该是康王时期的制品,而是西周中期偏早的穆王时期器物。  相似文献   

13.
地处汉水上游的古原生部落庸方国,其历史渊源非常古老久远,其文明发展程度也非今人所能想象。其灿烂辉煌的文明可以表述为:它的子民是羲娲二皇的长子部落;它的地位是秦岭以南的群蛮领袖、讨伐商纣王的军事劲旅;它是最早最熟练掌握青铜铸炼技术、城市建筑技术和八卦系统思想的当时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它向北方的商周“河洛文化圈”输送了最博大精深而又体系严密的四灵、五行、十干、八卦的哲学与技术,又向南方楚国“江汉文化圈”注入巫术与青铜器等文化精髓,使得北方史官文化与南方巫官文化一源分二流,衍生出儒、道两家思想体系,架构为中华文化大系的两条主脉。  相似文献   

14.
商代青铜器种类繁多,组合多样,是商代礼制的重要物化体现。虽然商代礼制还不像后世礼制那样系统、有条理,但对于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有着严格等级、阶层之分的商代来说,一些基本的社会礼仪制度,如等级制、宗法制、葬礼、祭礼、礼器使用制度等已经具备了初步形态,并在商代的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关于这些礼制的基本情况,在商代所出的青铜器中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一定体现。  相似文献   

15.
淮河中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以鸟纹和纤密的蟠螭与蟠虺纹构成韵律感极强的主体纹饰,具有活泼、自由、生动鲜明特点。其纹饰特点的形成是因为东周政权对本地区统治力的减弱,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深厚积淀以及淮河中游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形成了这里青铜纹饰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三星堆文化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发现证明,三星堆遗址有大量的青铜器、有城墙环绕的城市、有大型的祭祀场所,是一个已具有一定规模、功能比较完备的奴隶制国家,但没有出现成熟的文字。按学术界对于古代文明的界定,三星堆文化已步入了文明的门槛,但处于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古蜀人生活在由他们自身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的"人"的环境中,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开始了其非自觉的、非独立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7.
从民俗学、音乐学的角度,对鄂东南地域出土的阳新刘荣山青铜铙、崇阳白霓铜鼓的原生器型进行考察,探讨其功能和衍变轨迹,求证它与域内民间音乐、矿冶文明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