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以“华夷秩序”的封闭性与斥异性为主导的外交思想造就其在对朝鲜问题处理上固守传统思维,运用僵化、保守的“以夷制夷”外交政策。而日本在德川幕府中后期“日本至上”的外张性指导下的外交思想在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洗礼之后,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展开了血腥的对外扩张战略。  相似文献   

2.
清政府以“华夷秩序”的封闭与斥异性为主导的外交思想造就其在对朝问题的处理上固守着传统思维,运用着僵化、保守的“以夷制夷”外交政策。而日本在德川幕府中后期“日本至上”的外张性指导下的外交思想,在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洗礼之后,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展开了血腥的对外扩张战略。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3.
新井白石是日本江户时代"正德"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他策划主持了"正德"年间朝鲜来聘仪礼修订,主要内容涉及"国王复号""使节来聘仪礼"等问题,充分体现了德川幕府脱离中国中心传统华夷秩序观,构建日本中心区域政治体系的思维逻辑。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学界厘清日本"自民族中心"意识的变化过程,寻找到近代日本对外侵略的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4.
日本江户时期,西教东渐,严重危及幕府封建道德伦理秩序。出于“禁教”的需要,德川幕府采取了一系列对内对外措施,最后形成了所谓的“江户锁国”体制。“锁国”的提法易使人产生误解,其实在“江户锁国”体制下依然保留了日本列岛与外界广泛的交流渠道,而并非将日本“锁”之于列岛,使其完全与外部世界隔绝开来。  相似文献   

5.
德川幕府末期的攘夷运动以在关东地区发生的"生麦事件"等暗杀外国人行动为标志,在日本近代开港与外交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尊王攘夷思想是尊王攘夷运动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目标。攘夷运动反映了幕末时期日本民众生活的贫困化和下级武士对时局感到不安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也使幕藩体制渐趋式微。  相似文献   

6.
伊俊鹏 《承德师专学报》1994,14(1):40-44,57
略论日本武士的兴衰伊俊鹏日本的武士属于封建统治阶级。武士出现在庄园制建立之后。经镰仑幕府、室叮幕府和德川幕府而得到发展,德川幕府后期武士的作用下降,明治维新后逐渐衰亡。日本土地的私有化是日本武士产生的原因。公元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在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7.
幕府末期,长期的闭关锁国致使德川幕府在政治和经济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严重削弱了日本的海防实力,德川幕府的统治式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机频频叩关, 1854年《日美亲善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正式开国。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欧洲近代文化的传播始于八代将军德川吉宗时代,因以荷兰语为主要媒介,故称“兰学”。 欧洲文化是和天主教一起传到日本的。由于日本天主教徒笃信“平等”教义,威胁了等级森严的德川幕府统治,而信仰新教的荷兰商人从中挑唆,德川幕府于  相似文献   

9.
朱印船贸易是德川幕府实施的官方许可贸易制度。这一制度是为了对内强化德川幕府的统治,对外打破葡萄牙商人对日贸易的垄断地位而确立的。朱印船贸易的终结,是幕府采取禁教和锁国政策的必然结果。朱印船贸易刺激了"日本—中国—东南亚"贸易圈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性。  相似文献   

10.
1853年,美国人培里率舰叩开日本大门,结束了德川幕府长达两百多年的锁国时代。在此之前,美国人曾多次试探日方态度,企图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商贸关系。美方的行动从最初的个人贸易活动,发展到后来的官方通商请求。但可惜的是,基于种种原因,美国人始终未能"和平"敲开日本大门,才最终决定以武力迫使德川幕府屈服。  相似文献   

11.
日本自平安时代(公元792年至1192年)的镰仓幕府起,就步入了日本史上所称的封建社会的前期。到1887年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止,中间经历了近七百年漫长的所谓幕府时期。在幕府时期,天皇仅是一个象征性的偶象而已,一切军政实权,统统归之于幕府的首脑——将军掌握。因此,将军是幕府时期的日本实际统帅。在幕府时期的历届将军中,有的是非常跋扈独裁的,上自大名(诸侯)下迄子民,他都可以生杀予夺。只要看看1680年至1709年的幕府首脑将军德川纲吉所颁布的一项可叹可笑的奇怪法令,即可窥探幕府时期政治局面的梗概;并可由此推想到当时日本人民的惨痛遭遇。1680年德川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接任幕府,日本史上称为元禄时代。纲吉为人,刚愎自用,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将军。他从不倾听老中(幕府中的最高政务官员)大名  相似文献   

12.
鉴于战国时代"下剋上"频频发生、武家社会秩序混乱的现实,为避免重蹈覆辙,德川家康及其后来的历代德川幕府将军依靠强权对大名势力进行了重组,在幕藩体制下,依据与德川将军关系的亲疏,把全国近270个藩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种类型,对其分而治之,以建立德川家族的稳固统治,保证幕府对全国的核心控制力。但各地大名、尤其是那些外样大名仍然对幕府具有潜在威胁。因此,对大名进行有效管控,是消除危及幕府统治隐患的重要任务。颁布法令严加约束,通过改易对大名进行惩罚与威慑,令大名参觐交代以强化将军权威,摊派军役削弱大名实力,是保证幕府政治稳定的极具实效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1604年,德川幕府实行生丝贸易特许证制度,即丝割符制度,确立了生丝输入———国内市场供给的丝流通体制。幕府的贸易统制,一方面使日本在决定生丝价格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生丝以外的进口物品价格的统制机能。  相似文献   

14.
日本历史上的"江户(今东京)幕府"(也称德川幕府)成立之前,中国与日本曾签订过特许贸易条约,规定持有中国发给的称为"勘合符"特许证的,才能允许通商贸易.这种贸易虽然中断,但两国的民间仍有贸易往来.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德川幕府为防止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实行锁国,禁止天主教的传播及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西方国家船只在日本港口贸易,也不准本国商人远航海外.但是,幕府唯独允许中国、荷兰商船来日贸易,集中在日本长崎,一带进行,幕府把长崎定为直辖领地,设置长崎奉行(即地方行政长官),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中国船运往日本的,除有生丝、丝织品、药品、糖类、矿物、染料等货物外,还运去大量中文书籍,这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幕府在长  相似文献   

15.
《大连大学学报》2021,(2):26-31
德川幕府末期,日本社会的经济形态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石高制为基础的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过渡到领主商品经济,进而被农村商品经济所取代。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幕府末期"四民"身份制度的瓦解,带来了社会及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加速了"重商主义"与"国益"思想的传播,致使武士道精神离散及"文官"武士的重利主义趋向产生。最终流变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胎动的温床,并成为幕藩体制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16.
1867年的"大政奉还"事件结束了德川幕府长达265年的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川家的销声匿迹。1868年"鸟羽、伏见"战役之后,德川家被贬为藩,迁至骏府(后改名为静冈)。该藩虽然仅持续4年,却一度成为日本的文化中心,对近代日本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论文旨在考察静冈藩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项举措,并探讨其对近代日本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58页注释①:“……德川幕府设在江户,但习惯上称‘德川幕府’,而不称江户幕府。”此注似欠准确,容易引起歧义,因为在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的幕府,史称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基于此,注释应改为:“……德川幕府设在江户,为‘江户幕府’,习惯上又称‘德川幕府’。”可以避免歧义。“德川幕府”又称“江户幕府”吗?$山东省鄄城县实验中学@王志华  相似文献   

18.
德川家康是日本德川王朝(江户幕府)第一任君王(征夷大将军),他在日本混乱的战国时代,扫平群雄,开创历时三百六十余年的长期政权,而以七十五岁高龄逝世。  相似文献   

19.
天正元年(1573),足利氏在群雄交兵中被武士织田信长所灭,室叮幕府倒台。经过一段战乱时期,于天正十八年(1590)丰臣秀吉统一了全国。庆长八年(1603),武士集团领袖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置幕府,史称“江户时代”。江户幕府的建立,结束了日本长达一百二十多年的混战局面,全国由分裂归于统一,从而揭开了日本封建历史新的一页。江户幕府建立了一整套统治秩序,使封建体制的结构更加完备,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全国的形势,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局面。江户时期,由于城市的扩大和商业经济的繁荣,商人大量涌现,他们的经…  相似文献   

20.
德川家康是日本德川王朝(江户幕府)第一任君王(征夷大将军),他在日本混乱的战国时代,扫平群雄,开创历时三百六十余年的长期政权,而以七十五岁高龄逝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