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形相似、数相同"研究方法,对凌家滩玉龟玉版外形和玉版钻孔数目与自然界淡水龟、半水龟和陆龟进行比对,探求凌家滩玉龟玉版真正原形.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新发现的大型猪型石雕为题,着重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考察猪雕的埋藏位置,在与玉器制造业同样发达的其他遗址对比后发现,目前为止墓上放置石雕的方式是凌家滩遗址所独有;其次对放置"玉猪"的动因作出分析,认为与当时的自然崇拜有关;最后将史前猪的雕塑做了归纳,认为以野猪为原型的石雕在史前被人们赋予了比陶塑作品更深远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凌家滩文化的主体源于东夷部族的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中的太阳崇拜、鸟崇拜是东夷文化中最为突出和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凌家滩人的龟灵崇拜是对大汶口文化中龟灵崇拜的继承与发展;凌家滩遗址中某些器物直接脱胎于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以大汶口文化为主体,吸纳皖中地区古老的土著文化,同时融合了周边的史前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从凌家滩文化来看,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东夷族群便已较大规模地迁徙,其中南移至凌家滩的一支成为皖中地区东夷的主要族群。  相似文献   

4.
阴阳五行学说出现比较早,最早提出五行学说的是《洪范》。《洪范》据说是殷商贵族箕子所作,文中说《洪范》是天赐给大禹的,是否属实不必考究,但《洪范》确实是极其古老的文字则不必怀疑。周武王克商,拜访箕子,请箕子参加自己的政权建设,箕子没有同意,但将《洪范》献给武王,成为武王建国的大纲。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安徽巢湖凌家滩出土的玉龟壳和长方形玉片(以下合称为玉龟)上的各种符号与动物龟、人手指、星宿和食相等进行比对研究,结合特定时期古星象、古籍史料,认为玉龟是我国史前星象图;从数、形和设定的方位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指出玉龟是我国古代河图洛书的母本、是<易经>产生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6.
2013年下半年,安徽省文物考古所配合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公路建设,对韦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表明该遗址是一处凌家滩文化小型聚落,其所表征的文化特质是凌家滩文化特质的组成部分,具体表现在遗迹、遗物及地理条件等方面,反映出凌家滩文化特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同时又显现出更多的崧泽文化因素,属于以环太湖为中心的崧泽文化圈.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安徽巢湖凌家滩出土的玉龟壳和长方形玉片(以下合称为玉龟)上的各种符号与动物龟、人手指、星宿和食相等进行比对研究,结合特定时期古星象、古籍史料,认为玉龟是我国史前星象图;从数、形和设定的方位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指出玉龟是我国古代河图洛书的母本、是《易经》产生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8.
二十八宿是位于天球赤道与黄道之间的最重要的恒星坐标体系,在古代天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二十八宿起源于何时、何地?这是国际天文史学界争议不休的重大问题。继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漆箱盖星图出土之后,濮阳西水坡又发现了距今约七千年的龙虎蚌塑,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之说已无可争辩。  相似文献   

9.
释“玉”     
葛力力 《文教资料》2011,(29):25-26
为了深入探讨“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玉”族词语的文化内涵.作者从甲骨文入手.对“玉”字在纵向的字族发展与词族义的横向扩大.尤其是对词义的文化内涵做了一番探寻,对玉族词语做了一个较完整的叙述归纳.有利于人们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词语“玉”和玉文化.  相似文献   

10.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权力、地位、财富,集人器、神器于一身,得到中国人的喜爱.丰富的玉文化在汉语词汇中的折射,形成了五光十色的"玉"族词语,丰富多彩的"玉"族词语充分体现了中国玉文化的意蕴,通过对"玉"族词语的透视分析可管窥"玉"的精神内涵,并加强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说文》"玉"部字与古代玉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文》"玉"部字共140个,对玉的产地、类别、色泽、声音、纹饰、制作、作用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表现出古人对玉已经有了较为科学而全面的认识,蕴含着丰富的玉文化。先民认为玉具有神性、美性、德性。三者之间的历史生成关系,即由祭神避邪到饰美比德,由实用发展到审美。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玉文化源远流长,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该文从文章结构和内容描写两方面入手,对《红楼梦》中的玉文化进行深入探析,并联系传统玉文化思想,充分展现了《红楼梦》在玉文化神韵下的美轮美奂的"玉"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试论红山文化居民对岫岩玉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指出岫玉即《尔雅》中所裁“医无闾之珣玗琪”,早在新石器时的红山化时期就得到开发和利用,并赋予均乙以深刻的化内涵,成为名扬四海的美玉。  相似文献   

14.
赵倩 《文教资料》2007,(7):56-61
本文以李白高适王昌龄以及李商隐所有带“玉”诗歌所体现出的:1.意象之表面具象,地域特征,诗人具体感受,诗人本性特质,诗人生平经历2.“唐韵”独质:“文化经济政治”之于唐以及“玉”之于唐3.分析“玉”的文化属性以及之于唐的特殊属性  相似文献   

15.
温太真玉镜台故事经历了魏晋志人小说、唐宋诗词典故、元代杂剧、明代传奇等多种表现样式,人物形象不断发生变化,故事情节也越来越复杂,这些文本形态变化的背后是不同时代文化内涵的折射。  相似文献   

16.
玉在《诗经》中有多处是被用于祭祀、祝寿,与当时社会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结合诗歌文本对这些用玉祭祀、祝寿意象进行了解读,以期展示周人祭玉的礼俗观念,探析祭祀祝寿之玉意象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而说明它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诗经》时期传统文化习俗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玉箸意象的繁荣鼎盛时期,唐诗中的筷箸意象不仅限于表达本义,并且稳定成为以美人泪象征闺怨的象征性意象,在闺怨诗中频繁出现。对魏晋南北朝至清代所出现的玉箸意象进行语料检索,可以明晰玉箸意象的历史发展变化,从而厘清唐诗中不同题材的玉箸意象表达的意蕴。通过分析唐代诗人对玉箸意象的书写,解读其意象艺术的演化轨迹和经验成果,可挖掘玉箸意象在边塞诗、闺怨诗、咏怀诗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玉"这一概念是如何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映射到五个认知域,即财富、才能、文章、纯洁和女人。本文展示了这些目标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中国文化玉的复杂的语义网络是通过汉语使用者特定的物理和文化环境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君子比德于玉”,“玉”与“德”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人们人为地赋予了玉石丰富多样的文化含义,其中就包括人们把玉的品质和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相结合,使玉有了德的内涵,而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征理想人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君子比德以玉”说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阐述君子人格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古老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现象在语言上也打下深深的烙印。汉语中以“玉”构成的词语极其丰富,且大多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涵义。大量具有比喻义的“玉”族词语的出现,反映了汉民族某种意象化的思维倾向和认知概念系统,在语言的隐喻结构背后,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