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词类和词在句中的作用比较固定,古代汉语往往可以随义引申活用。本文从统编中学文言文教材中摘引五十个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子。一、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1.衣,《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跟随的女徒弟十人左右,都穿着绸单衣)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材文言文中“是”字用法比较复杂。古汉语判断句不用判断动词是,“是”做判断动词用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先秦文学作品中的“是”均不是判断动词。中学教材中“是”字用法可规纳分类为:一、指示代词“是”。1.做主语;2.做谓语;3.做宾语;4.做定语。二、形容词“是”。三、动词“是”。四、判动词“是”。五、助词“是”。  相似文献   

3.
褚少孙,西汉元、成之世为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史记》续补者。褚补六人中有一则“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反映了战国中期魏国变法图强的史实,丰富了《史记》的内容。关于西门豹治邺,《史记·河渠书》有记载,云:“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但司马迁没有给西门豹作传,所以他的生平事迹不详。但西门豹治邺是真实的历史事实,故《史记》在《魏世家》中又记载说:魏“任西门豹守邺,而河内称治。”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之”是常见的文言虚词之一,“之”字的用法很多,在文言文,它常见的词性有代词、助词、动词。“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同时“之”的用法也是中学生必须掌握且中考常考的知识点。本文对部编版初中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之”进行梳理归纳,从汉语语法的角度对“之”的用法进行分析发现“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一、代词,常常代指人或物;二、助词,常见的是充当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三、动词。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用“相”字的地方有九十多处,如果不能准确地弄清“相”的用法,那么对理解文意,就会有一定的影响。下面我们谈一下它的用法。一、“相”(xiàng)作动词。仔细看、审察的意思。例如:“伯乐学相马。”(《订鬼》)还可引伸为辨察人的官  相似文献   

6.
《孟子》词典归纳出《孟子》正文中“为”字的五种用法,即动词、介词、副词、连词、语气词。本文在进行数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用法作分类研究,总结其句法结构,试图探究每种词性的语法特点和表义功能,以期管窥战国中期“为”字的使用及特点,更好地理解《孟子》文本。  相似文献   

7.
新的教学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要求虽然降低了,但有些句子中的词也有明确的必要,在教学中,教者能言之成理,学者能明其究竟。笔者认为,《孟子·得道者多助》中“多助之至”的“之”在教学中就存在偏颇。 诸多参考资料、练习册,对该句中的“之”解释为“到”,有些材料未注明词性,有些材料干脆解释成动词,笔者认为本句中的“之”解释成动词甚为不妥。 就“之”字而言,在文言文中的语法意义。大致可分为三种词性,即:代词、助词、动词,其他两种不必赘述,就动词的用法,举儿例稍作分析。例:  相似文献   

8.
“可”字能用作实词,又能用作虚词,它词性灵活,用途广泛。在小语教材中有如下几种用法,现例举如下,以便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一、实词主要充当能愿动词,有如下两种用法。 (一) 表示“可能”或“许可”的意思,相当于“可以”“能够”。例:“快去启奏玉皇大帝,要多派些兵将来方可取胜。”(《齐天大胜》)  相似文献   

9.
马瑞 《文教资料》2010,(13):24-26
本文以《荀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章中“舆”字例句的深入分析,归纳了其词性和用法。《苟子》中“舆”字除作介词和连词外,还被用作动词、名词、副词和助词,用法比较广泛,除了有一般用法外,还有字典辞书中所没有的特殊用法,体现出了专书中词语用法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使动用法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难点之一,难主要难在不易辨别上。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对有的使动用法作了注解,而有的又未作注解,这就使得使动用法增加了扑朔迷离之感,到底根据什么来辨别呢?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词性活用”现象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在文言作品中大量存在,有动词的使动用法,如“礼毕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归”;有名词、形容词、方位词用如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游黄山记》)中的“级”;“忿(?)尉”(《陈  相似文献   

11.
“维”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字,它的用法很多。对《诗经》、《尚书》、《史记》等文学作品中“维”字使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维”字在上古汉语中用法的演变:用法渐趋多元化,从主要作助词发展到兼具助词、动词、名词等几种词性,词义也在逐渐增多,到西汉时其意义基本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2.
卜雅娜 《文教资料》2009,(13):20-21
本文研究《六度集经》中“着”字介词的用法和语义作用,发现“着”在这个时期主要词性依然是动词,还没有完全虚化为介词。在“着”字的介词用法上,《六度集经》中的“着”字大都表示处所(处所的所在、终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中“之”字作代词时,常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如: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面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直接用在动词后的“之”不论指代人,还是指代事物,都是动词支配的对象,是受动者,只能作宾语。但在有的句子里,内容含有补语意思的时候,“之”的这种用法往  相似文献   

14.
“之”字最常见的用法有三:一是作代词,二是作结构助词,三是作动词。现在,我想根据现行课本中的文言文,对“之”的第二种用法的几种情况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5.
巧记妙喻     
“之”字诀文言文中“之”字的主要用法可以用如下的口诀来记忆:“之”字代宾在谓后,代人代物要分明。(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之”字紧跟定语后,译作“的”字肯定行。(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之”字带宾充动词,译“去”译“到”随句型。(如:吾欲  相似文献   

16.
“以”字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用法颇为灵活:它既可以作介词用,又可以作连词用,还可以作动词、副词,用法较为复杂。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用法。一、用作介词时主要有以下情况:1、译为“把”、“用”、“拿”。例如:“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以钱覆其口”(《卖油翁》);“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为学》);“投以骨”(《狼》);“以刀劈狼首”(《狼》);“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以此自终”(…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第六册36课《西门豹》以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叙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地的历史功绩。教学这篇课文,可抓住“管理”,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懂。第一,比较前后,明确“管理”的功绩。学习开篇首句“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可让学生搞清“管理”这个词的意思。再要求学生把“管理”前后邺地情况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8.
《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续补部分的《西门豹治邺》(题目为后人选文所加)有下面一段文字: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一般如此标点,而实有不当。详后) 文中“会之”、“父老”及“以”,解释分岐,尤其是这个“以”字,至今争论不  相似文献   

19.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理解和掌握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其中,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别很大,且使用频繁,用法复杂。现就初一第一册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来谈一谈“之、乎、者、也”这几个我们常挂嘴边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一、“之”“之”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1.作代词“之”作为代词,指代范围相当广泛,可代人、事、物。译为现代文时可根据指代情况、句子内容灵活掌握。例如: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相似文献   

20.
所谓同字异性,指具有同一字形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显示出不同的词性。如“地”在“刻苦地学习”中是副词;而在“心地、外地人”中显名词词性。还如“荷”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表示“莲藕”的意思,易见其在此是名词;但在“荷枪实弹”中,“荷”作“背着,扛着”讲,是动词。在没理解这类词的具体意义前,如何判断其具体的词性呢?这里专对动、名同形字作一些探讨。通常的方法是看该字后面是否能跟宾语,可跟的就显其动词词性。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这里“荷”后跟一名词“锄”作宾语,易见其在此作动词;或看其前是否能添加形容词或数量词,若可添加的是名词。如“荷花”可写成“粉红的荷花”或“一枝荷花”,可见“荷”在此是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