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望文生义是指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因为不少成语的字面和实质含义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因此,要用好成语,就必须恪守由表及里的准则,去伪存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望文生义。下面试举例分析。1.文不加点:点,涂改。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如果望“点”生“标点”之义,则成为“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了。病句:李明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读他的文章,真叫人头疼。2.不刊之论:刊,消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除去。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若望“刊”而生“刊载…  相似文献   

2.
一、语义内涵不明1.望文生义例①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例②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例③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例④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例⑤主观主义者的滥调文章实属不刊之论。辨析:①中“文不加点”并非“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②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③中“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  相似文献   

3.
一、望文生义例① 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例② 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例③ 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例④ 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例⑤ 主观主义者的滥调文章实属不刊之论。辨正———①中“文不加点”并非“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②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③中“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  相似文献   

4.
何宜隆 《新高考》2009,(10):21-22
一、抓意义辨析一是准确理解,不能望文生义。比如"文不加点","点"的意思是涂改,而不是标点。"不孚众望"的"孚"是使人信服,而不等于"符合"。"刻鹄类鹜"比喻摹仿得虽然不太逼真,但还近似。多用以劝解人们不要好高骛远;"画虎类犬"则是说摹仿得走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重要     
(演员头戴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头饰上场)齐:要想文章写得好,会用标点很重要。没有标点不成文,标点用好文才好。逗号:(向大家挥手致意)大家好,我是逗号。我的名字叫逗号,文章里面最重要。  相似文献   

6.
冯宝文 《初中生》2016,(26):34-35
我的作文写得好. 老师表扬我,同学羡慕我,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这是我写的作文吗?我陷入了重重的褒奖中,无法自拔. 其实,我以前的作文写得很差.什么“蓝蓝的天空真美”“水里的鱼儿真美”“青青的小草真美”……一篇两三百字的作文,“真美”两字就占了十分之一.而且文章的末尾总是“今天我真高兴”“今天我真开心”.  相似文献   

7.
[应考向导] “书写规范,标点正确”,这是对作文的表现形式的要求。书写规范,首先是写字规范、正确,不写错别字,不用繁体字。其次是字体美观端正,笔画清楚,字迹不要潦草,不要把字写得过大或过小,力求书写匀称,切忌龙飞凤舞,东倒西歪,上下行钩连或蜷缩一团。再次是书写格式正确,卷面整洁,行款格式统一规范,不要随意涂抹,乱写乱画。  相似文献   

8.
瓦连季娜·格奥尔基耶夫娜老师对我们说:“明天开始放寒假,我相信,你们每天都将过得十分幸福,展览会啊,博物馆哪,都在等着你们呢。不过,你们也会有最幸福的一天,一定会有的!那就把它写下来,作为寒假作业,写得好的文章,我将在全班朗读!作文题目就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我发现,瓦连季娜·格奥尔基耶夫娜喜欢我们在作文中总要写上“最”字的东西:“我最可靠的朋友”、“我最心爱的书”、“我最幸福的一天”。除夕夜间妈妈和爸爸吵架了。我不知  相似文献   

9.
“将”得好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学得活、想得宽。他们常常提出一些连老师也难以回答的问题,“将”了我们。如,我教《给颜黎民的信》一文时,学生提出:“‘祝你们好’的后面为什么不加标点?”  相似文献   

10.
<正>汪曾祺是个大名鼎鼎的“吃货”作家。想当初,一篇《端午的鸭蛋》把课堂上的我们馋得口水直流,我们却只能在对咸蛋黄的无限遐想中,继续给课文分层。他写尽了“人间草木”“四季美食”,去读他的每一篇文章,会发现这些文章的篇幅是短小的,句子是短小的,连字词都是短小的。这种“短小”彰显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主张,有助于我们从中学习如何把文章写得简洁。  相似文献   

11.
经常翻阅学生的作业,发现能将字写得工整端正,卷面整洁的学生人数竟然不能达到总人数的一半。有的同学写的字连自己都不认识,有的学生乱涂乱划,甚至在作业本上打起了计算草稿,有的学生一篇文章写下来全部是顿号,连个标点意识都没有。我心悲焉,连字都写不好,谈何  相似文献   

12.
现在,在我们周围,有一部分同学写作文、做句子时,常常不加标点符号。有的全段没有几个标点,更有甚者只在文末加上一个可怜的句号。有人说:“只要把文章写好了就行,标点加不加没关系。”,“是写作,又不是加标点!”其实不然,一篇文章的好坏,标点符号起了重大的作用,它能使文章条理清楚,读起来朗朗上口。一篇文章题材好、内容生动,如果没有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读起来便会杂乱无章,摸不着头绪。  相似文献   

13.
最近,看到学生作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这个观点虽然貌似正确,实则不刊之论,经不起推敲。”文中的“不刊之论”是望文生义的误用。还有一个成语“文不加点”也是经常被误用,如:“朱玉林的作文水平不高,经常是文不加点,词不达意。”“不刊之论”的误用,主要是由于对“不刊”的意思不了解,以为“不刊”是“不能刊登”或“不够刊登水平”的意思。实际上,“不刊”是不可删除的意思,指的是文章用词精当,难以删改。杨雄在《答刘歆书》中有这样一句:“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这里的“不刊”便是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意思。“文不加点”的误用,是由…  相似文献   

14.
要学会修改自己的文章,这似乎是不待说的。其实不然,大多数高中生每写好一篇文章上交后,等待的是老师的“判决”,本子发还以后最先关注的是分数,其次是评语,很少有人去仔细琢磨眉批以及文中词句的改动。至于能够自己修改好,誊抄一遍再交上去的更为少见。这主要还是受高考的影响,因为在考场上是来不及打草稿再誊抄文章的,只能“一挥而就”。如果说这种“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的作文在考试时是无奈之举,那么,在平时写作训练时则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近年来,常有高三的学生对我说:“我每周至少写一篇文章或随笔,三年写下来,至少也有五六十…  相似文献   

15.
一气呵成、文不加点的文章也许有,但以此自诩的作家毕竟凤毛麟角。古往今来,真正的大手笔倒是“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苏东坡语)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的宏篇巨制《战争与和平》,据说成稿后改过七稿。鲁迅写出文章后自己反复修改,并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看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苏联文学研  相似文献   

16.
标点符号虽然不是文字,但它却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表明词句的性质,帮助达意的明确和表情的恰切,作用跟文字一样,决不是附加在文字上,可有可无的玩意儿”(朱自清《写作杂谈·标点符号》),而是“文章中的无声英雄”(秦牧:《语林采英》)。标点运用得巧妙的话,不仅能达到准确表情达意的作用,而且还能发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创设出别具情趣的艺术意境,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鲁迅先生深港此道,他的作品标点运用得很巧妙,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下面略举数例,让我们一道品评、欣赏他那高超的标点艺术…  相似文献   

17.
中学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少、慢、差、废”的弊病,学生一说写作就头痛,很多学生作文连基本的语句通顺都做不到,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强化两个结合”,收效显著,现介绍给大家。一、读书与随笔相结合不少教师把学生不会作文的原因都归结到平常课外书读得太少上,严格地讲这种认识是不够全面的。一方面,自古及今都存在“不少人穷经皓首,青灯黄卷,”读了不少书,到头来不知道文章究竟该怎么写”的情况;另一方面,许多学生作文写得很棒,但课外书读得很有限。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前提,但并不是说书读得越多文章就一定写得…  相似文献   

18.
“无标点文字”面面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无标点文字” 0.1 80年代中国文坛在书面形式上出现一种新的品种,新的样式一一“无标点文字”.所谓“无标点文字”大致包括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通篇(只限于短文)不用一个标点符号.这类文字至今尚属罕见.据说台湾有一位作家写了一封情书,长达五百字,不分段,不加标点,他认为“爱,没有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19.
以“春雨”为主题的文章很多,每当看到别人写出的文章,学生们总觉得写得好,但是到底好在哪里、怎么才能写得好,却不一定能说得清,不少学生更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写好“春雨”作文。结合指导学生进行“春雨”习作的实践,我觉得,要解决上述问题,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参加县中学民师补考评卷工作,发现一份引人深思的语文试卷。一位教中学语文的民师,对填空、改错等“语文知识”试题回答较好,但在写《一次家访之后》作文时,字迹潦草,标点错用,错别字、病句累见。甚至连最常见的“向”和“象”都分辨不清。它反映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语文知识”教学同作文教学不沾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