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被称作科学的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恩惠。与此相适应,对能源的需求也日趋增加。由此造成的负效应是,石油及煤炭等燃烧后释放的二氧化碳,正日益破坏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因此,寻找一种更为清洁的能源,是人们步入二十一世纪之际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太阳能作为一种没有污染,来源极广,不会枯竭的能源,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昔日只是一种异想天开设想的太阳能发电,也开始进入了寻常人家。  相似文献   

2.
一、何谓“煤变油”所谓“煤变油” ,本质上是煤炭液化技术 ,即通过化学反应将煤炭所含的碳氢化合物转化成其他碳氢化合物 ,如汽油、柴油等。这一技术上的重大革命将对煤炭替代石油、清洁环境、缓解石油资源相对短缺、提高经济效益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使“煤变油”梦想成真煤炭、石油均是人类大规模使用的常规能源 ,煤炭储量虽为石油的 2 0倍左右且开采方便 ,但与石油相比煤炭逊色得多 :固体燃料 ,运输不便 ,燃烧效率低 ,灰渣多 ,污染环境。长期以来 ,人们致力于煤炭气化、液化技术的研究 ,旨在有一天煤炭能经济地替代石…  相似文献   

3.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之一.20世纪以来,全球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能源危机以及化石燃料大量使用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使各国深刻认识到加速开发无污染的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知识卡片     
21世纪的能源  在 2 1世纪中叶 ,石油和天然气将趋向枯竭 ,而再生能源、核能、氢能和甲烷水合物等未开发能源将获得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地热能、废弃物和海洋能等。目前 ,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 ,据估计 ,可再生能源在 2 1世纪下半叶将得到快速发展。核能被誉为 2 1世纪的能源 ,由于核电站运行的安全性、核废料的处理和政治上核不扩散等因素的影响 ,2 1世纪初核能的发展将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氢可用水制取 ,亦可用太阳能或剩余电力等多种方法制取 ,燃烧后变成水 ,不会产生污染。 2 1世…  相似文献   

5.
目前人类的主要能源来自煤、石油、天然气和用于核裂变的铀,但这些化石燃料的蕴藏量都是有限的,而其中有些化石燃料是很有用的化工原料,作为能源燃烧掉也十分可惜,而且还造成对环境和生态的严重污染.因此,人类把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托于核聚变能--被科学家们誉为"地球上的太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油价的不断飙升,石油争夺战的白炽化和公开化,无一不增加了人们对未来能源世界的恐慌,有一天石油用完了,我们还能用什么?所以寻找和开发利用清洁、高效、潜力巨大的新能源,已经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7.
(一) 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活资料。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会变得日益尖锐。因为煤、石油、天然气、铀等非再生性能源的储量,同人们对它们的消费量是一种反比关系,即随着对它们消费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现有常规能源中,石油是利用量最大、利用最广泛的能源资源。石油资源属于非可再生的矿产类资源,巨大的石油消耗量使得石油资源在较短时期内,面临日益短缺甚至枯竭的危险。按目前世界各地石油资源探明储量与多年平均开采量推算,俄罗斯石油可供开采13年,美国仅...  相似文献   

9.
目前,人类所消耗的能源绝大部分来源于一次性石化燃料,即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从长远观点看,这类能源终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随着人口激增、工业无节制地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将不断增长。预计到下世纪中期,世界能源消耗显较现在将增加两倍。如无特别重大的发现,估计地球上可供开采的煤和石油,只能维持200~300年。还有人估计,地球上石油的蕴藏量为2兆桶,从1900年左右开始使用,如果不加以控制,预计别2050年  相似文献   

10.
前言:石油,号称工业血液、世界第一战略物资,具有不可再生性。自从人类选择了石油,它就成了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战略斗争的核心之一。20世纪发生的三次石油危机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新时期,国际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和世界石油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未来面对的石油资源竞争压力将大大增加,未来的石油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1.
一、严峻的能源形势1.石油资源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3亿吨,仅可供开采14年左右,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由于需求持续大幅提高而产量增速有限,能源专家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都将达到55.8%~62.1%。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面临能源挑战1993年以前,中国能源系统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的,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家,石油净进口量1109.2万吨,占当年石油消费量的8.02%。以后各年石油进口量逐年加大,2000年石油净进口量6974万吨,已占当年石油消费量的33%。在21世纪前30年正是中国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对能源的需求将相应的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对石油的需求。据有关预测显示,2010年石油需求量为2.6亿吨,国内产量预计1.65亿吨,缺口约为1亿吨,天然气也将有300亿立方米的缺口,油气总缺口1.74亿吨油当量,2020年缺口将增加到3.26亿吨油当量。2000年,国际市场石油价…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为了争夺包括石油在内的重要战略资源的控制权,拓展生存空间,在远东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石油的控制和占有成为日本制定军事战略的重要因素,日本不仅视石油为生死攸关的战争必需品,而且对石油的角逐明显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球石油资源以战争的暴力方式被强行地再次分配。进入21世纪,各国仍然面临着石油资源的全球性竞争。如何在权力均衡的既有国际能源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已成为中国能源战略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黄亮 《华章》2013,(20)
随着石油的枯竭和环保压力的不断增加,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各国研究开发的重点。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无需开采运输的能源势必成为可再生能源中的新宠。为人类社会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新时代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1 引言 廿世纪汽车已如潮般地发展起来且日新月异,道路上的汽车将越来越多。九○年,美国能源部的一份报告显示,运输方面每月用油料近千万桶,占全部能源能量的27%,是全部石油用量的64%,已经超过该国石油产量的38%。同时,环境保护机构的统计:在所有有害物质的排放中,63%的CO、38%NOx、31%Pb、34%有机挥发物和20%颗粒物质是来自运输方面的。可见,汽车给人类固然带来了许多便利的方面,但汽车尾气将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巨大污染以及地球上石油资源还能使这些四个轮子的小铁壳跑多久?目前它已成为人们关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俄罗斯在萨哈林岛东北部近海海底,发现了一处绵延几百千米的可燃冰矿床。可燃冰能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将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那么,可燃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源呢?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结合在一起的固体化合物,外形与冰相似。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解决了最让人们头疼的污染问题。科学家们如获至宝,把可燃冰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可燃冰这种宝贝可是来之不易,它的诞生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温度不…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能源市场的结构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东北亚各国的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大,现已成为国际能源市场的主导力量之一.然而东北亚地区的实际情况是,只有俄罗斯一国是能源出口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各国,国内资源多无法满足本国发展需求,各国都高度依赖进口能源且进口需求逐年上涨.而俄罗斯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国,迄今为止,石油和天然气产业依旧是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这就使得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之间形成了愈发紧密的能源供需互补关系,合作前景广阔.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的石油天然气合作也存在许多障碍和制约因素,如地缘政治因素、美国因素等.  相似文献   

18.
再生能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能源英国一家私营电力公司1997年9月中发表报告,预测全球对能源的需求,到2020年时,将会比现在增加1倍,石油迟早会有用完的一天,开发其他能源刻不容缓。能源需求有增无减这一名为“能源2020”的报告推断,在下个世纪,传统上使用大量能源的国家将会...  相似文献   

19.
<正>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广泛使用,已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对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威胁;同时矿物燃料的存量有限量,也会随着过度开采而枯竭。因此,当前在设法降低现有常规能源(如煤、石油等)造成污染环境的同时,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石油在大开发以及石油化工的发展中,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动力,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我国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迫使我国从国外大量进口石油。2000年,我国进口石油7000万吨,预计2010年,进口石油可能占我国石油总消耗量的一半,我国石油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