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华社3月29日播发的特写《浪漫的艺术享受》,是一篇关于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开幕式文体表演的稿子。这篇特写篇幅短,现场气氛浓,主题突出。以往关于体育大赛开幕式的稿子往往拉得较长,模式化的痕迹较明显。这篇特写很有创新,它没有“流水帐”似地报道开幕式的讲话表演等程序,而是抓住开幕式,文体表演给予突出叙写,格外引人。文章只用了“各位要人在开幕式上先后致了词”一句话,简要概括了开幕式一些程序化的东西,便转入文体表演的主题,显得重点突出。  相似文献   

2.
新闻特写这种体裁,该怎么说它呢?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特写成了报纸同电子传播手段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外新闻大家如是说。特写是多种新闻体裁中最富表现力的一种形式——国内同行有此议论。其言也朗朗,其理也昭昭。然而,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不少人只是把新闻特写作为采写动态新闻的副产品:新闻特写之前是动态消息;动态消息之后才是新闻特写,或者只有动态消息而无新闻特写。新华社驻雅温得记者梁贵和真有点儿敢于突破,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4月29日一版的新闻特写《人口警钟长鸣》吸引了我。但读到文中“1991年4月28日10时×分×秒……北京市人口108768××”这数字时,感到似乎与刚读过的新华社电稿中所写的数字不一样。于是,我找来新华社4月28日《北京  相似文献   

4.
1991年9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记者姜在忠采写的新闻特写《北京出新景满街“招客灯”》。这则社会新闻很受报刊用户的欢迎。首都有六家报纸采用,人民日报在新闻播发后十多天,还拿出宝贵的版面刊登,人民日报海外版到1991年11月21日还刊用了这条“招客灯”新闻。一则社会新闻何以受到青睐?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5.
《火车开到了延安》(见1992年8月8日新华社新闻稿、8月9日人民日报、获人民日报新闻特写征文一等奖)是一篇仅有630字的特写。它在向读者提供一个新闻事件的同时,又以鲜明生动的细节和具有穿透力的语言,传递出丰富深长的意蕴。使新闻得到升华。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散文化新闻探索的一个范例。火车开到延安,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陕北人民为此期待了几十年。西延铁路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于70年代中期开始修建,几经周折,终于在去年冬天铺轨到宝塔山下。今年8月1日,西延旅客列车正式开通,老区人民为此奔走相告,欢喜之情不言而喻。对这一事件,全国不少新闻媒介都做了大量报道,包括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在内,也几次发了消息。所以这篇特写,如果不是以其散文化的特色,不在写作上精雕细  相似文献   

6.
全国运动会团体操,是我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团体操表演。对于开幕式团体操而言,新中国早期全国运动会具有深远影响。1959年9月,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顺利举办,开幕式团体操就成为以后各届运动会开幕式的保留节目。按照时间划分,新中国早期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一共有《全民同庆》、《革命赞歌》、《红旗颂》三场团体操。由于新中国早期特殊的政治环境,这三场团体操也具有特殊的文化考察价值。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新中国早期的团体操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我们从它的概况、特点能够看出那个时期对现在团体操的滋养和影响。换而言之,新中国早期团体操,在团体操发展史上,无疑具有开拓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图说     
<正>(新华社照片,北京)2014年5月18日,由法新社和新华社共同举办的《中国-法国:50年的相互关注》图片展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举行。法国外交和国际发展部部长法比尤斯在开幕式上致辞,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等近百名嘉宾出席开幕式。此次展出的作品大多拍摄于1964年至2013年,通过新闻摄影的角度,见证了中法双边关系在经济、外交和社会等领域的演变。图片说明:法国外交和国际发展部部长法比尤斯(左二)在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前排左三)的陪同下观看展览照片。  相似文献   

8.
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探索世界性通讯社规律”为主题的新华社’98新闻学术年会于10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新华社领导郭超人、南振中、高秋福、何东君、孙宝传出席了开幕式。解放军报社社长孙忠同、中国记协副主席栗国安、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张晓虎、经济日报副总编辑庹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何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尹韵公(现为所长)等出席了年会开幕式并讲话。 这届年会是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在’98新华社工作会议上郑重宣告“新华社已经基本实现了1983年提出的在本世纪末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的宏伟目标”以后召开的。年会共收到论文50余篇。  相似文献   

9.
辞朴义深     
新华社记者邹爱国、罗观星的新闻特写《总书记的问候》,获得中国首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这篇报道的高超之处在于笔法质朴,看似平常叙事,其淡如水,然其味弥长。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是新闻机构所发布的,对新近发生和变动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访问记、小故事等多种体裁。其中消息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通讯是报刊上大量采用的一种文体。据统计,消息类稿件占新华社每天播发的各类稿件总量  相似文献   

11.
特写,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一种体裁。它有两种类型:一是文艺特写,二是新闻特写。这两种特写常常容易搞混,要是搞混了,就会真假不辨,犯失实的错误。因为,文艺特写属于文学体裁,可以虚构;新闻报道不能采用这种体裁;新闻特写这种体裁要求完全真实,它们是新闻报道中一支轻骑兵,运用较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之所以使用特写这个较为生疏的"概念",而不使用更为通俗常见的"通讯"的概念(事实上它涵盖了新闻教科书上通讯和报告文学的概念),是因为它更为合符这个概念所表达的本意,以及现代传媒变化的需要.本文拟从西方新闻特写这种特殊的和重要的新闻体裁的来源、形成以及影响,对新闻特写的概念予以重新的梳理与纠正;而同时,通过对新闻特写的重大特性--现场感的论述,来强调现场感在新闻特写中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来完成现场感这一突出手段.现场感是产生一篇成功的、感人的、有影响的新闻特写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两会”期间,许多报纸的显著版面刊载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我有不同意见”》、《总理的建议》两篇会议特写,并给予对很好的评价。 这两篇特写之所以大家叫好,除了视角独特、写作考究之外,一个很重要而且也是最可贵之处,是它的“鲜活”。“鲜活”,就鲜活在两篇特写所捕捉的新闻事实,都像是刚从地里采摘的菜和水里捞出的鱼,青翠欲滴和活蹦乱跳。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在总结1998年“两会”报道的文章中,把“两个’报道分成十一个方面: 一、程序性报道;二、中央领导同志活动报道;三、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四、各代表团审议报告的综合报道;五、现场特写新闻、通讯;  相似文献   

15.
新闻特写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写作体裁,它以记者亲临新闻事件现场采访为前提,以形象化的描写为手段,以深入观察,准确把握、巧妙捕捉现场最有典型意义、最具新闻价值的精彩瞬间加以集中、放大、再现为特色,将读者“带”到现场。无可否认,这一体裁为新闻写作的百花园增色不少。 然而,考察现时报纸,纯粹的特写体裁并不多见,在一些报纸上已找不到它固有的一席之地,而偶尔出现分散点缀于各版的一些特写文章,其中不少已和原来定义上的规定属性相去渐远。那么,作为一种写作体裁的新闻特写是否正走向式微呢?考察这一现象,我们发现,新闻特写正经历着从体裁发展的局限走向笔法活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现在,有些国际新闻特写,并不是记者目睹的事件和亲自采访所得,却冠以“特写”的栏头。这样的文章缺少感染力,使特写的功能贬值,这是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这里举一实例作些评述。《巴拉圭首次民主集会纪实》一文(见2月13日《新华社新闻稿》),特别标以“特写”的栏头。请问记者远距拉美千万里之遥,又没有卫星电视转播,何以能目睹巴拉圭的民主集会?记者未在现场,怎么能作“纪实”报道?这符合真实性的要求吗?其实,读文章的第一句话就露馅了:“据外国通讯社报道,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市11日……举行有2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于8月中旬在哈尔滨召开了首届短新闻研讨会。为期5天的研讨会开得别开生面: ——会议开幕式是和新华社77名中青年记者合写的《短新闻选萃》一书的首发式同时进行的,显示了倡导短新闻的决心; ——来自总社和国内各分社的与会人员,都宣读了各自的短新闻论文,每篇不超过3000字。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也不例外,他的论文题目是《短新闻的两重境界》; ——与会的部分年轻记者身体力行,利用会议间隙深入街头巷尾,竞相采写现场短新闻。《哈尔滨日报》为此开辟了“新华社记者笔下的哈尔滨”专栏;  相似文献   

18.
四月五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一篇新华社记者刘德玉采写的《特写:中泰友谊永固》(见附稿)。这篇特写是从泰国朋友在潍坊风筝会上风筝放飞失败一事中挖掘出的新闻,不仅时机抓得好,主题好,写作也不错。它通过对一件突发事件的报道,把我国人民注重精神文明的风尚生动地反映了出来,无论是对内对外宣传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闻特写是一种颇有特色的新闻体裁。新闻特写,要在“特”字上做文章。“特”者,特点、特征、特殊也,即与众不同之处,独特之处。山水画家有一种本领,就是能抓住这一山与  相似文献   

20.
钟翠凤 《当代传播》2005,(6):104-105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打出了“提供新闻线索有奖”的广告,而各大传媒上由老百姓提供线索后采写的新闻也越来越多。于是,一类新新职业者开始出现——新闻线人。新闻线人的概念和种类有资料显示,我国的新闻线人大致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从本质上说,新闻线人从事的是一种交易行为,线人提供的新闻线索一经采用,便获得几十到几百不等的奖金。2003 年11月,北京《新京报》打出了“首期万元线索大奖”的广告, 很快,一篇引起较大反响的核心报道的线索提供者获得奖金一万元,这是迄今国内最高的新闻线索奖。2003年12月9日,伊拉克人贾迈勒,这位让新华社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领先全球10秒的新闻线人,前来新华社北京总部接受了新华社颁发的最高奖——社长总编辑奖。2004年5月开始,新华社在新华网以及新华社旗下的各个报刊醒目位置公布有偿报料的热线电话,把新闻线人争夺战推向了白热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