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曾在天涯》在精神气度和文化品味这种至关重要的价值标度上,超越了“俗文学”的话语场,改变了近年类似题材作品文学含量少而非文学比重超量的状况。其价值在于使90年代海外文学作为一个题材领域,有了与其他题材作品进行平等对话的内在能量。而在世纪之末的大量海外文学作品中,真正能够以精神分量艺术力度与世纪之初和五六十年代类似题材作品相衔接的,就是《曾在天涯》。它上接《沉沦》,中联台湾“无根的一代”,将本世纪海外文学向前推进了实质性一步。  相似文献   

2.
阎真的小说《曾在天涯》成功塑造了高力伟这一新时期留学海外的知识者形象,在百年中国留学生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高力伟在中西方文化的撞击中对于本土文化的坚守;深层叙事是高力伟文化身份的焦虑,而身份的焦虑则与他东方式的自我意识有关。高力伟形象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3.
王玉童 《学周刊C版》2019,(4):187-188
邓友梅的《在悬崖上》描写了一个婚外恋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描述了被社会规范压抑的自我意识重建的努力。故事情节曲折,描写生动,人物性格也比较鲜明。笔者将具体结合《在悬崖上》的人物塑造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大学教学价值的取向:在理性中寻求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华军 《江苏高教》2007,(6):102-104
在理性中寻求信仰,成为中世纪大学教学价值的根本旨归,这不仅反映在知识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中,还反映在师生的精神状况及教学管理中.尽管这种价值取向与人的当下生存失去关联,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向度,是当代大学重新定位其教学价值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角落里,一堵墙占据了一段小巷的尽头。时代的高度一次次被超越,这个城市便越来越被仰望,那堵墙也就顺理成章地列入了残垣断壁的行列,随时等待着毁灭。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解构小说《杀夫》中所包涵的三层价值问题。其中透过三个主要人物的立场话语,以及他们所深藏的隐语层面,分析小说中所涉及的价值问题,力图站在小说所描述的人物层面来体验文中所展现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流动。  相似文献   

7.
从审美视域出发,对比《活着》的两种文本——小说与电影,受众可以建构出不同的时空观.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线性时间的叙事方式勾画出一个自然时空,带领读者追问以福贵为代表的底层人民活着的意义.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则通过政治话语的呈现建构出一个社会时空,使观众感受到时代的政治变迁.当受众超越有限的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时,就...  相似文献   

8.
耶律楚材是元代著名诗人。他的风土诗形象地描写了西域的民族风情,不但改变了元代以前西域诗凄楚之情,而且也影响了后代西域诗的创作。其诗中表达了一种“不妨终老在天涯”的豪迈之情,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欣赏西域诗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9.
《膏兰室札记》是章太炎先生早年在杭州诂经精舍求学时所作的读书札记。该书对传统古籍中的部分字词文义进行考释,见解独到。从校勘、注释两方面列举数例,阐述《膏兰室札记》在古籍整理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洱的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畅销德国,或许是因为对当代中国乡村的形塑和独特中国经验的表达。他也为中国普通读者奉献了一部平凡然而坚固的乡村生活实录,让他们体味和回溯发生在身边的种种变迁和困惑。不可否认,他提炼出来的现实十分"真实",却使我们这些同处现代化转型中的见证人感到震惊和错愕,并促使我们进而反思现代性给中国乡土社会带来了什么,生活在乡土中国的人们的私人生活、公共生活以及价值信仰发生了哪些变化。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历史发展进程,是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经历的最新阶段。尽管人们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哲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全球化问题作了各种各样的探讨,但缺乏一种对其本质的追问。有鉴于此,本文从对全球化的本质的分析出发,讨论了全球化的形成以及它对人类的价值。认为:全球化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在特定条件下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产生于人类对时空限制延展的实践活动;它具有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上海文学>2002年第4期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鱼蛋蛋的革命行动>,小说的诗性叙事生成了其厚重的生命,在深邃时空的重复结构中,呈现出存在的荒诞和个体在虚无存在中的"实有".  相似文献   

13.
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成就事业创造辉煌的法宝。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国际国内复杂的环境、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都决定了我们仍必须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4.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和其他很多作家的作品一样渗透着强烈的宗教意识。本文试图应用基督教的某些理念来诠释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分析小说中人物追求信仰的历程和救赎失败后陷入的一种苦难宿命,以及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某种希望——通过救赎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Over the last years,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has heavily promoted various forms of digital education. In this article, we draw upon two recent European policy documents as key articulations of Europe’s contemporary governing apparatus: Opening Up Education and the 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The article more particularly conceives of both policy documents as offering a point of departure to analyze how this apparatus is presently seeking to enact a specific mode of existence of the contemporary learner. We argue that this educational mode of existence is being enacted by the fabrication of highly specific sorts of time and space.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enacted sorts of time and space exemplified in the policy documents, we start this article with a discussion of how a traditional, modern governing apparatus aims to fabricate linear time and institutional space. The article proceeds by arguing that the present-day European governing apparatus that is concerned with digital education fabricates different sorts of times and spaces, namely potential (rather than linear) temporalities and ecological/networked (rather than institutional) spatialities. Likewise, the concrete instruments (such as platforms, portals, credits and certificates) presently adopted in order to do so largely differ from modern instruments. Conclusively, we argue that the presence of these newly emerging (often digital) instruments, and the times and spaces that are fabricated through these instruments, call for an opportunistic mode of existing as a contemporary learner.  相似文献   

16.
价值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存在价值是建立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的;马克思的实践观揭示了人的存在价值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鸿 《教学与研究》2003,(10):60-65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总结回顾国内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研究状况:马克思社会时空观问题的提出;国内学者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理论特色、时代意义、发展阶段以及内涵的阐释;学者在社会时空的特征、社会时空与可持续发展、数字化与时空观等问题上的新探索,虚拟时空是虚拟实践引起的社会时空的新变化,这是数字化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社会时空理论的当代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万登学挑战不幸挑战环境而发展其诗才,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大山中顽强寻找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存在与时间》与《林中路》无疑是最能代表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变化的著作。两部书都充满了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对存在及其状态的追问,但其中介却展示出由此在向语言的流变。正是在这种流变的过程中,我们窥探到了一代哲人“在路上”思考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20.
利用相应线性化问题及全局反函数定理的方法,得到非线性周期边值问题解的存在唯一的几个结果,将条件减弱到渐近非一致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