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毅刚 《学语文》2005,(3):35-36
“老鼠”大摇大摆上街,人们却熟视无睹,街市依旧太平。不但没有人喊一声打,反而有人惊艳要“傍”起来。原本是“鼠”类自身都觉得理亏心虚,希望受到惩罚,以死来赔罪(这当然是作者的认识——惩丑恶以谢天下),可整个社会却麻木不仁,甚而还要以“鼠”为靠,以“鼠”为荣。真个惊世骇俗!正如作者感叹:这是怎样的社会心态!社会有丑恶,不足为奇;而对丑恶竟习以为常。奇了。他人期望社会期望,太多做不到不足为奇;而鞭笞丑恶,当先驱者振臂呐喊之时。却应者寥寥。这就奇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文学作品中瞥有《两面目》《变形记》《我是猫》之类的荒诞。本篇类似于此,以荒诞之形反观社会,借话题发挥针砭社会丑恶,惊醒民情民风。幽默诙谐,穷形尽相。鞭辟入里,淋漓酣畅。  相似文献   

2.
总书记江泽民与民谣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宽松了,人们的思想格外活跃,一些针砭时弊,抨击社会丑恶性现象的民谣也多了起来。诸如:“多了砍,少了喊,不多不少没人管”──反映农业问题;“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说此新三大作风;“...  相似文献   

3.
果戈理是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自然派学的开创,他以“含泪的笑”和“自然派”的创作特色,震惊了俄罗斯坛,人木三分地描绘了俄国农权制的腐朽和丑恶,果戈理以天才的讽刺技巧,奠定了俄罗斯近代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女娲形象充满着语言和思想的张力,具有复杂意蕴。《补天》作为鲁迅《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是他首次对传统文化中英雄形象进行重构的尝试。作品中的女娲形象,展现了可爱、善良、牺牲精神,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但是,与她创造出的人类形象相比,作品又鲜明揭示了那些残暴、贪婪与自私的“丑恶”人性。女娲的美好与人性中的丑恶,形成了鲜明对比,蕴含着作者对美好品质的赞美与对丑恶品质的批判。《补天》呈现的矛盾人物形象,恰是鲁迅当时人生经历和心境的体现,折射了当时社会现实,反映了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细心剖示。  相似文献   

5.
喜剧艺术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是以它的特有形式来否定丑恶的东西。喜剧艺术的基本内容是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丑恶”;喜剧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是“夸张”;喜剧的美感特征是“笑”。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小说在对人性的探索中,饱含着深深的悲凉情感,它通过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演绎人生,用“审丑”的眼光,审视人生的虚伪,通过对“无爱”婚姻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张爱玲小说中揭示出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中被黄金光圈严重扭曲的,虚伪的人性,给人们以独特的心理感悟。  相似文献   

7.
以德治国,主要是强调道德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而人们对道德的觉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环境建设对于我国当前道德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当使环境建设与道德治理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当前城市硬环境建设道德底蕴不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道德行为与丑恶现象也污染了道德环境。要注意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充分展示道德氛围,营造道德环境,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整顿市场环境,开展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教育,并利用现代传媒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的美国社会,人们很难摆脱战争带来的种种阴影,社会上充斥着种种丑恶,人们看重权力,崇尚虚伪.《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想要通过霍尔顿的离经叛道来做出对社会丑陋现实的批判,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本期导读     
努力构建学习化社会,将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表征。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新理念赖以形成的宏观性背景。北京、天津、江苏……许多省市都把建立学习型社会作为一个发展目标,社会上的学习热情有增无减。有人说,学历和专业技能是在社会上谋生的第一、第二本“护照”,但这只能证明你有了从事某一职业的资格。一个人无尽的创造力、学习与适应能力却是通往“数字化生存时代”的“第三本护照”。现在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在忙着学计算机、学外语、学项目管理,准备报考MBA,为的就是在学习化社会里不掉队。今年,北…  相似文献   

10.
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目标设定”往往被作为选择人生发展方向的第一步,人只有确立了目标之后才有动力去追逐。职业规划目标应当“实事求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可修正性”,应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应进行变更,以做到个人、学校、社会共赢。  相似文献   

11.
提起家政,很多人会把它和煮饭、炒菜、打扫卫生等家务事联系在一起。但随着社会对科学和。幸福家庭生活’的期望和关注,人们对“生活品位”、“生活质量”、“生活情调”更加重视。家庭作为个人和社会的中间环节,成为个人赖以生存的“诺亚方舟”。人们开始感觉到“家”除了是为自身提供吃饭和睡觉的场所之外,更是安全与温暖的象征,是铸就性格和陶冶情操的地方,是体验科学和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基地。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都源于家庭。那么,家政学专业到底学些什么?学这个专业有什么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艳 《成才之路》2011,(17):94-I0023
鲁迅先生的杂文,在鞭挞丑恶时,无一不带嘲笑的口吻”。“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的“国粹”。用笑话作比,飞跃联想,把抽象的事物说得浅显明白,饶有兴味,使用使人们在笑谈中潜移默化领会作者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这一意象折射出了徐氏追求自由的个性、气质,是他浪漫主义诗风的表现,同时白云又是徐氏不满于丑恶社会的深层心理动因之所在。今天人们怀念徐志摩白云似的心境和人格,同时也深感他空灵的白云境界最终只能是主观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说的“鳄鱼的眼泪”源自一句国外谚语,它是说:人们认为,鳄鱼是一种形态丑恶、生性残暴的动物,它阴险狡猾,常常在诱捕人畜鱼兽时,一边贪婪地吞噬,一边又流眼泪,好像为死去的动物伤心,因此人们就用“鳄鱼的眼泪”形容那些丑恶而又伪善的人。  相似文献   

15.
印度古代的诗,是印度古代璀璨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代代相传,它们已成为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用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它们或揭露了社会的丑恶.或唱出了善良的愿望.或宣扬了处世的哲学,  相似文献   

16.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七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却有一个始终与丑恶势力对抗的人——冉阿计。他的博爱、宽容及高尚的灵魂,重新唤回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用“内圣外王”来概括孔儒之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丰富内涵中相互联系的两个侧重层面。在孔子那里,“内圣”──即内在的主观伦理修养论与“外王”──即外在的客观社会政治论是浑然一体的。前者,即“仁学”;后者,即“礼学”。孔子一向并重“仁”、“礼”,主张“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孔子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外在的等级制度、社会“名份”、历史传统与内在的伦理意识、道德要求、品格修养紧密联系起来,贵仁隆礼,不可分割。这正是儒学在起始阶段内容繁复而理论浑朴的体现。孔子以后…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四》和《苍老的浮云》以寓言式的建构,喻示人的主体性在自我“凝视”之下的衰竭,自我“凝视”在基督教和儒家的文化传统中是美善自律的精神之根,但在文明进程中受社会权力的“规训”,产生了丑恶自控的位移,转变为自我监控。“自我凝视”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引发我们去思考人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下保存和发展主体性的自由与独立。  相似文献   

19.
沿循体育文化和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探讨体育与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同根同源、相互交融、相向游移的文化现象,可以给出体育和艺术存在的第三种形式——“体育-艺术交融”;并可以探寻出形成“体育-艺术交融”状态的原因。从荧学的视角观察,又可以揭示“体育-艺术交融”的荧学价值,认识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育与艺术将继续相向游移,创造更高水平的“交融”产品,以满足人们的审荧需求。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美育,即审美教育,亦称美感教育。它主要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求塑造合乎时代需求的审美素质。苏霍姆林斯说:“美似乎在打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经过长期的美的熏陶,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不良的、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美教给人识别恶,并与之进行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