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高君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0,(2):17-19
苏轼仕宦40余年,仕途坎坷。终其一生,酷爱自然美,并创作了大量讴歌大自然的诗文,寄托着他丰富、生动、深刻的情感。从比德、禅悦、怡情三方面来分析,苏轼的情感追求无不给现代人以昭示。 相似文献
2.
周克勤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3):9-13
杜甫的形象不只是忧愤深广,也有喜悦的一面.杜诗言喜者,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为国而喜;为民而喜;因家人而喜;因友人而喜;因生活而喜.杜甫的言喜诗常常是悲喜交集,喜忧参半,反映出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4.
在现实生活中,制度变迁并不总是一种合意的变迁,实际上是存在着一个中性与非中性的变迁问题.制度变迁非中性是指:同一制度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在同一制度下不同的团体所获得的收益往往是不同的,而那些既得利益者会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维护其利益.因此,我国的改革就是要构建一种制度化秩序,用制度来确保社会权利的大体均衡和社会资源分配的相对公平,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Effects of emo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is the core problem in the essay.According to the core problem,concerned books are used to supply with theory base.At the second stage,practice is applied.Then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eachers’emotions have strong effects on students,on their emotions and study.Therefore,finding ways for teachers to influence students with positive emotions is necessary. 相似文献
6.
Kira Mahamud Angulo Tamar Groves Cecilia Cristina Milito Barone Yovana Hernández Laina 《Paedagogica Histor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2016,52(1-2):169-187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lores visions of war and peace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during the Spanish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During those years, the Spanish state was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leaving its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past behind and forging a democratic civic culture. As the concepts of war and peace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to those of state and citizenship, they are a useful tool with which to examine changes in civic education. A wide variety of educational sources has been explored,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al nature of the depiction of both war and peace. This study reveals two opposing styles. The official discourse demonstrated a factual treatment of war and a tendency to concentrate on international bodies and their actions, when it came to fomenting peace. The treatment of peace in the circles of teachers’ local initiatives was different. First, peace was defined not only as the absence of war but also in terms of social equality and solidarity. Second, there was a conscious effort to get the students involved in opposing war, reinforced by emotionally charged messages regarding its horrors. 相似文献
7.
汉人享乐观念与汉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昝风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5):88-93
两汉时期追求世俗享乐的风气流行于社会上下,\"乐\"字因此成为汉诗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字眼.汉诗对衣、食、住、行、游艺、两性等众多生活领域的描写都体现出汉人的享乐观念,此观念大致可分为知足型和奢侈型两类,并存在着滋蔓、强化和延伸现象.从享乐观念的新视角去作考察,汉代诗歌别有一番天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了中国近代史的衍变与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与细化,研究方法的不断演新.本文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关系等方面对此作了系统的回顾与评述. 相似文献
9.
李润强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80-81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一味照本宣科地进行语言教学,那就会失去教学乐趣。因为英语教学涉及的范围较广,如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都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得有打铁先要本身硬的本事。本文以《高级英语》中的肯尼迪就职演说为例,指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学生从背景知识及语言学知识等方面去欣赏、解读这篇课文,去发掘学习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席旭琳 《教学研究(河北)》2009,32(5):55-58
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的方法调查了英语专业学生兴趣阅读的习惯和态度。151名在校大学生接受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生总体课外兴趣阅读的频率较高,他们对待兴趣阅读的态度也是积极肯定的。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调查对象过去接触过的英丈课外书与其阅读频率和态度均显著相关,其母语阅读频率与英语兴趣阅读频率之间的相关也达到了显著水平。此研究结果对二语阅读教学和实践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杜爱红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7(4):75-75,80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活动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主要应由学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语言进行表达,以达到学生口语练习的最大量。 相似文献
12.
自由情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立新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5):29-33
人类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情感:自由情感和必然情感。所谓自由情感指的是刺激源和这种情感对象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利害关系条件下所产生的情感。自由情感大部分属于纯粹的精神或者心理层面,只是一种心理体验。所谓必然情感则指的是刺激源和情感对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关系或所属关系条件下所产生的情感。这些刺激源或者能直接带给刺激对象直接的好处或害处,这类刺激源多半是外在的客体;或者本身就隶属于情感对象的一部分生理机能,它们主要指那些内在的自然的生命欲求。所以必然情感实质上是~种因果性情感或者功利性情感。一般地说,现实中的绝大部分爱情、亲情和友情都属于,必然情感,而以自由情感方式存在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则是现实中的稀缺资源。不过这一缺憾因为艺术品的存在而得以弥补。艺术品虽非天然的审美客体,然而,在同等条件下,艺术品较之其他审美客体更容易引发审美主体的自由情感,因为艺术品跟审美主体之间最缺乏明显的实际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方法论——兼论现代教学转型过程中的方法论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Zheng-tao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1)
教学改革不仅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意味着教学方法论的改革。教学方法论关注的重点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的关系。教学方法论要探究教学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教学方法论的核心构成包括:思考教学对象的思考重心、前提假设、视角、分析框架(含分析单位)、思考层次、思维方式等。教学方法论具有鲜明的反思性与批判性,是教师自我意识在日常教学研究中的突出表现。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走向方法论自觉。 相似文献
14.
叶臣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58-061
基于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方向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从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教学案例、课程考核五方面和实践教学的校内实践及校外实践两环节提出教学转型思路,并对教学转型过程中需注意的应用型师资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情感强度具有强烈的倾向性、膨胀的自我性、主观的绝对化的逻辑特点;情感深度具有一定的理性、一定的超我性、一定的境界阻的逻辑特点。情感强度与情感深度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其发展是不均衡的。注重探讨情感规律有利于塑造学人物的丰富情感。 相似文献
16.
何李新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4):58-60
暴力与主体休戚相关,对暴力的真正解读乃是还原其心理的创伤维度。暴力,是在压抑中回归的本我快感,撕裂庸常的中产阶级生活;是超越认同的自我欲望,树立起固执的主体姿态;是对秩序与法的超我补充,呼唤当代集体的出场。各种暴力影像彼此错位、互指、交涉,形成一座庞大的镜城,身陷其中的破碎个体借此获得一种身份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 ,美学 (Aesthetica)一词 ,来自古希腊的“Aesthetikos” ,意思是感觉学。 175 0年 ,鲍姆嘉通以“美学”(Aes thetica)为其研究感性认识的新学科命名 ,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功不可没。他填补了唯理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漏洞和缺陷 ,那就是感性世界里的逻辑 ,并把美学推向科学系统的大门。但实际上 ,鲍姆嘉通并没有真正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当时还只是把美学作为认识论的一个分支。真正使美学独立出来 ,第一次在哲学历史里严格地、系统地为“审美”划出一独自领域 ,使之成为一门新的科学的则是康德·咿曼努尔 (Kant,172 4— 180 4) ,而完成这一工作的标志就在于《判断力批判》一书的出版。该书上卷“审美判断力的批判”第一节“美的分析”中的第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审美不涉利害” ,这个命题在康德美学体系里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因为康德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先验美学的大厦的 ,而它对后世的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故本文以此为论析对象 ,试图对该命题有一个较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从柏拉图到夸美纽斯,再到斯宾塞,标志着西方快乐教育思想发展的“三级跳”。斯宾塞基于功利主义幸福快乐论和自然主义教育心理学,在英国传统乐趣教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了体系完备、理论与实际结合、至今仍未超越的快乐教育思想,由此使我们领略到这位著名教育家的又一不凡之处。 相似文献
19.
许丙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5):106-108
美感和快感是客观存在的,二者既有本质上的不同,也有密切联系。快感生命生存发展的奖励机制,使生命乐于寻求能促进生命个体生存发展的东西,也乐于寻找使种群繁衍的异性。快感决定着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向,也给美感提供动力,规定着美感的方向。快感和人的精神的结合是美感产生的根源,美感是生命生存发展的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冯春艳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3):67-68
长期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课程权威性较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这势必影响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采纳香港理工大学提出的"做乐赛"教学模式,结合本门课程特点,试图探索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