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般认为,阅读教学是教者、学习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其实,应该是教者、学习者与作者、编者之间的对话。在这个对话过程中,编者的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阅读者眼中有不同的风采,  相似文献   

2.
网络在线学习关注在学习中如何利用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指导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践证明,不同学习方式下网络在线学习者之间存在者强弱关系,并且在线学习容易忽视学习者之间弱关系的作用,而网络对话和论坛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互动和协作明确在线学习者的身份,营造安全的网络文化环境,通过对话促进良性互动,进而构建在线学习者之间强弱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联系语文阅读教学实际,论述了文本作者创作主体性、教师施教主体性、编者编辑主体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卓康 《高教研究》2006,22(2):33-35
文章联系语文阅读教学实际,论述了文本作者创作主体性、教师施教主体性、编者编辑主体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编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从文本视角、作者视角、编者视角、儿童视角四个维度解读教材,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6.
一、“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是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包括学生集体)四者之间的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误读”便是学生在与读本作者、与编者、与教师对话交流中产生的理解结果,因此误读产生的原因与这四者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编者、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和老师、编者、文本的对话。要完成这些对话,老师就必须尊重文本、认真研读文本,领会作者的心思和编者的用意,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表明教者的立场,把握学生的思想走向。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记叙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编者之间的对话的话,那么记叙文阅读理解的考查便是学生与文本、出题者之间的对话.然而这种对话又与文本学习中的对话不同.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元的,是开放性认同解读.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自由地与文本、与作者做最直接的对话,体会文本的内涵.老师也可以从自身的阅历与积累出发,引领学生展开更深层的对话.考场对话则不同,主要是揣摩作者的创作心路,了解创作旨意,体会创作情感,品味文字之美.考场上的"对话"有两次:一是与作者的对话;一是做题者与文本对话之后,由出卷老师拟出话题的对话,是一种封闭性认同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人们一般将它区分为人-文对话(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人际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自我对话(学习者通过与文本对话和与他人对话而在自身内部展开的自我对话,一种历史性的、伦理或者审美的对话),而课堂,就是一种多重对话反复编织的对话场。在这多重对话中,人与文本的对话是对话教学的基础与前提,但这个对话主要是从学习(阅读)这个角度来展开的,而体现教学本体的对话,是课堂上的人际对话。考察课堂对话的种种形态,分清它们不同的价值取向及学理来源,对进一步就对话主题展开讨论,是不无裨益的。——编者  相似文献   

10.
芮纲琴 《考试周刊》2011,(23):47-47
小学生的阅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其特殊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小学生的阅读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与作者的对话是有教师参与的,这就有了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第二。小学生阅读的教材或文本是按一定的教育理念与体系编写的.这就有了编者的参与,从而形成编者与作者的对话、编者与学生的对话及编者与教师的对话;第三,小学生阅读是在一个教育集体中进行的,这就有了同学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场对话过程中,无论是文本作者、教师还是编者,都应发挥各自不同的职能功效,不可偏废一隅。对文本作者而言,侧重于其创作性;教材作为特殊的对话者,编者具有编辑的主体性;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引导者,具有教学主体性;阅读对话,则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其间,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基于文本展开的不同形式的对话。它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关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开始。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文本的读者,与文本的对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及阅读教学是关于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从这可以看出,语文阅读教学中正确选择话题,围绕话题进行教学尤为重要。话题选择的好和设计的好,对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一、"阅读话题"的确立角度从文学鉴赏的视角来看,阅读活动涉及的主体主要有作者、编者、老师和学生。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师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师生与编者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冯芳 《宁夏教育》2013,(11):55-56
新修订的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要实现这几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教师就必须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借助文本这一中介,领会作者的用心,理解编者的意图,体现教者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学情。可见,要想成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首先要解读好文本。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解读文本,就要会心潜入,方可知其意、闻其味。  相似文献   

15.
正新修订的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实现这几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教师就必须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借助文本这一中介,领会作者的用心,理解编者的意图,体现教者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学情。可见,要想成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首先要解读好文本。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解读文本,就要会心潜入,方可知其意、闻其味。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其实质就是以文本为载体,教者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潜藏在文章后的作者仿佛是一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知心朋友,教师仿佛是一位“拨云见日”的向导,学生则是“求贤若渴”的拜访者,他们沟通、互动,构成了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注的“对话”过程。■走进:把作者的情“品”出来现代阅读理论认为:真正意义的阅读活动是由“作者、读者、作品”构成的“三边”整体活动,这三边中…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个性化的,不同的读者总是用自己的经历去诠释文本。于是就有读书悟理的深浅问题,有人读得透彻,能与作者共鸣;有人只读在字面上,入不了作者的意境,无法获得文章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它挑战师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这种方法是一个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合作小组的对话获取关于自己内心体验的知识,并形成洞察问题真相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辅导者对学习者进行指导,引领对话的进程,但并不因此而妨碍学习者本人的自主探索。  相似文献   

19.
谭静 《教学与管理》2013,(11):29-31
对话教学以其尊重、彰显人的主体性而成为主体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主体性教育活动中,对话是一种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基础,以寻求真知、创造意义和建构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它不仅是指教育主体之间狭隘的言语交谈,更是指教育主体之间各自向对方的精神世界的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精神沟通与内在交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包括文本的作者、编者)都是阅读对话教  相似文献   

20.
学术语篇中的转述:不同声音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述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重要话语现象,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提及自己或他人的话语或思想.在学术语篇中,转述可以定义为作者、被转述者和读者三种不同声音之间的对话.作者、被转述者和读者的身份通过转述在对话中形成,转述策略不仅显示了学术语篇的对话性,而且也显示了学科内部、不同学科之间,乃至学科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对话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