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是教育测量学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的世纪。在理论上,经典测量理论不断得到完善,现代测量理论亦得以发展。在应用上,由于计算工具的飞速发展,使教育测量学的应用上了更高的层次并拓展至各个领域,反过来又促进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本文对本世纪教育测量学的发展作了回顾,并对现状作出评析。一、教育测量学简史教育测量学是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四五十年代定型、六七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教育学科。回顾与展望教育测量学的历史,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确认教育测量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作为教育测量的基本形…  相似文献   

2.
教育与心理测量的真分数理论(True Scoyetheory),又称为经典测验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它起源于早期高尔顿关于个体差异的测量及皮尔逊关于统计学的工作。1904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把信度概念引入到心理测量中,为真分数理论奠定了基础.后经瑟斯顿等人的工作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真分数理论包括基本假设、信度和效度的基本内容以及相应的方法体系,即题目分析。由于真分数理论建立在比较弱的假设基础上,大部分测验数据能满足这些假设,因些,真分数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真分数理论还存在一些严重的局限性。本文旨在探讨真分数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三种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静 《中国考试》2006,(6):33-35
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前真分数理论占主导地位,称为经典测量理论阶段;50年代至今,除经典测量理论外,还有项目反应理论、概化理论等,可称为多种理论并存阶段。经典测量理论是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发展历史中最早实现数学形式化的测量理论,现代测量理论大多是在经  相似文献   

4.
考试试题质量评价是教育测量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革教学和考试制度的重要工具。经典教育测量理论的试题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等。研究表明,这些评价指标虽是试题质量评价的基础,但却难以较为准确地评判试题的质量。科学的评价试题质量的方法离不开专家的逻辑判断,应当是主、客观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即不仅要知其数量多少,更要了解其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考试试题质量评价是教育测量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革教学和考试制度的重要工具.经典教育测量理论的试题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等.研究表明,这些评价指标虽是试题质量评价的基础,但却难以较为准确地评判试题的质量.科学的评价试题质量的方法离不开专家的逻辑判断,应当是主、客观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即不仅要知其数量多少,更要了解其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葛都 《教育发展研究》2004,24(7):148-149
随着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一代统计分析理论及方法的发展与推广,长期以来在心理与教育测量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经典测验理论"(Classical Testing Theory,CTT)和以其为基础的标准化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测量的多样化需要.于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经典测量理论不足的"概化理论"(Generalizability Theory,GT)逐渐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成为当前国际上非常盛行的新型测量理论.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一个能科学测量学生数学学习归因能力,并且能够准确筛选不恰当归因能力水平个体的测量工具,研究应用项目反应理论方法对经典测量理论框架下相对成熟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进行心理测量学评估.研究表明,原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性质并不理想,但经过项目反应理论方法修正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性质.量表具有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两因素维度结构,所含项目有良好的区分度和难度,且量表及其各项目(除N10)都能准确测量不恰当归因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的教育和心理测量学领域,主要有两大理论——随机取样理论(RandomSampling Theory)和项目反应理论,而前者又包括经典测量理论和概化理论(Ge-neralizability Theory)。概化理论产生于六十年代,是经典测量理论的改进和扩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一代统计分析理论及方法的发展与推广,长期以来在心理与教育测量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经典测验理论”(ClassicalTestingTheory,CTT)和以其为基础的标准化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测量的多样化需要。于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经典测量理论不足的“概化理论”(GeneralizabilityTheory,GT)逐渐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成为当前国际上非常盛行的新型测量理论。然而,与西方研究热潮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基本还没有形成对“概化理论”的系统化研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测评中的概化理论及其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相似文献   

10.
任何教育理论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支撑的,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也与其背后缄默的人性假设不无关系.人性无所谓善恶,只是在以何种方式或途径满足这些本性需要的时候才有了善恶的评判.教育只有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人性假设理论,认为每一种人性假设的本质都是"满足人"假设,即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根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说明了需要在人性中的重要地位,而满足需要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满足人"假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满足教师根本需要为基础,逐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以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和满足感。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最为经典的大地测量学定义是来自德国的大地测量学家F.R.Helmert的理论,现今主要大地测量学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大地测量学其实是属于测绘学的一部分,它主要是为了研究和测定地球重力场、大小以及形状等,并测定地面几何点位置。本文主要是对大地测量学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进行简单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3.
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教育测量学所研究的问题。教育测量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研究的问题却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本文仅从考试的标准化及选择题两方面作一简单的介绍。标准化考试的含义就是要使考试“公正”,要使考试科学化。使考试做到“公正和科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要涉及到教育测量学的大部分内容,从考试的目的到对分数的解释都有严格的要求。具体说,我们要进行数学考试,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是摸底考试还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  相似文献   

14.
经典测量理论在心理和教育测量理论与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现象学为方法,从实践应用角度对经典测验理论的应用现状和一些不足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指出当前测验理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的背景下,本研究打算从试卷的质量评价方面,运用经典测量理论,选取一些实例验证,并对试卷进行质量调查。首先,要了解选题的背景;然后要充分理解经典测量理论的内容和要求,选取某中学的某次数学统考试卷,运用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试卷上各个习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相似文献   

16.
从思维链本身的结构来探索信息输入、加工、储存、输出整个过程的思维物化和量化的可能性:借助心理测量学的经典学说,对思维测量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量化路径、量化对象、测量法则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研讨了思维测量的标准化手段和技术。本还以世界科技的发展为思维测量学的宏观背景,指出未来思维测量的突破方向,构筑新的思维测量体系。  相似文献   

17.
走向行动研究的教育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教育实验强调在实验前要有明确的理论假设、严密的实验计划;实验中要严格执行实验计划,严密控制实验情景;实验后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普适性的结论。当代教育实验,强调实验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和实验结论的情境性,具有行动研究的特征,称之为行动研究取向的教育实验。这两类实验各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实验的真正价值取决于思想而不是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教育测量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经典测验理论、概化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和认知诊断理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优缺点,进而探讨了理论假设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提出了各自的人性假设,这些人性假设尽管被作为学科理论的逻辑前提,其自身却未得到严格的证明,只能在实践中接受经验的检验."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这一假设是人类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人具有主体性"的假设则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充分依据.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创造的"经验关系"抽象出来的这两条人性假设,可以作为教育学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凡是以某种"应然人性"作为人性假设的,都会在对教育实践的解释中陷入困境;凡是没有提出"应然人性"的,也都不是完整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而不至于被"终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有自己独立的学科立场和视角,其中包括是否有自己特定的人性假设.  相似文献   

20.
概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化理论(Gegeralizability Theory,GT)又称概括力理论,是经典真分数理论(CTT)与方差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它把因素实验设计、方差分量模型等统计工具应用到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对经典的信度理论进行推广,对于测验在编制和施测过程中的误差控制、测验的评价等提出了一整套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