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11月,贵州省教育厅在认真总结提炼、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贵州教育精神,旨在用精神凝聚全省教育工作者干事创业的干劲,从而推动我省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涛同志以《六论贵州教育精神》为题,对贵州教育精神进行阐述,本刊现连续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王荣荣 《文教资料》2012,(4):107-108
"自由"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富于变化的概念。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不同人,同一社会不同时期的不同人,同一社会同一时期的不同人,"自由"观都不尽相同。本文认为自由教育的本质即自由教育的精神,其取决于人们的"自由"观念。作者通过对伯林《自由论》中两种自由概念的思考,推出在此自由观观照下自由教育的核心精神即人道主义精神与理性精神,希望此自由教育之精神成为使教育真正作为一条通达自由之路的引领。  相似文献   

3.
论三重生命之教育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实质是一个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构成的三重具体完整的生命存在。依据这三重生命的特性,赋予以下教育意蕴:确保生命的自然天性———尊重生命,体育为先;实现生命与教育的共生长———德、智、美育之统一;社会生命回归生命价值———个体社会化、"共在"状态、生存教育;最终实现生命品性之完满张扬。  相似文献   

4.
教育重建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教育的悲剧在于人性和权利意识的淡漠。尽管"启蒙运动"已历3个世纪,我国学生尚未获得个性自由、成为权利主体。因此,我国教育重建的基本方向是走向教育"新启蒙"。这意味着要使我固教育具有"启蒙精神"、民族特色并使之建立在对工具理性的反思、批判之上。让课程具有探究性、让教学变成研究、让学习成为生存与创造、让评价变成帮助、让学校充满"家园精神"与"实验室精神",是我国教育重建的基本目标。为达此目标,需要走向"倾听教育学"并从事"负责任的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贵州每干成一件事情,都很不容易,都要比别人多付出数倍的辛劳。"这是曾在贵州工作过的胡锦涛同志肺腑之言。对于贵州教育而言,更是如此。在全国各地高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潮流中,贵州教育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没有量的发展,就赶不上;没有质的发展,就转不好。  相似文献   

6.
真正的教育是有"闲暇"精神的。在"闲暇"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格加以历练培育,对学生的品性施以涵养淬砺,对学生的道德良知予以萌发唤醒。教育的"闲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即要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主思想的时间;二是"心境",表现为学生愉悦欢欣、悠然自得、潜泳沉醉、无所牵绊的一种"生存"状态。教育要真正体现"闲暇"精神,必须践履以下三点:一是呼唤教育的人文精神,与功利主义的教育道别;二是呼唤教育的自由精神,与束缚思想、心灵与精神的实用主义教育相道别;三是呼唤教育的幸福精神,与压抑幸福与快乐体验的工具理性主义教育道别。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 《教育》2014,(7):75-75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如佛教之一派,及希腊罗马之斯多噶派,抑压人之感情而使其能力专发达于意志之方面;又如近世斯宾塞尔之专重智育,虽非不切中一时之利弊,皆非完全之教育也。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此三者,今试言其大略。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大学生命教育研究的不足以及高校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相继涌现,使得我们要加强关注精神生命的教育。而庄子哲学中体现的"求生之本"、"处世之态"、"溯真之源"以及"修养之方"四方面的内容给当下精神生命教育带来重大的启示。护养精神、豁达人生、追求真我以及涵养智慧应是精神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此来探讨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以对现实人的本质的肯定,对儿童具有自主学习、发展、创造需要与潜能的肯定为前提和起点,构成了它的科学基石;以"不教",也即使学生养成自主全面发展,能够离开教者、超越教者,终身自学、创新实践的现代中国人为目的和价值,构成了它的核心理念;以"为了不教"之"教",也即科学、生动、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为方法和路径,构成了它的实践智慧;以教师自觉追求"教是为了不教",成为自我教育者和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善教者""教育家"为关键和保证,构成了它的主体精神。这四个方面科学内涵整体联系、辩证统一,由此使"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发展中原创的既富有哲学意蕴又充满实践智慧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科学研究不仅能创造、发现和丰富知识,而且还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精神信仰。因此,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大学科学研究,必定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从教育目的之德智体美劳:即从"德"之善的理念、德性、职责,从"智"之智力因素、知识的学习、接受、创造、发现,从"体"之身康体健,从"美"之无限、自由等美的特质,从"劳"之内涵等诸方面分析大学科学研究在其中的特殊表征,有助于充分挖掘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1.
科学研究不仅能创造、发现和丰富知识,而且还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精神信仰。因此,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大学科学研究,必定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从教育目的之德智体美劳:即从"德"之善的理念、德性、职责,从"智"之智力因素、知识的学习、接受、创造、发现,从"体"之身康体健,从"美"之无限、自由等美的特质,从"劳"之内涵等诸方面分析大学科学研究在其中的特殊表征,有助于充分挖掘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是"解放思想年""改革创新年",也是我区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年,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小之,我大之;人大之,我强之;人强之,我优之"的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阔的思路、有效的方法,全力推动我区教育科学、均衡、和谐、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文化,不打自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职业学校应立足职教特点、学生特性、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依托教育科研之力,熔铸校园文化之魂,绽放"七彩德育"之花,打造出自己特色的德育品牌。  相似文献   

14.
把情感教育目的限定为使学生身心愉悦或者认为是促进和调节人的情感的社会化,国内外这两种代表性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适当的。情感教育目的应该是序化并安顿人的情感。据此,我们可以划分出两种情感教育:"关于情感的教育"和"情感的教育"。安顿人的情感并使之理性化的使命只能由"情感的教育"来承担。  相似文献   

15.
当前教师职业受功利社会所制,愈发落入世俗价值体系的窠臼,人类终极关怀的引领作用日益被消解。教师工作具有极强的精神性,本质上是一种心灵"超度"活动,需要有超越常人意识的情怀与信念。教育"之所须"以及教师精神内核"之所在",是教师应予以观照的教育情怀。理想主义、完美主义、英雄主义、信仰主义与"易感"主义是教师应有的教育信念。描绘教师的教育情怀、勾画教师的信念世界,旨在确立教师的身份观念,重构教师的精神体系,进而改善教师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为教师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原始动力。  相似文献   

16.
吴江市实验小学在认真梳理学校发展历史、深入探究学校办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办"生动·大气的教育",这一教育主张是对"求真"精神的生动践行。基于对"真"的哲学思考,认为教育"求真"应求规律之真,求现实之真,求可能之真;生动的教育是对现实之真的适度尊重,大气的教育是对规律之真的自觉皈依,"生动·大气"的教育是对可能之真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7.
卢梭自然主义儿童教育观强调:儿童教育的抉择应出自慈爱明智的母亲;儿童本位教育之"情"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之"理";儿童的教育应在生活实践中开展。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教育观则从大学教育出发,高屋建瓴地警示了教育应当避免过度的人道主义倾向与自然主义倾向,提出了用文学滋养精神贵族的积极主张。对自然主义与新人文主义教育观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认为教育者应当站在卢梭与白璧德之间,博采两种教育观的光辉,以照亮中国儿童教育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所需的专业意识为指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特殊性的基础之上合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策略。作为一项客观存在的专业化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指向人的精神性、政治性以及育人的总体目标,以政治的视角观察、思考和把握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政治表达。围绕人的精神世界的政治呈现的具体环节或条件,一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划分为本体性课程、条件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从课程论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在实践中应穿梭于"思想与现实"之间,坚持"史"和"思"相统一,注重"文件精神"与"课程体系"相融合,贯穿"以政治立场把握精神之域"主线。  相似文献   

19.
论情感教育目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情感教育目的限定为使学生身心愉悦或者认为是促进和调节人的情感的社会化,国内外这两种代表性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适当的.情感教育目的应该是序化并安顿人的情感.据此,我们可以划分出两种情感教育:"关于情感的教育"和"情感的教育".安顿人的情感并使之理性化的使命只能由"情感的教育"来承担.  相似文献   

20.
从伦理学的视角解读教育起源问题是教育伦理学研究的基点.教育活动以人的未确定性和未完成性为基础,直接起源于人之"成人"的内在需要,使一个自然人成长为富有理性精神的伦理性存在.这一设定不仅从源头上揭示了教育存在的价值合理性,而且把教育从人的外在性的东西理解为人的内在性的东西,理解为"成人"的过程而非满足人的实利性需要的手段.教育的原初任务就是真正的人的创造,它是人类通往"成人"之路的必经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