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人类必须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否则人类就会像恐龙一样从地球上消失。我们怎样适应被污染了的地球环境呢?朱宏的微型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那就是改造我们的器官。研读这篇小说,笔者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点,人类必须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否则人类就会像恐龙一样从地球上消失。我们怎样适应被污染了的地球环境呢?朱宏的微型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那就是改造我们的器官。研读这篇小说,笔者以为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3.
灯心草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卫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  相似文献   

4.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又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如果是第一次面对美女,且美女问我她究竟哪里漂亮,我或许会欣然答之甚至手舞足蹈;可如果连续来上几十位美女,个个作如是问,那我…  相似文献   

5.
从本文的特点和教学实践看,这篇课文最难把握而又至关重要的是小说的主题。离开了主题这个“纲”,其它分析都将失去依据。因此,教师精讲宜放在:小说通过怎样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表达了什么主题,而这三者又是怎样和谐统一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6.
如何写小说     
题目虚构小说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商议小说的人物、情节。然后可以选择以下一种活动:(1)每个人各写一篇,由大家评议,看谁写得好,好在哪里。如果有时间,可以把大家认为写得好的段落挑出来,改造一下,拼凑成一篇完整的小说。(2)由一人起头,然后大家依次接下去。(原人教版)老师: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阅读小说,可是一遇到要写小说的作文题,他们却犯难了,不知道怎么写。学生:老师,您真说到我们心里去了。那么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怎样写小说呢?老师:好啊。其实写小说并不难,关键是要弄清楚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写小说的技巧。小说的三要素是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7.
正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内容简洁,短小精悍,小说的结尾含蕴深刻,震撼人心,令人回味无穷。对于这篇小说主题的解读,大部分教师选择了文题中的"窗"和文末的"墙"的意象来把握。但实际上,文中还有一些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角度,可以引发我们对这篇小说的主题进行更深入地思考。一、小说中的环境色彩《窗》这篇小说有两个人物,他们没有名字,我们根  相似文献   

8.
一篇小说,往往会体现当时的社会历史内涵。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文学家创作出一些反映我们社会,揭露剖析我们的社会环境的作品。西方小说风格多样,在这其中,出现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哥特式小说。分析哥特式小说存在的社会历史内涵,深入了解我们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丹柯》这篇小说。大家看完课文后心情怎样?  相似文献   

10.
传统小说讲故事、讲道理;现代小说讲意境、讲隐喻。或许我们可以大致这样说。前者让我们聚焦于不平凡的过程、人物性格的成长,获得精神的陶冶;后者则以形式表达上的特别引导我们反思自我生存、生命和境遇,寻求洞见。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寒露寒》,似乎哪一种都不属于。这篇小说有跌宕起伏,这次聚会邀约到底目的何在?会对主人公现在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冲击和影响?但当我们看到最后,却全然忘记了前面的疑问  相似文献   

11.
<正>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在教学时,不少老师能抓住这三个要素进行,体现了小说的文体特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一遇到小说,都以这三个要素为教学内容,就必然千课一面。长期以往,教师厌倦,学生腻烦。"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教材中没有两篇完全一样的小说。教学小说,只有抓住文本的特质,才能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个性。一、发现"这一篇"小说的特质"这一篇"的特质,是指这一篇小说所特有的、其他小说没有或不够突出的地方。如何发现"这一篇"的特质呢?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一个读书人,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竟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是科举害了他?还是社会?或是他自己?他的死,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给予我们怎样的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小说,去探寻孔乙己人生悲剧的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3.
题目自由写作实践(一)主题:虚构小说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商议小说的人物、情节。然后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活动:(1)每个人各写一篇,由大家评议,看谁写得好,好在哪里。如果有时间,可以把大家认为写得好的段落挑出来,改造一下,拼凑成一篇完整的小说。(2)由一人起头,然后大家依次接下去。学生: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好多小说,像《孔乙己》《变色龙》等。课文里说小说是虚构出来的,老师您能给我们讲一讲怎么虚构小说吗?老师:好的。小说的确是可以虚构的,它是一种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我们虚构小说,有三招功…  相似文献   

14.
唐晓燕 《成才之路》2012,(28):37-37
《安恩与奶牛》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尼斯·延森的一部小说,全篇展现了浓郁的欧洲乡村风情,语言朴实,思想深刻,是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笔者认为,从《安恩与奶牛》中我们除了能了解到以上知识以外,还应该学到其他东西,比如,怎样去写好一篇记叙文。这篇小说,有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有丰富而生动的各种人物描写,还有深刻的主题思想,而这些,也正是构成一篇优秀记叙文的缺一不可的要素。所以,我们可以借由这篇文章窥探一下好的记叙文的写作奥秘。其实,写文章就好比建设高楼大厦一样,不  相似文献   

15.
一、第一课时师:上课前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不喜欢读小说呀?生(齐):喜欢。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学生纷纷举手。)生:每读完一篇小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回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把小说中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和朋友听。师:复述故事情节,既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又与别人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好!师:既然大家都喜欢读小说,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这种爱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在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读通读懂小说《故乡》,而且要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师:昨天,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按照我们的…  相似文献   

16.
《绿叶》这篇小说,通过“看起来是那么小”的事情,揭示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不会允许霸道存在这一主题思想,是进行社会主义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读了这篇小说,的确被“有着一股纯洁的是非感、正义感”的主人公,被那些主持公理、正义的乘客“猛推了你一把”。小说格调清澈深邃,象征性的人物形象,第一人称“套”第一人称的结构布局,环境的衬托,在艺术上别具一格,读来饶有趣味。本篇拟插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即小说单元进行教学.整套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的小说阅读训练,这是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册,第三单元已安排了一次小说阅读训练,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在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中,  相似文献   

17.
<正>《说书人》是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里的一篇颇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这篇文章乍一看仿佛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却是一篇小说。师陀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将散文手法融合进小说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当我们细细研读此文之时,我们除了在文风上为它叹服之外,还会为师陀对梦想与现实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而叹服。本文名为"说书人",我们在研读时可以发现一个让人感到很有趣的存在。文章在第1——6段集中写了  相似文献   

18.
刘定一 《上海教育》2002,(15):38-39
在我看来,问“怎样上好一堂课?”很像问“怎样写好一篇小说?”这对作家不是一个问题,如果你不是作家,知道了答案还是写不好小说。换一种说法,问“怎样上好一堂课?”等于是问“怎样当个好教师?”教师往讲台上一站,用不到半节课,学生已经掂出这位教师的分量。  相似文献   

19.
这几篇小说在编织文化花环的同时,露出了自身的盲点:或者忽视了“地域”与“文化”的相生性,或者忽略了小说言说方式的选择。我想作的努力是,使“盲点”移位,进入我们的视野。如果“地域文化小说’的提法合理,那么它首先需要的是对自我的确认,而不是相反。 一、注重言说的方式 我是地域的,我是文化的,我不再注重言说的方式。地域文化小说不可操持这种腔调。一篇小说离不开叙事,少不了言说。小说家想要或者可能在小说中言说什么,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你在怎样言说?叙事工作者应该加以重视。我们对一切文本(含世界)的认识不是通过叙述或倾听(阅读)别人的叙述达到的吗?地域文化小说家也必将进入小说言说方式的选择之中。来看一看我们所选的小说作者(作家)走得多远。  相似文献   

20.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最后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B博士的遭遇反映了茨威格晚期的遭遇与内心的痛苦,茨威格对于纳粹法西斯的罪恶进行了严厉的控诉与谴责。茨威格在创作这篇小说当中,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从空间视域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这篇小说,对于我们理解这篇小说中人物的空间体验、精神体验以及重新解读小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