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西走廊西部汉长城遗迹及其相关问题考李并成史载,贯穿河西走廊的汉长城始筑于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条长城今天遗存情况如何?在敦煌市西部一带遗迹较清楚,学界所作研究亦较多,而在河西其他地区却大段损毁,其历史面貌若明若暗...  相似文献   

2.
汉武威城址的初步考证裴雯西汉时期,汉武帝将匈奴逐出河西,并为了“断匈奴右臂”在河西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修筑长城,设列亭障,派兵屯田戍守,并大规模移民实边,设郡置县。在石羊河流域设置了武威郡、下领十县,分别是武威、宣威、休屠、姑臧、鸾鸟、胥次、朴、苍...  相似文献   

3.
居延汉简所见《兵簿》《被兵簿》──兼论居延边塞兵器配给赵沛汉武帝继位是汉匈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此后,汉政府一改以往对匈奴的战略防御,主动发动对匈奴的战略反击,收复了河南地及河西走廊,从武帝元封到太初年间先后在河西地区建立了河西四郡。太初三年(前102年...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东部汉长城遗迹考李并成《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令居在今兰州市永登县境,“筑令居以西”即修筑兰州黄河以百通往河西走廊的长城,皆在保卫河西地区的安全和维护丝绸之路的杨通。历经两千多...  相似文献   

5.
两汉时期,河西走廊不仅是匈奴的经济、政治与军事活动的主要基地,而且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在匈奴政权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占领河西走廊也就成了两汉政府的主要对外政策.河西走廊直接关系到汉王朝的边境安全与统治稳定,关系到匈奴的盛衰存亡,因而,汉匈双方为争夺河西走廊在300年间曾发生了多次战争,最后以匈奴被逐出河西走廊远遁西方而为结局.两汉时期的河西走廊在匈、汉统治政权中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这块土地的历史积淀过于厚重,其所承担的历史担当也是沉重的,这里有丝路古道的重重辙痕,有汉长城烽燧的弥久记忆,也有敦煌石窟惊人的历史画卷和藏经洞宝藏巨大的历史诱惑。汉唐时期,河西走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今天的河西走廊,仍然是亚欧陆路交通的重要通道,至于她所蕴藏着的深厚历史启迪和文化魅力,更是不容忽视。《河西走廊》纪录片,以大视觉的语言试图唤起人们对这块土地的追寻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研究古代河西走廊军事防务问题的过程中,就走廊南边的防卫也提出了新说,认为在那里也有一道长城。八十年代初陈良先生在他的力作《丝路史话》中说:“河西长城还有一件极可注意的事。即除了北部塞垣以外,南部祁连山的广大地区也筑有关塞和烽火台。例如四十多年前古浪与永登交界的鸟鞘岭,岭南就有令人注意的长  相似文献   

8.
河西简牍是指在河西走廊的敦煌、居延、玉门、武威等地出土的简牍。河西简牍的年代上自西汉,下迄西夏,前后延续一千二三百年,其中主要集中在汉晋时期。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邮驿交通和民族关系等诸多领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汉晋时期的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河西学院学报》2022,(1):77-83
明代河西走廊处在甘肃镇的管控之下,甘肃镇为了更好地管控河西走廊及进行军事防御,将其划分为五路进行区域防御,凉州路即是其中一路。管控区域以凉州卫、永昌卫、镇番卫及古浪所的地域为主,不仅在此置军屯守,更在凉州路修建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包括边墙(长城)、卫所城堡、军事堡寨等。文章将这些军事设施的修建、完善过程做一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走廊归属中原王朝版图之后,为了充实边防,建立制匈奴通西域的强大根据地,汉室随即在河西筑长城,列亭障,置设郡县,移徙兵民屯田,由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大规模的开发经营。其中边防设施的建立以及军垦运动的兴起为汉代河西开发经营的主要内容之一。借助于居延地区和疏勒河流域所出大量的汉代简牍材料,学界对于河西西部地区军防建置和军屯状况已多有研究。然而,由于史料的缺乏,对于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流域的边塞设置及军屯状况则较少有人论及。笔者不揣浅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等,拟对残存在这一地区的边城遗址及其军屯区域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对于复原汉代河西走廊边塞设施及其土地开发的全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省率先奔小康的区域,然而支撑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祁连山水土涵养林及其生态环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席南部,祁连山中段北坡,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经该县加大径流量流向走廊北部。祁连山水土涵养林、冰川是河西走廊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生命线,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本,调整地城经济才能有效促进河西走席地域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河西走廊自古文明汇聚,民族共生,拥有跨文明的生态哲学和生存智慧。季羡林教授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影响深远且自成一体的文化体系只有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①河西走廊首先是民族和族群的走廊,这里出现过塞种、月氏、乌孙、汉、氐羌、匈奴、吐谷浑、鲜卑、突厥、吐蕃、回鹘、党项、蒙  相似文献   

13.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河西走廊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基础。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而生态旅游则是一项绿色环保的产业。通过对河西走廊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客观地分析河西走廊实施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探讨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为把河西走廊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汉悬索关考     
悬索关为汉代在丝绸之路主干道河西走廊所设重要关隘之一。该关的位置长期以来扑朔迷离 ,不为人们确知。本文检索居延汉简等有关史料 ,并经多次实地考察 ,考证该关位于今额济纳旗人民政府驻地达来库布镇西南70km处、黑河下游 (额济纳河 )的布肯托尼之地 ,恰处于古居延绿洲的南端点  相似文献   

15.
《河西学院学报》2016,(6):32-36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的商贸交流之路,其商贸活动大致分为三段:一是中原到河西走廊;二是河西走廊到敦煌以西的哈密;三是哈密到西方诸国。中段的河西走廊是丝路古道的必经通道,在承接东西方贸易往来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政府倡导在河西走廊开办"互市",既规范了商贸交易,又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有效保障,有力地促进了丝路商贸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汉初期,正是匈奴奴隶主政权空前强大的时期,经常越过长城,侵扰现今的冀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给刚建立的西汉政权以莫大的威胁。汉初的几个统治者被迫采取了和亲政策,这实质上是一种退让的政策。不过,它在发展汉匈两族的关系史上起过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两汉时期,河西走廓不仅是匈奴的经济,政治与军事活动的主要基地,而且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在匈奴政权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占领河西走廓也就成了两汉政府的主要对外政策。河西走廓直接关系到汉王朝的边境安全与统治稳定,关系到匈奴的盛衰存亡,因而,汉匈双方为争夺河西走廓在300年间曾发生了多次战争,最后以匈奴被逐出河西走廓远遁西方而为结局,两汉时期的河西走廓在匈,汉统治政权中都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8.
汉张掖郡故城址及迁建时代考吴正科西汉政府在河西所列四郡之一的张掖郡,学术界一致确认另有故城,但故城确切在什么地方,并何时迁至今张掖市,区诸家资料及著述却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说明。笔者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年来的考古调查所得,阐述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李东 《少儿美术》2023,(3):31-32
<正>2023年1月18日上午,枣庄市少儿美术中心垂髫知汉·鲁南汉画像石少儿版画展在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开幕。画像石可以说是一种石刻绘画,这种造型艺术,按成型技术来说,应属雕刻;依其整体艺术形态而言,实似绘画,故习称为画像石。画像石出现于汉代,后代仍在延用,但分布地域和发现数量,以及内容丰富程度皆无法与汉代相比,故人们提到画像石时主要是指汉代画像石。山东滕州汉画像石以发展脉络完整清晰、雕刻技法丰富多样、画像内容包罗万象和祠堂画像石精美绝伦等在国内独树一帜,影响广泛。它既是一种雕刻,也有绘画的风味,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很重要的一章。  相似文献   

20.
《河西学院学报》2019,(4):61-65
诗词作品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旅游资源,能形成区域旅游竞争优势。诗词作品对旅游者能产生重要导向作用,以诗词为旅游主线的旅游活动因为其较强的文化性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历代文人都留下大量有影响力的诗词歌赋,有些还是经典名句,这些诗词作品对于传播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推动河西走廊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文章以河西走廊为例,分析研究历代文人描写河西走廊诗词作品的旅游影响,并探讨开发河西走廊诗词文化旅游的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