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思思 《大观周刊》2012,(29):35-36
邵武方言中的“誾”尾与北方方言中的“儿”尾相比.相同点在都可作名词词尾表示小义和亲昵义。不同点在:“褂’尾可以重叠形式附于名词后.表极极小和更亲昵的意味 部分单音节的形容词重叠后带上“誾”尾可在句子中作状语,表示程度的加深。少数单音节量词重叠后也可带上“誾”尾而副词化,表示“每一”、‘许多”的意思;大部分量词加上“誾”尾,表示用这个量词计量的事物形体上的小或数量上的少。  相似文献   

2.
浅说“名词+名词”式偏正结构语词规范●胡海金【南昌】在汉语言中,偏正结构词组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容词+名词”式,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漂·亮(的)·服·装,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用“的”字相连,或隐去“的”字;二是“名词+名词”式,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3.
曾懿 《大观周刊》2012,(26):9-10
在洞口方言中,个体量词与其它词类的组合使用与普通话里的基本一致,它一般不能单独存在于句子之中,常与数词、名词、形容词等词类组合充当句子成分。虽然在洞口方言里,其个体量词在语法功能上和普通话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它也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语法特点,其中最能体现洞口方言个体量词语法功能特色的是其丰富的重叠形式,这些量词在重叠后大多表示“每一”或“多”的意思,在句中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  相似文献   

4.
要使文章生动有无秘诀?据经验丰富的作家告诉我们:“有”。郭沫若说过:“写文章要老实一点,朴素一点,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英  相似文献   

5.
这里要辨析的“好”与“好不”,都是形容词,后面可以带形容词,表示程度深,且均含有感叹语气。但这两个词用法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1.“好”后面可跟单音节的形容词,如:他的个子好高,但“好不”后面不能跟单音节的形容词,不能说“他的个子好不高”。2.这两个词后面都可以接双音节的形容词,而“好不”后面只限于部分双音节的形容词。  相似文献   

6.
邵武方言与“重叠”、“附加”语法手段有关的形容词构成格式中,“BBA'式着重强调程度,“ABB’,式既表状态也表程度。“AnD[nein45]”式表程度强化且带亲切语气d_从句法功能来看,这几类形容词作谓语的功能最强,充当定语时必须后接标记词“咯“,出现在补语和状语位置上的机率比较低。  相似文献   

7.
汉语一些句子中形容词必须重叠,这是语用要求影响了语法规则。本文针对留学生写作此类句子时出现的错误,分析形容词重叠后的功能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肖灵 《编辑之友》2010,(4):88-90
一引言语言学界王力先生最早提出了叠字和叠词,并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ABB式形容词进行了分析。之后有一批学者,如吕叔湘、朱德熙等先生在探讨重叠的概念等问题时也涉及了该类  相似文献   

9.
近来读报,深惑不少人物报道不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往往是概念式的形容词一大堆,使人感到宣传腔太重,留下印象不深。譬如,报道老年学者,往往是“两鬓斑白、精神矍”、“思路敏捷、谈锋甚健”。报道优秀党员就是:“一生坎坷,对党忠诚,工作兢兢业业,处处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等等。当然,这类形容词并不是绝对不可用,但光靠这种空泛的形容词,即使堆砌得再多,也难把人物写活。晋朝名画家顾愷之给大臣裴楷画像,裴楷  相似文献   

10.
报刊上常见“的”、“地”、“得”三个字,有些使用不正确。下面简要谈谈它们的正确用法。 “的”、“地”、“得”均属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是某些句子成分的标记。“的”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如“伟大的共产党”,“洗得发白的军衣”;“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如“严肃地说”,“很清楚地听见”;“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得”后边的分成是补语,如“热得满头大汗”。  相似文献   

11.
长期阅读“人民日报”,引发了我对新闻职业标准的直觉。我的反应往往是在新闻的形式方面,例如,我曾指出,外国首长在北京访问时,都毫不例外的受“热烈”欢迎,作“亲切”握手,举行“友好”会谈。既是毫不例外,那末这些“热烈”、“亲切”、“友好”一类的形容词是不是多余?尤其是在标题上加了这些形容词,是不是成为主观的渲染?  相似文献   

12.
杨羽 《北京档案》2015,(5):49-52
如今北京城叫沙滩的地名有好几处,如北沙滩、南沙滩、沙滩(东城区、密云县各一)等。本文说的沙滩,是指位于现东城区景山公园东、故宫东北护城河外、明清皇城内的沙滩。北京人在说这个地名时加一个后缀“儿”--读做“沙滩儿”。  相似文献   

13.
沓·叠错例:来人走后,老孟发现沙发上有个鼓鼓囊囊的信封,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叠子百元面值的钞票。辨析:这里的“叠”应为“沓”。“沓”是个多音字,读tà时指多而重复,如纷至沓来、杂沓等;读dá时用作量词,用于指重叠起来的纸张和其他薄的东西,后面通常缀以“儿”或“子”,如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X什么X”格式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霞 《大观周刊》2012,(10):280-280
“X什么X”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如我们常说和常听到的“看什么看”“笑什么笑”“挤什么挤”等等。能够进入该格式的“X”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等等。本文拟从语义来源及构式义等角度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x度”类词语前后的程度用词搭配郭生儒“度”字除可独立成词外,还可作为词素(类后缀)构成“x度”类词语,如长度、厚度、温度、密度、浓度等等。其前后的程度用词有些搭配欠审慎,像“长度长”“厚度厚”“密度密”“浓度浓”等,可以说随在多有。这种“x度x”式...  相似文献   

16.
读报时经常看到一些简化的生疏的名词和形容词,例如:“环发”、“国标舞”、“上戏”、“长考”、“三铁”、“三资”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词,有的本来是两个词,如环境与发展,现在简化成一个词;有的是单位名称或专用名词,如上海戏剧学院,国际标准舞,现却简化为“上戏”、“国标舞”。这些词,有的出现在新闻或文章里,有的则出现在标题上,若单看标题根本不知道是什  相似文献   

17.
如今的广告用语,借用和改用名词、成语成为时尚。其间有妙语出众的,亦有弄巧成拙的。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树生前特别推崇这样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这是一副绝好的对联!首先,内容好:劝人勤学苦练,教人学无止境;其次,形式好:对仗工整,炼字警切。“书”对“学(学问)”、“山”对“海”、“路”对“涯”、“径”对“舟”,都是名词对名词;“有”对“无”、“为”对“作”,都是动词对动词;“勤”对“苦”,形容词对形容词,所对词性都相同。“书山”对“学海”,“有路”对“无涯”、“勤为径”对“苦作舟”,句法结构也都相同。从词义上看,所对都是同类的词,而且“书山”和“学海”都用了比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是个常用词,使用频率极高。它属多个不同的词类,因而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它可属动词,用做谓语,其后须带宾语,如:“我的批评,对事,不对人。”“你要面对现实。”可属形容词,做谓语、定语、补语等成分,并可单独回答问题,如:“我的想法对吗?”“对的做法和错的做法一对比,就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9.
当年 ,爱因斯坦说 :“真正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和谐与美的追求。”这就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 ,科技进步与艺术创新历来都是如影随形 ,正是这对“天生恋人”的互动作用 ,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从现实生活中看 ,当代高科技称得上是艺术繁荣的助推器 ,而许多艺术形式本身就是科技产物 ,如电影、音乐特技、计算机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地让机器人与侏罗纪时期的恐龙一起游戏 ;“孙悟空”的形象更是随心所欲 ,活灵活现 ;还有电影《两百年人》中的机器人安德鲁不满足于最初的程序设定 ,在与人类接触中 ,日渐产生了人类的情感 ,以后的200年间 ,…  相似文献   

20.
动词是语言中最活跃、最生动的因素,新闻写作和其他写作一样,一向重视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新闻作品的表达效果。生活中瞬息万变的画面,生活中展示出来的千差万别的动作美,都有赖于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反映。“多用动词”,“善用动词”,已成为新闻写作的经验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