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阐述了逻辑经验主义产生的背景、演进过程和主要内容。逻辑经验主义是以实证主义为基础、以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拒斥形而上学的科学哲学。重点论述了以经验证实原则为科学依据的因果律和知识基础问题,即真理验证标准——真理符合论与真理贯融论、并分析其科学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逻辑经验主义,是到今天还在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中产生巨大影响的哲学思潮。他们的哲学任务,在于研究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认识论问题,在于考察科学知识的基础和目标。介绍了逻辑经验主义运动的两个主要阶段,即逻辑实证主义和物理主义。指出了逻辑经验主义在这两个阶段所暴露出的问题,并对逻辑实证主义和物理主义分别做了理论批判。  相似文献   

3.
赵宇 《今日科苑》2007,(12):226-226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通过对科学发展进行历史的考察,提出了“范式”的概念,提出了崭新的、基于历史的科学观以及用以描述科学历史发展的“范式”,为科学哲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路。  相似文献   

4.
本体论因形而上特征成为哲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形态,但形而上的特征也使本体论逐渐远离现实和经验世界,因而被束之高阁甚至被拒斥于科学大门之外。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哲学,在现代物理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以科学和理性主义为指导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困境并日渐衰落。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实践过程为本体论和经验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统一提供了思路,重建本体论以及协调本体论和经验主义的可能方向则在于认识的动态化、主体化和过程化。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人文的背离和极端化所导致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传统的物本主义发展观和人本主义发展观的文化根源。科学与人文之融合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前提和内在要求,也是在实践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支持。  相似文献   

6.
在逻辑实证主义盛行、科学与人文日益分离的时代,爱因斯坦以其理论和实践,艺术地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爱氏在探索的动机、科学与形而上学、科学与宗教、科学与伦理、科学的直觉方法与真理的美学标准等方面沟通了科学与人文,从而阐明了科学的人文基础.科学不是孤立的科学,科学是人文语境中的并吸取人文滋养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王金夫 《情报科学》2000,18(7):638-641
本文的主旨便是初步探讨情报语言中涉及逻辑语境与非形式逻辑空间的基本范畴问题。  相似文献   

8.
9.
概述了现代经验主义关于经验科学的观点的形成,发展和争论。集中讨论了陈述的意义,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实在问题,形而上学的划分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社会语境中的科学传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科学传播作为负载意义的"文本",是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非线性系统;语境分析方法论给人们的启示是:当代科学传播需从"缺失模型"转向"语境模型"。这种转向不仅拓宽了科学传播的研究路径,而且还可能对科学传播研究的松散状态起到学科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文章对“科学语境”、“科学修辞”、“科学隐喻”相关论文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给出了中国关于这三个主题的研究概况:这三个主题研究的时间较晚,而后有了一定的发展;对于大多数单位来说,主要是个别学者从事这三个主题的研究,所发表的论文数量有限,而山西大学已经形成了团队研究的态势,是我国在这三个主题研究上的重镇,在郭贵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下,研究团队成员在上述这三个主题上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静  冯灏  刘治国 《科教文汇》2014,(31):101-102
科学研究作为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活动,具有民族性和社会性。在科学研究中渗透人文精神、人文思想知识,在评价体系中渗透人文理念,可以强化科研人员的人文素养,提升科研水平。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科学研究的性质、特点以及发展规律,提出了在科学研究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对策并阐明了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昕雨 《科教文汇》2014,(32):224-225
科技的发展和创新需要一定的人文环境,科技创新成果是探索者的智慧和人文环境的结晶。本文分析了阻碍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因素,论述了科技创新必须在特定人文环境中产生,并提出要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超越功利主义科学观,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生性转化,融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梨萍 《科教文汇》2012,(29):102-102,104
人文关怀是教育的灵魂,但现实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缺少对学生心灵的呵护,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降低.本文试从备课和上课两个环节指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针对多媒体在历史课堂上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后指出在人文关怀渗入历史课堂过程中我们所要坚守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在选修课教学中至关重要。我们的课程改革主要在两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打破学科知识体系,以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紧密结合的课程内容改革创新;二是在教学模式上,总结出了“提问-读书-观看-讲解-写作”五位一体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科学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反过来 ,是社会造就了科学。本文运用语境分析方法 ,将科学当作一个“文本” ,放到它赖以生长和存在的社会“语境”中去考察 ,提出了“社会语境”的概念。这样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就是文本与其语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着重对“社会语境”的涵义、结构、性质和功能做了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7.
万群 《科教文汇》2014,(11):143-144
教书育人中“育人”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从这个层面上说,学生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心灵,完善人格,这些归根到底应该是人文教育,本文着重分析中职教育中应渗透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8.
黄美红 《科教文汇》2012,(20):93-94
本文对目前我国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并且提出了新的语文教学的方法——古诗文人文精神传达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医学生需要具备丰厚的人文素质的理念虽得到广泛认同,但在目前的医学院校还缺乏应有的重视。人文教育的缺失在医药行业产生了许多灾难性的影响,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20.
人本主义发展观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理念形成鲜明对照。发展观的历史转型需要新的经济研究视角,“人本人”①对“经济人”视阈边界的拓展为发展观的目标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哲学范式的变革奠定了发展观转变的哲学基础。全新的人本主义发展观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确立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