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资源配置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公共选择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有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的公益组织,三者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结构关系,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这也导致公共管理的社会定位从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向政府管理与非政府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促使社会资源配置和公共管理领域中新型的分工、互补、整合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公共治理:内涵 基础 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共治理,作为补充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不足应运而生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已逐渐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既是各国政府改革的实践总结,又是影响各国政府再造的一种全新理念。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并存的新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公共治理产生于公民社会,源自于个人领域的不断扩大;培育和建立公民社会是实现公共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当前刑事犯罪骤增,呈现新特点。社会犯罪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地方政府管理因素。社会犯罪的预防与治理,迫切需要推进政府公共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4.
社区治理与公民社会的发育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社区是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的基本单元。维持社会正义,稳定社区秩序,净化社区环境,和谐社区关系是居民的基本偏好。社区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建立多元互动的合作机制。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构建过程,正是社区治理结构的形成过程,也是政府与社会分权的过程,还是公民社会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一、学前教育是公共产品属性趋强的准公共产品 社会产品根据其基本特性分为三类,即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其中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由于其受众的普遍性和受益的公共性,应纳入政府保障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对不同类别的社会产品依据其公共性程度分别承担不同的保障与发展职责。教育整体而言属于公共产品,具有显著的公共性,满足...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差别、收入差距过大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社会问题开始凸显。增加公共物品供给,对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公共物品供给要以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弱势群体和西部为重点,各级政府在公共物品提供中要担当主要责任,按照均等化提供、重点提供和混合提供的原则,解决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7.
公共职业培训另一种路径的选择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职业培训在我国的发展 公共职业培训是政府为了帮助一部分社会成员就业,由政府出资而进行的技能训练。从实施对象及内容来看,主要是对就业有困难者进行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训,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从实施主体来看,主要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是一项公共就业服务。为特定人群服务、以帮助实现就业为目的,由政府承担三重特性构成公共职业培训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公益性是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服务型乡镇政府是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是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的要求。服务型乡镇政府是以农民为中心的政府,为乡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是法治的政府,是责任政府。应增强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提供公共物品、推进市场体制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职能。  相似文献   

9.
治理模式意味着不仅是政府,而且是一系列公共行为主体以多元的方式共同承担起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其中,社会中介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股力量,在我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变和治理结构转型过程中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只有积极加快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发挥其在公共管理中独特的优势和特长,才能真正实现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双向互动,推动行政现代化的进程,构筑一个具有善治色彩的理性政府。  相似文献   

10.
一、民营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公共事业由众多的公共组织构成,最初,人类社会公共组织的最主要形式是国家(政府)。但随着补会化和组织的分化,公共组织也演变出其他一些形式如互惠性公共组织(俱乐部组织)、公益性公共组织(慈善机构、教科文卫组织)等,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在提供公共物品,只不过其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程度和范围不同罢了。一般来说,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多为“纯公其物品”,如公共安全、公共政策和一些基础设施等;而由政府之外的其他公共组织提供的多为“准公共物品”.如部分教育产品、部分卫生产品等。  相似文献   

11.
让政府成为维护社会公平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分配不公已成为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政府职能的错位是产生不公的主要原因。作为社会公共权利机构的政府,应削减直接干预经济的职能,凸现公共服务职能,使之成为维护社会公平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在谈及教育成本分担问题时,人们往往先从教育产品的属性着手。因为教育产品(本文单指各层次教育的毕业生,下同)的属性,是实施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理性前提。如果某种产品属于公共产品,则从理性层面或至少从学理层面上讲,生产者所有成本,应完全由公共社会或能代表公共社会的国家来承担;如果是私人产品,其成本则要由拥有者的私人承担;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则私人和公共社会应当按某种比例分别承担。  相似文献   

13.
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对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各类主体都存在缺陷和不足,社会企业能很好地解决政府和市场在提村公共产品时存在的问题,弥补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时的不足,从而成为新型的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社会管理日益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体制扁平化、方式多样化的特征。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公共社会发展还不成熟,当前社会管理面临主体责任划分模糊,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难以完全发挥,传统社会管理理念受到现代治理诉求的强烈冲击等诸多瓶颈制约。积极培育公共社会,促进政府职能转型,构建政府与公共社会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突发事件是一种公共事件。政府在突发事件期间表现出的行动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在东北区域.由于其单位社会的特殊性.其政府责任表现为四点:预见前瞻的政府本位、运筹帷幄的政府风度、组织协调的政府职能和积极善后的政府义务。只有做到理念科学、系统健全、权责明晰、高效灵活。政府才能成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已经发展成为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因此,处于信息化社会的地方政府不仅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形势,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管理能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公共危机频繁爆发阶段,地方政府加强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能力尤为迫切,因此应尽快提高危机信息管理能力。只有了解地方政府在危机信息管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必要的分析,才能在此基础上掌握危机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较大地改善地方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能力,从而有效应对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17.
政府绩效的复合概念与评估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政府绩效是评判政府治理水平和运作效率的重要依据,政府绩效是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为主要内容的复合概念,政府绩效和政府成本是孪生史弟,政府绩效受政府成本的约束和限定,离开公共、公正、公平的原则,政府绩效会出现透支或泡沫,扭曲变开拓的政府绩效,会导致政府公共性减弱,政府经济人色彩浓重,政府职能转变迟缓、公共权力运作失范、经济发展缺乏持续的市场动力、社会全面进步自动力减退等问题,社会国家化、权力结构失衡、行政职能经济化、政府绩效与政府成本关系间接,是政府绩效被扭曲变形的基本原因,提升和扩大政府绩效的途径在于:确立科学的政府绩效理念,重建政府绩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政府运作适度引入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8.
褚松燕 《红领巾》2004,(6):19-21
政府治理陷入危机实际上是风险社会的一个表现,其核心是社会资本的高度离散.当前中国所处的是以工业化为特征的现代性风险与以全球化为特征的后现代性风险混合在一起的双重风险社会,化解政府治理危机的关键在于以推动公民有序参与为契机来构建新型公共治理结构,将政府治理危机化解为增强政府社会资本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一、服务型政府:政治还是治政? 对于“私人领域”的管理可以称作“社会治理”或“治理社会”,属于“政治”的范畴。“公共领域”的管理主要被界定为“政府治理”或“治理政府”,属于“治政”的范畴。前者强调的是“治民”,后者强调的“治官”;前者的目的是要规范公民行为和社会组织行为,保障公民权益,防止暴民政治;后者是要规范政府(包括官员)行为,限制公共权力,防止暴政统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的转型为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优化社会管理结构,大力发培育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结构由“国家——社会二元结构”向“国家——公共领域_啊公民社会三维空间结构”转化。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政府首先要进行自身的改革,政府只提供涉及宏观的、全局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局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交给社会组织或机构提供,即由社会自我满足。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在于培齐社会个体的公民社会意识。培养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自主、法律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