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青少年“网婚”现象的伦理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朋友、对成长、对自我个性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心理渴求,但是由于"网婚"具有的虚拟性、游戏性、符号性对青少年的道德心理、行为品质和理想人格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亟需准确的道德评价和伦理导向,引导青少年保持虚拟社会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人格的一致,唤醒青少年的"善良意志",倡导自尊自爱,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也应承担应尽的社会道德责任,引导青少年走出"网婚"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浅析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具有开放性、隐蔽性、无拘束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心理不成熟,道德人格不健全,缺乏自律。无论从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客观环境,还是从主观因素考察,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准和道德自律能力。只有实现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不断提升,才能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以及“血脉上感移”的德育模式在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与提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林小妹 《教育导刊》2001,(15):56-58
由于现代都市青少年特有的生理、心理倾向,使青少年既是网络明重要的缔造和受益,又可能是网络化主要的破坏与受害。目前一些青少年网民失范的网络行为,已严重危及网络明的健康发展,更严重地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网络的开放性、无政府性、隐蔽性等,使网络行为规范对道德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且今后青少年的生活、工作、娱乐将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因此,当前加强青少年的“网德”培养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笔以为,加强对青少年的“网德”培养,应从加强法治与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和实践教育三个方面来统一协调进行。但要特别指出的是,“治网”主要应是疏通引导,  相似文献   

4.
道德人格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青少年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人格缺失的问题。针对青少年的困惑与迷茫,家庭、学校、社会应协手共建道德人格体系。  相似文献   

5.
网络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在帮助青少年开阔眼界、获取知识、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的同时.也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人格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论述了网络对青少年心理人格的负面影响及心理分析,以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国.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不断扩展,网络道德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网络对中小学生道德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成瘾,逃离现实。一些青少年“网虫”把网络看作是生活的全部,一些一“网”情深的青少年,甚至为上网而放弃上学。这自然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人格成长,尤其是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二是网络犯罪。在一些中学生中,不乏有电脑奇才,他们一旦失去了法律意识的约束,就可能对网络安全带来不利影响。比如制造病毒、充当黑客等,危害网络安全。三是信息欺诈。人们上网聊天、交友多用不真实身份,使网络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易使青少…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网络道德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人格是人们在网络社会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将网络社会关系和网络文化特质内化到主体文化心理结构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行为规范和角色模式。网络道德人格的形成,既受到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环境的制约,又是个体选择的结果,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少年是网络信息的主要受众者,网络对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我国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的需要。目前我国青少年人格存在着心理人格、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缺失等问题。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激活青少年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一生都离不开的场所。家庭道德氛围和道德观念对青少年德行的养成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重视和强化家庭德育的功能会更加有利于青少年完善道德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它对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建构的价值标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青少年道德人格建构的心理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青少年道德人格建构的伦理追求。  相似文献   

11.
张瑛 《青海教育》2008,(12):58-59
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的青年一代,其生存方式和思考方式被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是同复杂的社会一样,互联网上也并非净土一片,它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某些负面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心理有着强烈的冲击。因此,如何绕开网络陷阱,扬其利,防其患,培养青少年健康用网的心理,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盛莉 《中国德育》2007,2(1):96-96
“人格面具”是荣格心理学概念之一,“是人在公共场所展现的面具或者外观,其意在呈现与己有利的形象,使得社会悦纳他”。它从客观角度揭示了人的生命本能和社会本能的矛盾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个体自我认同受到曲解的现象。“人格面具”的发展如果超过合理的限度,则会对个体产生负面作用。“人格面具”进入社会关系并为某种从众的社会心理所推波助澜,引发了“虚假认同”道德问题。因而,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德性的培养必须要研究“人恪面具”现象的心理学发生机制,跟踪人的心理发展,从而在道德教育中做到及时引导和补救。其一,要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建构“伦理-心理模式”;其二,加强道德感、道德信念与道德意志力的培育;其三,引导学生采用“自我表露”法,与教育者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网婚”现象就是其中之一。已婚者“网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本人要改变沉闷的生活,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理渴求。但是,已婚者的“网婚”现象影响到了现实家庭的忠诚、责任和夫妻生活,危害到现实家庭的稳定。因而,“网婚”考个人、家庭和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创造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开启民智、弘扬道德与科学等方面发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人格力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这“相互接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格对于青少年学生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无疑具有深刻的影响,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以及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荣格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精神和人格的个性化发生着极大的影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能起到培育、引导、感染和…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会作为一种隐性文化在给人类尤其是青少年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带来根本性变化的同时,其内在的痼疾也为规范青少年网络道德品性、型塑网络道德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认识网络时代与现实社会的际遇,了解网络社会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明确网络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挑战,拓宽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途径,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调查显示:我国中东部地区青少年性犯罪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其共同的原因除了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更多的源自性教育的缺失。因此制止和预防青少年性犯罪要从源头抓起,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立体防御系统;启动青少年自我免疫、自我保护系统;弘扬网络道德、构建绿色网络空间;调动法律矫正和治理作用。使青少年安全度过“青春躁动期“和”心理断乳期”,获得良好的性心理认知,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修养。  相似文献   

17.
共筑网上道德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上信息繁杂、良莠不齐,并对个体道德发展产生影响。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坎,“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只有依靠个人、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网络环境,构筑人类网上道德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以“培养青少年积极健康的追求,实现其人格的完善”为着眼点、出发点,以高度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培养?一、培养青少年优良人格培养的几个要求1.自觉性。积极健康的追求是一个人在实现既定目标中,在充分认识其道德意义的基础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自身成长的自觉行动。因此,我们必须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培养学生内化的自觉性,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其树立切实可行的追求目标。2.现实性。青少年有“怀爱国之情,立报国之志,成建国之才,有效国之行”的理想和行动,追求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标进行的活动,是把认识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网络犯罪成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个体因素和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成为日益严重的网络犯罪案件的主力军。堵塞网络漏洞,完善法制,加强网络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是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有效措施;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健全青少年网络人格,预防青少年网络有害使用是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治本之举。  相似文献   

20.
董舜 《小学生》2012,(9):64-64
信息网络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和道德风貌。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反抗和叛逆心理以及求新性,他们试图摆脱束缚,任意驰骋,发展自己的个性,互联网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我们应当正视它,而不是回避它,应该利用它,而不是害怕它,要全面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找准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各个因素,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努力实施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