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Leech提出的主题意义和交际功能的关系对于分析德语句序、强调重点和尾部焦点等句法方面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句子的主题意义是其不同交际价值的基础,句子的交际价值是靠不同的主题意义体现的。主题意义理论和尾部焦点理论对德语教学在篇章理解、写作、听力的信息捕捉方面具有可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主题式结构化体验学习培训模式是以成人学习与教师改变理论为指导,从课程设计、任务与问题的选择、教师学习不同层次对培训方案进行结构化设计,具有目标清晰、针对性强的特征,能够大大提高教师培训的时效性。该模式包括:确定培训主题、制订培训课程方案、创建学员参与的综合管理体系和培训后期的跟踪指导。最后通过对该模式进行反思,提出在实施该过程中,要科学合理选择主题、全程监控实施质量、准确把控教师情绪。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例。这种模块框架,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通史体系.每一模块所蕴含的主题都指向一定的教育目标.教材内容都以一个个鲜明的特定主题为核心组织展开,进而组成不同的主题学习单元.主题就是模块的“灵魂”。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主题教学.是课改所向。但笔者在听课调研中发现.  相似文献   

4.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本文试图运用和谐管理理论的方法,分析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和谐性界定、构成因素,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5.
建构主义是近年来日渐被人重视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它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是接受知识的灌输过程”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作了重新定位。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建立在观察和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其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是一种引发学生内部动机的学习。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与知识体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了平行比较研究的理论和哲学的、审美的方法,对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但却具有可比性的两部学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从两部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来探讨学的某些共同本质与差异,分价值取向、艺术形象和审美理想三大方面.着重阐述了双层主题与单层主题、主“情”与倡“人”、悲喜环生与一悲到底等主题、人物与风格这些作品内在要素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7.
陈凌 《地理教育》2011,(3):53-53
一、德国地理多媒体教学特点宏观分析 1.多媒体教学内容——主题导向性强 有别于我国学科体系强的地理教学内容特点,德国地理教学内容多以“主题”形式呈现。因而德国地理多媒体教学内容具有主题导向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闫迎利 《中学物理》2012,(8):80-80,F0003
从物理学的发展可以看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不同时期、不同物理学家个人的局限性,提出了适应自己认识自然的概念体系、并建立了该阶段物理理论,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效理论.由于不同科学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角度、认识深度等方面的不同,对同一物理现象将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在客观上就形成了物理理论的不同表述...  相似文献   

9.
李超 《文教资料》2011,(36):91-93
对成长的思考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通过主人公卡夫卡独特而坎坷的成长历程,思考人类自由灵魂的成长之路。本论文以成长小说理论为切入点,对《海边的卡夫卡》的主题进行分析,论证其是一部成长小说.并分析了主人公卡夫卡不同寻常的灵魂成长之路.最终阐明村上春树对成长的独特理解和小说中成长所具有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主题型教学,具有更为明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针对不同主题自主进行思考、总结,逐步建立和完善语文学习的整体构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对不同主题的理解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上的调整。主题的设定既具有体系性又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地针对初中生这一阶段的思想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匡维 《煤炭高等教育》2007,25(4):101-103
不同的"位"决定了高校在高等教育结构中不同的功能.真正的定位发生在多重博弈之后.安于其位,就是各个高校要根据市场需要、国家要求以及自身的条件做到安于职守、各司其职.安于其位的前提是正确理解"位"的差异性问题,防止高校盲目追求"上位";安于其位的核心是组织认同;安于其位的保障是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宣言》通篇贯穿着和谐的理念,就是要实现和谐社会,这种和谐社会的最高目标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了阶级对立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共产党宣言》启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每个国家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走有自己特色的和谐发展道路,这些对当今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门是一个特殊的文学创作群体,它不同于其它文学流派,其内部成员不是简单地效仿苏轼,而是极具个性和创新精神。苏门在词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观念上都不完全相同,他们共同创造了北宋中后期词坛创作和评论的繁荣局面。这种现象固然同时代思潮和苏轼的倡导不无关系,但也同他们高度自信、争强好胜、追求极致的性格和勇于创新的观念分不开,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隐士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原型意象,肇端于先秦。其主要意蕴一是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表现出蔑视君主权威的文化人格;二是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现有社会秩序的强烈怀疑精神,表现为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和任性狂诞的文化人格;三是返璞归真、顺适自然的生活方式,表现为恬淡悠闲,自甘清贫物质生活态度和对栖岩滨水、寄情林泉生活的追求。这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隐士意象内涵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王统照晚年的国内形势,剖析了王统照暮年的创作心理状态。其心理状态是复杂的:既有胜利后的欣喜。又有因病而不能工作的苦闷和考虑到自己来日无多而急于工作的急迫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大学理念的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文明社会,是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位一体并保持张力的社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国和谐社会的提出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诉求,要求大学重构和谐的大学理念,建立以人为本、促进公平、充满活力、协调有序的大学理念。大学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组织力量和方面军,和谐社会为大学的和谐发展提供动力和社会条件,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必须推行的教育方法,是克服应试教育缺陷的必然选择。考试经常被认为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文章分析了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得出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冲突、通过适当改进考试方式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观点,并对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存在的问题,如考试内容如何确定,采用什么考试方式进行考试,使用什么样的成绩评定方法等做了论述,总结出了一套用考试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高压变频装置是电动机在传统的直接控制、水电阻控制、液力偶合器、可控硅控制情况下,随着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生产工艺要求发展起来的控制技术。文章就热连轧精轧后续工艺——层流冷却应用的高压变频装置进行分析和应用介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创作者“自我意识”的宣泄是促使书法和绘画本身成为独立的审美形式的主要因素,“自我意识”给中国书画艺术品灌注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鲜明的个人风格,正因为它的驱使让书画家们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使之内心精神世界得到释放。  相似文献   

20.
彭其芳散文的意境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诗意美,对自然景物和人的身心交融的诗意观照;第二层次;理性美,透过自然景物进行哲理的思考和表达;第三层次:气质美,在自然景物、现实人生和乡土民情中发掘文化的潜质和内含。彭其芳的散文有着其生存的现实的和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