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郑艳 《历史教学》2003,(2):69-72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英国侵略者付之一炬.英国方面辩解焚园的理由是报复被俘人员在此园中遭受虐待.这只不过是欺骗世人的一个借口.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速定和约.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焚毁,是侵略者达到罪恶目的的一种罪恶手段.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这篇精读课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对祖国灿烂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3.
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到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多年时间内,中国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尤其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和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侵略中国这两件事,更是让中华民族刻骨铭心。这种野蛮的军事侵略相对来说容易让国人觉醒……而“文化侵略”却是没有“炮火硝烟的战争”,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很容易让人接受,甚至麻醉了为数不少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年轻人是民族和祖国的未来,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不是作者危言耸听。请看“文化侵略”的现象与事实: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炮声中翻开第一页的。上海地处祖国万里海疆的中段,流贯中国腹地的长江的出海口,早已为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所垂涎和注目。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踏进上海不久,就在这里开了两个扩大侵略中国的罪恶先例:即一八四五年,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强迫上海道宫慕久公布《上海租地章程》,开了在中国城市设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中,揭露、抨击英法殖民者火烧圆明园的罪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契机。在讲此问题时,老师做了精心地准备,一方面饱含深情地叙述圆明园的价值,如它是清王朝在150余年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创建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也是一座中西建筑艺术的宝库和各种珍宝的集中地等;另一方面又义愤填膺地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进行揭露,并引用了法国作家雨果的话:  相似文献   

6.
圆明园兽首铜像,又称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圆明园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铜像南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设计监修,清宫廷匠师制作。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现仅有少量得以收回,因此已经成为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重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绮骅在《当代思潮》1996年第3期撰文指出,现在一些人是两个宽容、两个苛求:一是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传播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作用极力夸大,对它们的罪恶极力缩小,给予宽容;对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的意义却极力贬低,对其缺点加以苛...  相似文献   

8.
1912年2月袁世凯登上临时大总统宝座,帝国主义列强立即以承认袁世凯政府和提供借款相要挟,大肆敲诈勒索,使中国陷入更为深重的危机。在边疆地区,当时沙俄分裂外蒙古和英国扩大对西藏的侵略,是两个最为严重的问题。袁世凯为了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一再妥协退让,犯下出卖国家领土主权的罪恶。  相似文献   

9.
通过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赣北遗留下来的几件实物和墓冢,揭露了日寇侵略九江的历史事实和屠杀无辜民众的罪恶暴行,并以此警示后人,勿忘历史。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  相似文献   

11.
元初文坛占据主流的是以北方文士姚燧为代表的汪洋恣肆、雄浑刚健的文风;元仁宗延祜之后,袁桷的散文地位上升,其平易自然、含蓄清丽的风格成为主流。这种风格为南方文士虞集、欧阳玄等人继承并有所发扬,在元代散文中影响深广。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将元结视为自己的远祖,诗中多次提到他.元好问从政治、隐逸、文学三个方面评价元结,评价较为客观.元好问也正是在这三个方面受到元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元代教坊内分部色,地方设有行教坊司,主要掌管承应乐人,参与宫廷仪式性演出,从事宫廷演剧与创作。元代教坊艺人为元杂剧的繁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金元易代对北方文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面对斯文沦丧的现状,元好问以拯救斯文、传承文化为中心,展开了一系列的文学文化活动。以时间为线索,这些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围城、羁押山东时期;归乡隐居时期;晚年奔波时期。元好问的这些活动不但有保存文献、培养后学、树立北方诗文典范的作用,而且还奠定了元代文坛的基础,因此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由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对于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元和”、“元祐”系“三元”说中的两“元”,它们具有相通的创新精神和凛然士风。同属于新兴的庶族文化系统,二者之间有更深层的内在联系。“元和”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文学转型链上的中枢环节,对以“元祐”为代表的北宋文化、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对“元和”因袭及创变中,宋人“唐音”变“宋调”、学术文化“造极于赵宋一朝”、以及士人“处穷”亦达到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一、袁昌英(1894--1973),字兰子、兰紫,笔名杨袁昌英、昌英等。湖南醴陵人。现代作家、学者。早年就读于上海教会学校中西女塾。1916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1921年毕业,是我国第一位在英国获得硕士学位的女性。同年,返回中国,在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书。1926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深造。两年后,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1929年,开始执教于武汉大学,与凌叔华、苏雪林并称为“珞珈三女杰”。20世纪40年代,曾任国大代表和三青团一届中央评议员。1949年后,曾三次参加武汉市文代会。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相似文献   

18.
颜元是清初重要的哲学家,他反对程朱理学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肯定人的本真自我和情感欲望,主张习行以为学。这影响了袁枚个性思想的形成,并成为其“性灵说”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开元升平源》是唐传奇之一,鲁迅《唐宋传奇集》录其全文,而研究者对其注意不够。卞先生对此文题材、背景、史实及其标题、作者、写作时间等作了崭新而翔实的论证。这对于全面把握其创作倾问,深刻揭示唐传奇的社会价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依照现代学术话语,元曲是散曲与杂剧的总称,从“曲”的层面看,作为合乐而唱的“韵”文学,杂剧与散曲均可归属于诗歌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元代的文学语境,从当时文人的视角观察,散曲与杂剧仍有明显的区分,散曲可归为“乐府”的范畴,杂剧则归属为“传奇”、“院本”一类,它们不仅各有其独立的艺术生命形式,甚至称谓也不尽相同。明代以来,散曲与杂剧的观念发生了微妙的衍变,散曲逐渐与杂剧并称为“元曲”,与元代文人固有的“曲”的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元曲”的称谓及观念作细致的梳理.以彰显杂剧与散曲的渊源流变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