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尽管毛泽东一再试探和要求,斯大林就是不愿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而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更不想归还中东铁路。但由于中国领导人的据理力争,鉴于当时冷战的国际形势和与中国建立同盟关系的战略利益,斯大林经过权衡利弊最终转变了态度。  相似文献   

2.
一九五○年二月十四日,在斯大林同志和毛泽东同志的亲自指导下,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协定。中苏两国的强大同盟,是保卫和平事业的可靠堡垒。  相似文献   

3.
1950年2月14日,在毛泽东主席和斯大林大元帅的直接参加下,由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和维辛斯基外长代表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图为“人民日报”所载两国政府的公报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全文。  相似文献   

4.
1945年2月4日到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雅尔塔协定》是苏美英三国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斯大林把“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作为苏联出兵远东的先决条件提出来,美、英两国首脑为了自身的利益,满足了斯大林的要求。在同年6-8月举行的中苏关于签订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中,斯大林又以支持国民政府为诱耳,迫使蒋介石承认外蒙古独立。蒋介石为获得苏美两国支持,对付中共,曾于1946年1月5日发表声明,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相似文献   

5.
建国伊始,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国际敌对势力企图孤立和封锁新中国。毛泽东率先访问苏联。在与斯大林会晤、祝寿的过程中,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据理力争,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又不计前嫌,发展中苏友谊,从而沟通了两党首脑的思想的正常交流,澄消了历史问题,促使斯大林主动清理了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前途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在平等互利、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为粉碎国际敌对势力的颠覆阴谋,为加强中国与苏联,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盟,为维护中国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不希望苏联通过参加对日战争的机会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军事战略又需要苏联的加入。1945年7月上旬中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对外蒙古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要求更是引发了美国官员的担忧。原子弹的出现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7.
苏联在1945年8月9日百万大军进入中国东北的情况下,迫使蒋介石政府的代表于14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中有关旅顺口作为苏联海军基地的条款,为期30年。苏军占领旅大地区后,斯大林曾感慨地说:“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40年。”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1952年底,苏军撤出旅顺。在朝鲜战争背景下,1952年3月28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提出:苏军继续留在旅顺。斯大林复电欣然同意。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党内围绕继承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赫鲁晓夫特别需要得到中共的支持,积极推动向中国提供…  相似文献   

8.
《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不希望苏联通过参加对日战争的机会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军事战略又需要苏联的加入。1945年7月上旬中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对外蒙古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要求更是引发了美国官员的担忧。原子弹的出现恰逢其时,迅速成为美国政策逆转的契机。围绕中苏谈判,波茨坦会议期间的美国最高决策者不但积极支持中国抵制苏联的要求,试图以中苏谈判拖住苏联参战的步伐,甚至还谋求抢占中国的大连港口。二战还没有结束,美苏在东亚的竞争与对抗的帷幕就已拉开。  相似文献   

9.
杜鲁门政府在1945年中苏谈判之前和谈判期间,对《雅尔塔协定》的态度有所变化。谈判前,杜鲁门政府尽量晚告知国民政府协定内容,并对中方表示会继承罗斯福的决定,且拒绝解释协定内容和介入中苏会谈。这表明其谨慎被动地遵守协定且向中国施压的态度。当苏联在中苏谈判中提出超出协定的要求时,杜鲁门政府在外蒙古问题上采取了不干涉的妥协态度,在东北问题上则积极主动介入中苏谈判,还就某些内容作出具体解释,以抵制苏联的要求,坚持其对协定的理解,并最终使中苏达成了美国能接受的一系列协议。这种态度变化,源于苏联对待协定的态度、美国利益的考虑和彼时国际形势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一、为什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新中国诞生的第二天,就得到苏联的承认,但是,苏联政府对新中国特别是新中国的某些方针又持怀疑态度。伍修权回忆说:“过去我们不听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错误主意,斯大林就怀疑我国走‘南斯拉夫的道路’。我国的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了政府,苏联就怀疑我们会不会执行亲英美的路  相似文献   

11.
1924年5月31日由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加拉罕在北京正式签订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是中苏之间的第一个条约。苏联历史学家认为,该协定的一些条款“由于中国封建军阀集团的不肯执行而未能实现。可是,苏联政府却严格地履行了自己根据协定所承担的一切义务,这也就是它对中国人民真诚友好的新的证明”。  相似文献   

12.
中东铁路是沙俄依据《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修筑的铁路,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为了维护自身的边境安全,单方与日本、伪满洲国就让售中东铁路问题进行多次谈判并签订了《苏满关于中东铁路转让协定》。这不仅违反了中俄协定,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步伐。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下半叶,冷战格局下的美苏对抗、中苏结盟以及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期内外政策的调整,是毛泽东评价斯大林的国际背景;中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开始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毛泽东评价斯大林的国内背景;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引发的思想混乱、信仰危机和政治危机,是毛泽东评价斯大林的直接起因。这些背景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毛泽东评价斯大林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筑的横贯东三省的中东铁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之一,是沙俄政府通过《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在中国攫取的一项特权。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在华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各种特权。但真正清理这些特权时却是另外一回事,特别在归还中东铁路上只答应“另行签订使用中东铁路的专门条约”,并于1924年与中国北京政府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和《暂行管理中东路协定》,以“中苏共管”的方式保留了这一特权。  相似文献   

15.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政府与苏联经过谈判,最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双方关于外蒙的两个照会、关于东北权益和苏军进入东北有关事宜的四个协定,对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战后中国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边档案,拉钦科重新解读了1962年到1967年之间中苏关系分裂进程,认为中苏分裂的主要原因是1960年代双方在是否维持既有不平等的同盟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苏联领导人企图维持现有的联盟状况,而毛泽东则要求平等和超越。中苏联盟的破裂在基本层面上是权力的争夺,意识形态扮演了工具的角色,拉钦科的研究启发并引导我们进一步从文明、文化视角来理解中苏分裂。  相似文献   

17.
1945年8月14日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关于远东问题秘密访定的延伸,标志着美苏大国的力量卷入了战后中国的政治发展之中,国共重庆谈判则成为美苏大国力量在中国的政治折射。毛泽东亲赴重庆既体现出战后美苏力量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支配,同时也体现出了毛泽东对这种支配的抵制。  相似文献   

18.
北京知识界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19~192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文件,1924年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不仅在中苏(俄)两国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北京政府所取得的主要外交成就之一.同时,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该外交协定又有其鲜明的特色--它的签订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中国知识界的影响有相当关系.特别是在谈判所在地--北京这一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活动中心,以大学教授、学生、学者、报人等组成的强大舆论力量,对北京政府的外交家形成了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 44页在评价《中法新约》的影响时写道 :“通过这个条约 ,法国达到了侵略越南的目的 ,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并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但又在第 45页布置了这么一道练习题 :“《中法新约》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 ?为什么说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正文明白写着《中法新约》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而练习又要求学生说明是怎么进一步打开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确实令人难解。孰是孰非 ?中国的西南门户究竟被打开于何时 ?这成为我们订正课本的关键问题。历史的真实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制造中国边疆危机的时候 ,英…  相似文献   

20.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即进行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外交活动--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关税自主,收回了部分租借地,签订了近代以来第一批相对平等的新约,具有一定的积极进步作用.但此次改订新约运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及不彻底性,还不能达到人民所期望的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