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单中惠 《教育史研究》2002,(1):73-80,90
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教育家,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在中国访问和讲学两年多时间,其在近代中国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位西方教育家。就哲学和教育两方面来看,杜威在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教育方面,本文试从杜威教育思想在他访华前的传播,杜威的中国之行、师承于杜威的近代中国教育以及杜威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影响等方面,解决杜威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轨迹与其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2.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为杜威教育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而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又反过来促进了当时的中国教育,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后,新中国的教育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过渡、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遭受破坏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四个阶段,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在“教育的本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建设”等问题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共同的追求目标,教育现代化发展已历经几百年。中国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也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探索,在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尝试过应激追赶型教育现代化模式,在“五四”运动至改革开放前尝试过植入型教育现代化模式,但实践证明都是不成功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教育现代化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就必须根据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教育发展实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内生追赶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爱国主义思想和“兴学育才”,“求才治国”的近代教育观的指导下,张之洞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并展开实践活动,创办新式学堂,推进留学教育,废除科举制,创立近代教育行政机构,制订新学制等,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的会和,而且使中国近代系统教育制度得以形成,有力地推动教育近代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20世纪,可以彪炳史册的杰出教育家,除了文坛经常论及的蔡元培、陶行知以外,就应该数徐特立(1877—1968)了。他躬行于教育活动,长达73年。他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教育实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他有大量的教育论著,提出了不少有创意的教育主张和教育理论,其中不乏具有时空广延性、可以永远闪耀真理光辉的内容。在国外,徐特立也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7.
如今,一提到中国传统教育,不要说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朱熹了,就连近代的陶行知、蔡元培,许多人也都是一脸茫然,不知其为何许人也。当前,中国的传统教育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机,年轻人对待传统教育的态度淡漠,许多优秀教育典籍逐渐被后代遗忘。每当人们提到“传统教育”,就不自觉地认为是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合理、落后之处的代名词。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教育界就掀起了一股引进西方教育思想、理论、制度的热潮,尽管取得的成功不是很多,但是却对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时至今日,教育界似乎也存在这种倾向,在教育理论研究上,若不提西方理论便觉得不够“先进”,不够“顺应教育科研发展的潮流”,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研究却陷入低谷,基本上是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团体的发展进行研究,认为近代教育学术团体随着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教育的发展而兴衰起伏。它积极评议重大教育问题、引导教育舆论。对我国近代教育制度、实际事业、理论研究等方面起到了组织动员、示范促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近代教育改革运动的方向、内容和深度,推动教育改革。它还积极参与兴办地方教育事业,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相当大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胡适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史、化史上的名人物,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演进。胡适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推动中国教育的转型,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推广“生活教育、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20世纪,可以彪炳史册的杰出教育家,除了文坛经常论及的蔡元培,陶行知以外,就应该数徐特立(1877-1968)了。他躬行于教育活动,长达73年。他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教育实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他有大量的教育论著,提出了不少有创意的教育主张和教育理念,其中不乏具有时空广延性,可以永远闪耀真理光辉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