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自2010年9月开始,重庆市高中正式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第一条的"课程改革目标"起,到"课程结构""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等都不同程度地提出教育技术应用的问题。对教育技术在新课程实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新课程实验的力度、水平和成效。本文拟从本校发展的角度谈谈教育技术装备在新课程实验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2012,(Z2):50-51
和田路小学的创造教育研究始于1980年。从"五小"科技活动、"和田十二技法"、创造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到逐渐形成学校创造教育文化建设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坚定的实践改革之路。进入21世纪,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更关注创造教育发展的深层问题,对创造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优化和设计,在此基础上完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过程,并建立了创造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系统主义"和"能力主义"教育课程改革为视角,分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在公立小学导入"教科担任制"的必要性。明确在教育课程改革方针的影响下,以儿童"学力向上"为主要目标的"教科担任制"曾盛行一时,并经历从对"学级担任制"的"辅助",到与"学级担任制"的"协作"这一指导组织形式的转变,从强化教师指导能力的角度为当时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开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近30年来,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再到建立技职教育体系的发展过程,在职业教育理念、专业与课程整合、师资队伍与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尤其在"全人教育"理念、学业评价体系和创新创意三方面,彰显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与价值,对于推动大陆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课程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近代的学制改革到现代历次课程改革乃至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发展过程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结构都在不断变化,展现出课程的历史性与时代特色,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教育媒介。一、中国古代的课程中国古代课程体系是以"明人伦"、教化天下为课程目标,以倡导人文精神的儒家经学课程为主体,射、  相似文献   

6.
张学杰  王华 《贵州教育》2014,(22):18-24
从2001年9月国家开始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至今。课程改革在我省己实施了近13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不少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有必要对我省13年来的课程改革作一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材内容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自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一、国外理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从世界性的理科课程改革的历...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2015,(3):79
"生本教育"第三波来袭!2009年,《人民教育》刊出"生本教育专辑",2012年又刊出了"生本教育实践专辑"。从思想到方法,从理念到模式,展现了如何从过去的"教"为主回归到"学"为主,"以生为本"开始成为教育改革的动力之海。然而,在思想理念和操作方式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地带,那就是课程与教学的再造,这是课堂改革的重点!再造的关键,不在于教材,而在于实际所教内容和程序契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甚至实现"无缝对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因素。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进行从"社会需要"到"个人发展"的理念转型,从"工作指向"到"能力发展"的目标转型,从"学科体系"到"职业岗位"的内容转型,从"单一陈旧"向"多元开放"的资源转型,从"结果评价"到"过程评价"的评价转型,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实施方式转型,以期服务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多元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思路、新使命、新内容、新方法,不仅彰显现代教育理念,而且充分地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然而,在现实教育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许多"传统教育"的观念依然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深处,以至于课程改革举步为艰.本文试从分析传统、传统教育与教育传统等基本概念入手,重新审视课程改革中对"传统教育"的几种误读.并对此进行重新解读和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推进八年,人们深刻感受和体验到了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的变化。但现实中,一些阻碍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从更广泛意义上说,课程改革与其说是一个教育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不能仅局限于从教育层面就课程理念、课程实施论改革,而应该从整个社会层面,从参与课程改革的各社会主体的教育行为来进行研究。参与课程改革的各教育主体的行为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落实教育标准、支持教师教育一体化形成和教育学科课程改革现实问题三方面论述构建教育学科课程管理系统的必要性,阐述教育学科课程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出构建包括"学习者选课指导系统"、"教师资格分级认证系统"、"教育学科课程管理子系统"和"教师教育机构认证系统"在内的教育学科课程管理系统。并对教育学科课程提出分为国家课程和高校校本课程进行设置的设想。探讨教育学科课程管理系统的管理与运作。  相似文献   

13.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课程改革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动态变化。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并不是一次重新洗牌,而是一次全新的整合——全课程育人体系。《教育性班会课》是列入我校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公共必修课,是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区别于事务性的班会。本课程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渠道,是进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领导力。然而,校长的核心领导力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校长这个职务所赋予的,而是随着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改革本身也在不断地倒逼校长的专业成长和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双语教育,就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性课程改革。能否迎难而上,勇敢面对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双语教育课程改革,这不仅是对一名校长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向和前瞻性教育视野的考量,更是对校长自身驾驭课程改革能力的一个极大考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海关风险管理》课程建设需求出发,结合人才培养和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对"互联网+教育"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思考。为了推进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本文从互联网本身的特色、资源、功能入手,从教学开展中的主体、场域和大纲三个角度对互联网融入《海关风险管理》课程教学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述。认为"互联网+教育"的改革需要从主体、场域、大纲等几个角度着手设计。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为贯彻"三全"育人的要求、变革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方案。课程思政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行,高校多着眼于育人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手段等实践层面的改革,但缺少对课程思政教育原理与方法逻辑的思考。梳理德育史,赫尔巴特肯定了课程知识的育人功能,杜威重新定义了道德知识并提出间接德育的实践。以二者的道德教育思想为基点,探寻道德教育发展的演进路径,剖析课程知识与价值教育的历史逻辑,分析课程思政的教育逻辑,最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受理智取向培养思路的影响,人们往往对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践仅仅作"技术层面"的认识。但是,随着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现",人们对教育实践意蕴的理解也发生了从"技术性实践"到"反思性实践"的深刻转型。我们应该坚持教育实践的核心价值地位,以反思性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推动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建立"实践取向"的理论教学模式,整合专业技能与教育理论学习,努力实现见、实习活动的课程化,提升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性"品质,培养适应教育职场需要的专业化教师。  相似文献   

18.
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新兴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源于20世纪70年代特殊教育领域内的"一体化"(亦称"回归主流")教育运动.到本世纪初,研究全纳教育已成为国际性热潮,而且已经突破特殊教育的局限,进入到普通教育领域,引起了对普通教育的体制、课程、教学方法等的一系列改革.  相似文献   

19.
2001年9月,我国开始了以教材改革为核心的一次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教育类期刊就要充分利用自己作为媒体的独特地位,认真研究课程改革的理论和有关精神,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科学地策划课程改革栏目,积极引导、推动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技能化"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尤为突出的问题是: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明显的"泛职业化"倾向.表现在课程目标上,就是课程目标的技能化.文章从课程情境、知识分类、能力构成、社会需求和教育目的四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技能化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文明对教育的呼唤与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