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20年至1921年北洋政府赈灾借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冯小红 《历史教学》2003,(10):27-30
1920-1921年北洋政府为赈济中国北方旱灾,对内发行公债、向外努力借债.这两笔债务的性质既不同于政治借款,又不同于实业借款,在中国内外债史上有其特殊地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北洋政府.  相似文献   

2.
南京国民政府从成立之初到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0年间为了巩固政权,承认了北洋政府时期举借的外债.为了确立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对外债加以整理,并逐步偿还,从而为举借新债提供了契机.举借新债缓解了中国的经济压力,加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但也为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提供了把柄.同时,由于一些外债借款并未用到实处,有的用于围剿...  相似文献   

3.
“五亿美元借款”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向中国提供的最大一笔借款。美国借款的目的在于帮助稳定中国的经济,以期中国继续对日作战。这笔借款数目可观,国内外人士对其使用提出过种种建议.操纵借款使用权的孔祥熙却将大部分借款用于购买公债和黄金,结果出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最大的贪污、舞弊案和黄金风潮,使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4.
论1921年北京国立八高校教师索薪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20年代初,北洋政府政局动荡不安,财政极为困难,教师工资严重拖欠,教育事业难以为继。1921年,北京国立八高校教师发起大规模的索薪运动,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反向。尽管北洋政府对其持敌视态度,但它仍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深切同情和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北洋政府所处的时代,是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剧的时代,其历史的大背景决定了这个政府所扮演的近代中国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变的中介角色,转型与过渡是这个政府的基本特征。北洋政府是在新旧冲突并存、中西撞击与杂和的历史背景下取代清王朝而建立起来的。北洋政府所经历的这种迈进和过渡,是一种大变动时代由旧质向新质的迈进和过渡。在北洋政府体系中,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很多,全面深入地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我们掌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制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外交从封建社会的“华夷秩序”走向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历史阶段。近年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材料的发掘,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的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出现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文章拟对近三十年来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的研究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1926年,北洋政府进行了一场积极外交,即中比修约交涉。在这一修约过程中,北洋政府力求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对国际法的运用,尤为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8.
同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一样,近代中国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阶段。北洋政府所处的时代-,是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剧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下由一个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化工业社会迈进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贷放了大量政治性债款,而六国银行团与袁世凯政府签订的“善后大借款”是最典型一例。本文剖析了六国银行团与“善后大借款”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其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经济借款次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经济借款次数考刘吕红刘秉麟先生编著的《近代中国外债史稿》一书记载,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有8次经济性借款,即:桐油借款2500万美元,购货借款1280万美元,飞机公司借款1500万美元,滇锡借款2000万美元,钨砂借款2500万美...  相似文献   

11.
北洋政府对现代传播媒介的管理相沿以习,把广播电台与用于通信联络的无线电台等同对待。但是,1924年后,北洋政府对外商设立广播电台的态度由全“堵”转变为有条件地“放”,体现出一定的开明与宽松。从1932年起,国民党政府就试图限制官办电台之外的声音,严格限制民营台,直至1937年绝对禁止外台,管制愈演愈烈。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允许民营电台存在,但一直在节目内容上加强限制,特别对意识形态节目施行严厉管制。我国现代广播法规的平衡理念弱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并有其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2.
北洋政府时期的外债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强权性、超经济性的明显特征。北洋政府外债为现代外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举借外债要以维护主权利益为最高标准,以平等互惠为前提,以振兴实业为目的。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外交体制受到冲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衙门、南北洋大臣的设置则弱化了清廷传统之对外关系.南北洋大臣所参与的外交活动构成了晚清外交实践的主体,对晚清外交传统观念向近代化的演进转变、及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晚清国力衰弱、专制政体、不完整的外交策略、传统意识的桎梏和近代外交知识的贫乏...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中国就进入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尽管这一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的局面,然而,在外交方面,相对于清政府而言北洋政府却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是一味地"卖国求荣",相反,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场合,北洋政府还积极地利用各种机会寻求外交突破,改善外部环境。特别是对外和约方面,北洋政府更是积极努力修改和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尽管这些努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拟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调整,北洋政府、参议院、地方政府、社会舆论等对此进行广泛的讨论。讨论中达成一致意见的是减少前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层级,分歧是废省存道抑或废道存省。经过两年多的酝酿讨论,北洋政府于1914年5月以法令的形式,宣布地方设立省、道、县三级行政制度。  相似文献   

16.
息借商款不是中国最早的内国公债,它只是最早由政府公开“发行”的内国公债。“非发行”内国公债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近代,出现了“印票”及金融机构垫借款形式内国公债,预示着“发行”内国公债已具雏形。  相似文献   

17.
内外贸分割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中央提出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内外贸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流通的先导作用,充分拓展流通的功能,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需要统一管理职能,统一经营主体,统一内外市场.  相似文献   

18.
化解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风险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实际上是一种政府债务,但政府的债务总规模并不像目前一种流行的观点所描绘的那样令人轻松,因此,对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要有紧迫感。近年来,国有银行在降低不良资产率方面有所成就,但具体的市场和数据分析表明,银行自身无力解决既存的不良资产。政府的适当财政支持、银行改革和金融创新是银行资产风险管理中可以运用也豁须运用的资源。从金融要求来看,应首先着手于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而不是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  相似文献   

19.
历届北洋政府都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为其中央银行。北洋时期的中央银行与近代西方中央银行相比较,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产生途径具有独特性;(二)不具备对当时中国金融业的监管能力;(三)业务上商业银行化;(四)没有垄断的纸币发行权;(五)经历了一个从官办到官商合办再到基本商办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的中国和俄国都经历了一次伟大的革命,而革命后建立的两个政府却迟迟没有建交。其原因一是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一个是社会主义革命,被资本主义国家孤立,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投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怀抱;二是中国由于协约国成员的身份,只得追从西方列强;三是北洋政府在外交上一反忍辱退让的常态,对苏态度强硬;还有如西方列强对中苏关系的严重干涉以及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支持等。尽管1924年中苏签订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然而由于北洋政府对西方列强的依附,最后还是被英美日拉入了反苏俄同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