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个句子的同一或相近的位置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这种现象叫做语词的复用。其作用大概有以下三种。第一,强调某种情况、某一事物或某种感情。例如: 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诈:欺骗,佯:假装;为:同“伪”,伪装。△同义词复用是为了强调秦王之诈。②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察今》)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 :“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 ,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利益符合全人类的利益。”日本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 :“所谓商才 ,原应以道德为本……商才不能背离道德而存在。”清代晋商乔致庸 :“经商之道首重信 ,次讲义 ,第三才是利。”社会学家费孝通 :“理财文化和商业伦理还需要有人多讲讲 ,才不致使市场经济走入歪道。”  相似文献   

3.
史学是一种理性分析,它最关注的是规律,通过对以信人们所经历的事实进行严谨的反谨的反思,把历史的巨大投影沿着时间之维刺穿今天并继续射入未来,使我们从以往的事例中获知今天的位置和未来的命运,历史总是以动力或阻力的形式影响着现实,人们总是为了满足现实的某种需要而去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4.
高中历史教材是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而编写的。下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史学基础理论观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原因和结果。"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大都具有因果关系。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有:①根本原因指引起结果的种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原因。一般应从引起历史事件的重大方面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内因等。如选择题"启蒙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文艺复兴运动奠定的基础;B.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5.
赵薇的“日本军旗装”事件,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她两次向全国人民作了公开道歉。在检讨中一再表白“自己很不了解那段历史”,尽管不少人对此嗤之以鼻,我却宁信其真。因为它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不少年轻人尽管学历很高,但自身历史素质却非常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很多。不过,我国的历史教科书编写存在一些问题,肯定是其中原因之一。我国的历史教科书编著者很会把握“古为今用”的原则,到历史宝库中寻找对现实对自己有用的历史,这样,在写到对自己有用的历史时,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种“伪崇高”的不良倾向。所谓“伪崇高”,就是只…  相似文献   

6.
所谓“强化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教育对象反复施加某种影响,从而促使其巩固或减退某种思想品德或行为的一种方法。按照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所施加影响的方式不同,强化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三、关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教材知识短文说:“所谓必要条件,是指这样一种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必然没有某种结果,但是有了这个条件时,却不一定有某种结果。”这就是说,要产生某种结果,需要诸多条件合作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行,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行,而仅仅具备任何一个条件也不一定行。这种逻辑特性亦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概括为“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例如“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这个假言判断,“深入生活”是“写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的必要条  相似文献   

8.
条件句的“条件”不一样。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这三种条件是不可等同与替代的,否则会造成逻辑证明上的误断、书面表达上的错误。这些条件有何区别呢?先说充分条件。这是一种足以产生某种结果的条件,典型格式为“只要……就……”,如“只要刮风,树叶就会摆动。”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刮风”足以产生“树叶摆动”的结果。如果将条件与结果分别以  相似文献   

9.
所谓“另才”,粗说起来就是指“不拘一格式的人才”。如果细想,“另才”往往有三个特征:一是对某种事业或某项专业有强烈兴趣,拦也拦不了,压也压不住;二是只在某种特殊的事项上显示出才能,而在其它事上往往显得很“平庸”,非但不是什么“全才”,甚而有很多低于常人的地方,乃至被别人认为是“低能儿”、“傻瓜”;三是在所喜欢的事业或专业上,投入的兴趣和精力比别人高上十倍、百倍,入迷成瘾,再苦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曾说:“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人民对自己的祖国,都有一种崇敬热爱的思想和感情,这种思想和感情常常产生一种崇高品德,它使人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终生,为了捍卫祖国的独立尊严而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正因为历史具有这样强大威力,所以章太炎说:“史之有关于国本者至大……朝鲜  相似文献   

11.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不及物动词等这些本来不带宾语的词,如果临时性地带上了宾语,那么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一般译为“使……动”,因此称为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有三种翻译方式,但是,有人对此不甚明了,以致在对它进行判别或翻译时,产生了模糊认识或不能灵活翻译。看到课文注释将“六国会盟而谋弱秦”中的“弱”注释为“削弱”时,就对它的使动用法产生怀疑。在翻译使动用法时,一律使用“使……动”的格式,从而显得有点生硬。现从高中课本中选取数例,例说…  相似文献   

12.
从王氏四种看先秦文献语言的音转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汉语由于历史的、地域的以及文字使用上的种种原因而产生的语音流转的客观现象,概而言之,可统称为“音转”。音转现象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语源上的“通”,即同源词的孳乳和方言的差异;二是用字上的“借”,即通假字的使用;三是形体上的“变”,即联绵词一词多形。所谓音转规律,就是指词与词之间、本字与通假字之间以及同一内容而形式不同的联绵词之间产生的语音流转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学作文教学之路,一会向左走,一会向右走,所受的批评颇多。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则是,一批又一批的中学生“凝着柔顺的眼色”落入了“迎合写作”的陷阱。有的为了迎合他者(家长、老师、考官……)的意志和社会主流文化,说大话、套话、空话、废话,假话;有的为了迎合社会流行文化,或陷入各种“伪写作”(伪伤感、伪抒情、伪天真、伪深沉,甚至是伪叛逆),或陷入消解一切的调侃与“寻开心”。鉴于此,社会呼唤并期盼听到一种真诚、率性、自然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就是:“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将自…  相似文献   

14.
《中学科技》2013,(2):6-9
所谓“密码”,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为了掩人耳目、传送秘密信息给收信方而设计的方法。几乎可以说只要有秘密,为了保护秘密,就有密码。因此密码的起源很早,在人类能够彼此沟通之时,密码也就随之诞生了。在密码学中,原来简单明了、清清楚楚的信息,叫作“明文”;明文通过某种规则或方法转换之后就成了“密文”。于是原来的意思就成了秘密。将明文变成密文的过程称作加密,反之则称作解密。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章的理解,概括起来,大体上是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文章阅读是个人主观的事情,所谓“文无定解,诗无达诂”,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为了讨论方便,我们不妨称之为“主观派”。一种认为,阅读首先必须搞清作者的意图,或主旨,否则就白读了。我们可称之为“客观派”。两种认识,各有各自的道理,也各有各自的问题。从一般的意义上说,作者写作当然都出于某种意图,有  相似文献   

16.
梅华 《职教论坛》2001,(9):F003-F003
在教学中恰当而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方式,能使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生动化,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在理解和记忆上产生某种联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笔者在教哲学常识中的物质和意识关系时,曾运用了四种镜子的比喻方法,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的一些观点,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列宁认为,就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来说,犹如一面镜子。这个比喻中的镜子是一般意义上的镜子,比喻着重强调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观点。我们可以从反面去设想,如果我们不走到镜子前,镜子里就不可能出现我们…  相似文献   

17.
“所”和“以”结合,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所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如果“以”当“用”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用……的方法”;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的人”、“……的凭借”、“……的根据”等等,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译出。此外,“所以”用作连词,同“是以”、“…  相似文献   

18.
照镜子     
罗伯特指着镜子说:“就是这个人。在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19.
一、考试并不只是衡量学生的镜子考试首先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镜子,这面镜子的意义,首先不是体现在学生的成绩单上,而是体现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怎么教必然怎么考,怎么考可见怎么教。没有比一张试卷更能集中、鲜明地体现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作风、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了。试卷上的分数高,就等于学生学得好、教师教得好吗?不,首先还有个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有个试卷质量的问题。而所谓“高分低能”,与其说原因在于考,不如说根子在于教。目前,学生的试卷成绩与实际水平不符合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二、考试并…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一种社会思想文化的承栽体,必然因其赖以产生的文化土壤的差异和所承栽的政治、经济、历史与习俗等文化因子的差异而产生某种优劣感,体现出某种“优势语言”对“劣势语言”的歧视与偏见,这就是所谓语言中的歧视性问题。语言的歧视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在特定的社会语境的影响与作用下产生,必将随着社会语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