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论民国时期梁漱溟宪政态度之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继昆 《历史教学》2003,6(1):42-46
梁漱溟关于中国宪政问题的探索,大致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梁氏是宪政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后期则是冷漠者.其客观原因在于中国宪政运动的失败所刺激,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掀起的怀疑思潮所影响;其主观原因在于梁氏认识到了仿效西方宪政之路在中国行不通.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梁漱溟的宪政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可谓现代中国思想史上最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社会政治活动家。在中国现代第三势力的人物谱系中,梁漱溟对宪政的“西方意义”、“中国意义”以及中国走上宪政之路的困境和出路均提出了自己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今天重温其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随着梁漱溟人生经历的变化和思想的成熟,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也经历了三次较为明显的转变;前期是经师阶段,即为学术而教育,以教育促学术;后来是人师阶段,即为青年而教育,以教育促进青年发展;最后是教育家阶段,即为乡村教育,以教育促进乡村建设。每一次转变既有着强大的时代背景,也有着梁漱溟的个人认识背景,从中可体悟最后一代儒家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民族和教育的思考与追求。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桐城派鼻祖的方苞其政治态度之转变,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他的身世、经历及《南山集》案是对清政权心向转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是其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面前,梁漱溟高扬儒家文化的大旗,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和对西方生命哲学的阐发,创立了融会中西的“新孔学”,并从哲学的高度为中国儒学思想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由于历史的局限,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在理论上有许多疏漏。  相似文献   

6.
试论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不满于当时的教育体制,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主张,他的教育思想的显著特色是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改造社会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去,从而使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笔者认为进一步探讨和总结梁漱冥的教育思想,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1973年10月,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全国政协召集学习会。会上有人逼着梁漱溟对批林批孔表态。当时已81岁高龄的梁漱溟先生就像过去在北京大学讲坛上授课那样侃侃而谈。他从阐述中国文化入手,肯定了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学术上的成就,并说:“林彪是不是要走孔子之路、行孔孟之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之核心,其丰富的宪政思想对我国宪政建设无疑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两代伟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不同,他们对宪政的认识和实践也不尽相同。对他们宪政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我国宪政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他以独特的思维体系和方法及宽泛的考察视角对中西文化进行了认真考察。他认为,由于根本精神与所走路向不同,使中西文化在文化内容、思维方法、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两种文化都是优缺兼具的混合体,二者对人类整体文化系统的价值差值为零。在中国文化出路问题上,他主张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并与中国原有的儒家文化相结合。现时代背景下,应以严谨的态度对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加以重新阐释,并从文化理论、角色定位、人格魅力、现实意义等层面对其人其说予以全方位地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之核心, 他们丰富的宪政思想对我国宪政建设无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两代伟人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不同,他们对宪政的认识和实践,也不尽相同.对两代伟人宪政思想进行研究,有利于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我国宪政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由传统集权政体向现代立宪政体的转换,是梁启超的宪政理想。他在立宪、议会制度以及选举制度等方面都有自身的见解。其思想一方面是对当时历史情势的回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试图将西方宪政化引入中国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法治国家的最高层次是实现宪政。要在缺乏法治底蕴的中国实现宪政,必须解决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才能逐步推进宪政的进程,最终在中国实现宪政。  相似文献   

13.
杨峥 《培训与研究》2007,24(1):67-69
作为中国近代法学的开创者之一的梁启超,其对西方宪政理念的中国化改造可谓独树一帜。他的国体与政体理论、国家主义的公民权利保护以及权力制衡理论对近代中国的宪政实践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宪政文化的国家主义观也体现出他的历史的局限性,并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相似文献   

14.
民国地方政府管理近代文化娱乐业的探索--以汉口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文化娱乐业是随着传统社会逐步向近代社会转轨而发展起来的。民国政府对文化娱乐业的管理经历了一个由探索、试验到逐步定型的过程,它的演变轨迹是,由“以禁为管”的封堵型管理模式向以“内容审查”为特点的许可证管理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的宪政经历了奠基期、初创期、挫折期、灾荒期、恢复期、发展期、成熟期,具有历史进步性、过程的探索性和政策主导性的特点。从其发展历程中我们可总结出许多经验,总的来看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处理好循序渐进与积极推进的关系,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同时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的有益经验,必须发挥法学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文化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大胆地走向社会,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它所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企图解决传统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一次尝试。尽管他的尝试最终未能获得成功,但是他对传统化与现代化这一命题的揭示,以及对传统化在现代社会中价值的肯定,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宪政制度是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土地法的历史演进,不仅反映了自身的发展变化,也能从中把握宪政共和在英国孕育成长的过程。封建地产制度直接塑造了英国的议会制度并且保留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中世纪晚期的产权革命又将资产阶级推上了历史舞台,最终促成了宪政共和制度在英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民主宪政是其中最为宝贵的一部分。陈独秀认为国家是一种偶像 ,随人们的认识在变化 ,主权是其核心 ;改造原有的国民劣根性 ,是建立民主国家的前提 ;建立民主国家 ,要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进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陈独秀宪政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根本改造 ,求新择优。这体现了他作为激进思想者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