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董惠 《文教资料》2008,(30):71-72
在悠久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史中,民俗舞蹈和民间戏曲相互交融,彼此吸收,形成了舞融戏内,戏含舞中,戏舞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2.
母亲在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就有个美丽的梦:“穿上舞裙,在五光十色中尽情舞蹈。”可是母亲没有舞裙,母亲小时候是没有舞裙的时  相似文献   

3.
乐安傩舞是我国傩舞中的一个珍稀品种,尤其是表现动物神的东湖?滚傩神?,古朴原始,在其它傩舞中比较罕见,它的传承衍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革中民间艺术的发展取向,是历史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该文认为贵池傩舞《舞回回》是一种多层面的架构。作者在实地踏察的基础上,将该舞表演类型分为回回祝福型;回回舞方型;回回舞狮型;回回饮酒型等,该文着重对这四种类型的《舞回回》进行了考析解构。从该舞中可约略窥见历代建都南京的王朝对贵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万载傩舞是我国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传统文化,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文化形式以及宗教、民俗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万载傩舞其地域进行研究,并对傩舞以及万载傩舞的发展进行浅析,针对万载傩舞与民俗传统体育的关系,对万载傩舞所展现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属性以及其内容剧情中各种体育文化相关体育元素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现代环境当中万载傩舞的传承以及发展。  相似文献   

6.
体能是舞掌握各类舞蹈技能的基础,中国舞对舞的柔韧性要求也很高,在中国舞的训练中,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既要解决软开度,提高体能,又要重视柔韧性训练。  相似文献   

7.
跳丧舞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民族艺术形式,是丧事习俗之一,学界多是从艺术的角度对跳丧舞进行研究,但是对于跳丧舞与土家族民众日常生活的联系却关注较少。本文以近代湖北清江流域土家族跳丧舞为中心,考察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借此观察跳丧舞在民众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与民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彝族烟盒舞虽有丰富多彩的传说由来,但烟盒舞是彝族人民在长期以来的劳动生产斗争生活中,经过无数代人的集体创作和不断丰富而发展起来的,并与乐作舞、跳鼓、跳乐等同出一源。彝族烟盒舞除了正弦类和杂弦类之分外,按表演的形式和内容还可分为纯舞、表演、技巧、歌舞,以及情绪舞、情节舞、技巧舞等类型。彝族烟盒舞表演具有"柔、韧、脆"等风格,而这些风格与彝族居住地理环境、生产劳动、生活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9.
左脚舞是牟定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进入新世纪,牟定彝族左脚舞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在牟定县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把彝族左脚舞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牟定县要培强做大彝族左脚舞文化旅游产业,从而构建起彝族左脚舞文化与旅游业良性互动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茶舞是一种特有的民间舞蹈形式,尤其是赣南采茶舞最具代表性。想要在舞蹈表演和教学中对这种舞蹈形式产生全面的认识,必须要对其风格特点和艺术特征产生全面的了解,从根本上对这种民间舞蹈产生深刻认识。因而,在本文研究中对赣南采茶舞的风格性进行深入研究,分别从赣南采茶舞的风格特征、表演特征、审美特征入手,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敦煌舞的审美性在于它所标志的特殊形态美,体态中体现出的S形三道弯,是敦煌舞自身表演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符号,与之相交流互通的是手姿语言的形态美,敦煌舞在受佛教文化影响和历史舞台的渲染下,展现出它的神秘色彩。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走来,对敦煌舞所传达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一步步走进人们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中,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就使这样的意识形态语言表达更具有真实性和审美性,敦煌舞手姿语言的形式美在不断的被发现和创造。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广南县壮族花街节体育活动中广泛开展的手巾舞、铜鼓舞,研究手巾舞、铜鼓舞活动的文化基础及开展中存在的影响因素,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通过调查显示手巾舞、铜鼓舞在花街节上得到有效的开展,借助传统节庆的宣传平台,使他们的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节日得到更好地积累和传承。  相似文献   

13.
行进旗舞我们通常称之为"Color Guard",近几十年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发展。在旗舞作品编创中,编导们善用两种形式进行作品创作,分别是列表格和文段论述,在编导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和注意的因素要比舞台形式舞蹈表演编创考虑更多。本文意在通过案例明确旗舞作品的编创形式,为初识旗舞的编导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考文献。  相似文献   

14.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蚂拐舞以蚂拐作为图腾崇拜,举行隆重祭祀行为的活动仅在广西出现。而人们对壮族舞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刘三姐的印象中,山歌甚于舞蹈,这种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正在慢慢消亡退色。为此,本文通过蚂拐舞的形成原因、舞蹈丰富内涵的研究,提出蚂拐舞是典型的壮族祭祀舞蹈表现形式;并从蚂拐舞的动律风格特征探究其训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蚂拐舞以蚂拐作为图腾崇拜,举行隆重祭祀行为的活动仅在广西出现.而人们对壮族舞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刘三姐的印象中,山歌甚于舞蹈,这种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正在慢慢消亡退色.为此,本文通过蚂拐舞的形成原因、舞蹈丰富内涵的研究,提出蚂拐舞是典型的壮族祭祀舞蹈表现形式;并从蚂拐舞的动律风格特征探究其训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敦煌舞的不断艺术发展,将敦煌舞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也颇为丰富,分别从敦煌舞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审美内涵、教学开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但不难发现这些研究是颇为零散和琐碎的,对自成一系的敦煌舞蹈来说这些研究尚不能全面覆盖敦煌舞的艺术研究,也难成体系。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通过对相关敦煌舞的学术研究内容进行评述,以期促进我国敦煌舞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林为强 《职业技术》2015,(4):126-128
文章以湛江市雷州傩舞“走长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和对比分析等方法,揭示现在湛江雷州傩舞“走长怅”的发展现状,提出雷州傩舞“走长怅”需要当地政府的挖掘、保护与传承等对策,使雷州傩舞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更加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8.
主要探讨了敦煌壁画中静的眼神是如何变为敦煌舞蹈中动的眼神,敦煌舞眼神是如何产生、确立,敦煌舞眼神的训练体系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眼神如何传达敦煌舞之"神",以及敦煌舞眼神有什么不同于其他舞蹈眼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长袖舞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舞蹈种类之一,其特征是不执舞具,“以舞袖为容”。敦煌石窟壁画中的长袖舞图像最早出现于中唐时期,其舞服、舞姿及宗教意涵皆体现出吐蕃文化渊源。中唐至宋代的两百余年间,敦煌壁画中的长袖舞者涵盖了成人、童子、迦陵频伽、共命鸟等,并先后出现了翻领、圆领、袒右肩等舞服服制。长袖舞在敦煌的传承与留居敦煌的吐蕃遗民密切相关,其图像演变依托于各类壁画题材图像模式的发展,集中展现了汉藏文化在宗教思想、民族习俗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0.
壮族民俗舞蹈是在多民族文化碰撞下交融产生的,代表性的民族舞蹈有铜鼓舞、女巫舞、扁担舞、绣球舞、捞虾舞、师公舞、蚂拐舞等等。其文化内涵特征主要体现在集体性、反映性与继承性、地域性、民族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