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为而治”是儒家治道的中心命题.作为对治道理想的追寻,儒家对“无为而治”展开了多重合理性论证:一是从“垂拱之治”的远古传说挖掘出“无为而治”的远古原型;二是以感应论为核心,循“内圣外王”的路径打通了“无为而治”的逻辑通路;三是在天道的层面确证了“无为而治”的形上依据;四是以任官得人的方法论原则凸显了“无为而治”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2.
“夷夏”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流变,均有极其密切的关联。本文仅就“夷夏”观念的产生、模式化过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主题性整合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一、“夷夏”观念的产生“夷夏”对称在中国远古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远古历史的某些内容。其一、“夷夏”对称最早是地理的区别。“夷”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东方之地”,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远古300多万年漫长历史混沌阶段,洞穴、林野的的作用显著,不像后来科学、技术那样越来越起主要的作用;远古蒙昧阶段工具亦不如后来所起作用显著。“洞穴文明史”即那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史。文中以东亚系统为典型,论述了诸如“洞穴与林野的历史场”;远古人类“穿过几百万年时空隧道”;“远古人类对活动场所随机地精心选择”;以“手足功能的结合”之人类体能适应自然条件;而到“洞穴文明的晚期演化场”才出现了半地下坑穴半地上建筑的住处,此前数以百万年计的人类则住在了天然洞穴之中。在中国和日本都留下了丰富的洞穴文化遗迹,而且由东亚各族远古穴居活人对死人的纪念——墓穴,这种普遍而长久的埋葬习俗之沉重负担,反证了东亚远古洞穴文明的普遍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鬼门之树”意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仑山上的“众鬼之门”和后世“阴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其“鬼门”或“阴界”之门为“树”,笔者把他们统称为“鬼门之树”。“树”之意象在此处具有怎样的象征意蕴?反映了先民怎样的信仰观念?笔者以“鬼门之树”意象为契机,勾连起诸多文学意象和民俗事项,以期追述远古树母神崇拜和死亡再生信仰在“鬼门之树”意象上的象征综合及其在后世的遗留和演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历史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一幅彰显中国未来的美好图画铺展开来。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构件。拜读唐之享先生的著作《求实集》后,感到获益匪浅,尤其是在如何进行“和谐教育”的问题上受到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6.
图腾崇拜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化事象,献记载与考古发现透露出中国远古也存在图腾崇拜的信息。但是,今人在复原中国远古图腾崇拜时存在一些偏差、缺憾:一是“泛图腾现象”,那些在日用器物或祭礼礼器上刻绘的动物纹样大多被目为图腾崇拜;二是在使用考古材料时存在拼凑与嫁接材料的现象。我们认为,在图腾研究上可以利用“三重证据法”。藉此我们可以证明东夷人的鸟图腾崇拜,这也是迄今唯一可以证明的中国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7.
(一)《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句中的“不期修古”,课本注释为:“期,希求。修,远。修古,远古。”“法常可”,注释为:“效法可常行之道。常可,指旧制度。”此注首先令人生疑的是语意晦涩、逻辑欠通:“修古”一词,释之为“远古”,而“远古”何指?如单指上文的“上古之世”,则有乖原意;如兼指上文的“中古之世”与“近古之世”,则称名不当。再者,释“修”为“远”,而“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商君书·开塞》)中的“修今”一词则无法讲解。“常可”一词,释之为“可常行之道”也不确切,难道“可常行之道”还不值得效  相似文献   

8.
四 夬(kuài) ( ),《说文》释曰:“分决也。从又■,象决形。”徐锴曰:“‘■’物也。‘1’所以决之”。许氏释“夬”为“分决”意。徐氏从字形上作进一步说明:手持‘■’分决‘■’(物)。在《说文》中,凡以“夬”作构件组成的字皆言之以“形声”,失之笼统。实际上,大多数以“夬”为构件组成的字是“会意兼形声”字。“夬”为“分决”  相似文献   

9.
师爱是师生关系中的一种情感性存在,师爱的存在可以带来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师爱在内容上是“伦理之爱”,这是师爱的“体”;形式上则是“契约之爱”,这是师爱之“用”:师爱在教育实践中必然走向“体”与“用”的统一,以实现师爱在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平衡。“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统一,人的意义在师生互动中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方向。而在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诸多问题逐渐显露。欧盟率先登场于数字化舞台,剖析其教育数字化转型之路,可以寻欧盟之策,破转型之难。欧盟基于打造欧洲高质量、包容性、无障碍的数字教育这一转型目标,逐步落实以项目资金投入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门槛、以教育资源开发为前提、以教育技术融合为动力、以能力素养提升为关键、以教育福祉增强为阶梯的独特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之路,呈现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在“目标对象”上彰显全面性、在“工具方法”上昭示融创性、在“过程实践”上映射精准性、在“监管治理”上突出伦理性。  相似文献   

11.
“致使”是个隐性构件,有独立的句法位置,还有音韵方面的要求。在现代汉语中,可通过动词移位或插入“把”等手段使之获得满足。语义上的“致使”是由“把”字句等致使句式中的“致使”构件所负载。“致使”构件选择论元并指派语义角色,所以“致事”的语义关系较复杂;“致使”有音韵上的需求,而早期汉语没有功能范畴“把”,造成词序演变的假象。  相似文献   

12.
“教学做合一”是一个先进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陶行知将其中的“做”定义为“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具有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的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自主性创造活动。我们目前的教育还普遍停留在陶行知提  相似文献   

13.
文章指出“数学教育学”在课程内容设计中,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教育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这也是避免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泥沼之所需;在教学上以“问题”组织教学、以“项目任务”组织教学,使理论与实践做到真正有机紧密结合,可以利用参加职后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资源改善实践教师力量;开展系列实习,促进“数学教育学”课程教学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用大量的资料论证了圣的原型是远古之巫祝。巫祝藉气与神相通,这就是“虚静”、“心斋”的由来。圣最显著的品格是与“天地合其德”,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根本的人生关怀,圣是道的体现者,由此确立了中国文化的内倾性特征。在远古时期,圣被认为具有极大的超自然力量,至今“圣”仍有“智慧”之义。随着“圣”的逐步道德化,圣最终被作为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现存《理惑论》是一部为佛教辩护的著作,它为佛教进行辩护的主要思想方法是“格义法”,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在崇拜对象方面,把佛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和道家的神仙;在思想观念上,用道家、儒家经典解释佛教术语努力调和佛教与儒家、道家的矛盾,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在行为礼仪方面,求内在精神之“大同”,存外在表现之“小异”。这对于佛教得到当时更多人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是学术界经常谈及的话题。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泛图腾论”,把考古发现的远古时期祭祀礼器或日用器物上面刻画的鱼、鸟、花卉等图案都视为图腾;二是“图腾否定论”,以张光直先生为代表,认为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不能证明中国远古时期存在图腾崇拜。本文依据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和民俗调查,证明远古时期海岱地区的确存在鸟图腾崇拜,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证明的中国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海岱地区的鸟图腾崇拜催生了中国文字的萌芽。  相似文献   

17.
论文论析了“贝”是中国远古时期最早产生、使用的货币 ,并对造字之初汉民族先民以“贝”为汉字表义偏旁的造字思维理念及文化蕴涵进行了深入独到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腾格里”一词兼有“天”和“天神”双重含义。作为“天”,最早绝非指“天空”或“天穹”,而是指凡颠之称和凡颠上空或上方之称。在凡颠和凡颠上空或上方,也即“天”上,最引人注目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什么天体呢?毫无疑问,是日月星辰。在日月星辰中,太阳、月亮占据着无与伦比的显赫地位。所以,蒙古语族远古先民所崇拜的“腾格里”,最初指的便是太阳和月亮这两个有生命有人格的天体;太阳、月亮这两个有生命有人格的天体便是蒙古语族远古先民所崇拜的“腾格里”。当然,这一结论并不是最后的。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 ,正以令世人瞩目的波澜壮阔之势在全国推进。这次改革 ,步伐之大 ,速度之快 ,投入之多 ,难度之高 ,是前七次不可比拟的 ,因此被称为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一场持久、复杂的攻坚战 ,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革命。它将变学生沿袭已久的被动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方式 ,要求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手段 ,扩大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从而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课程构件的研究者”。所以 ,这场改革既给教师…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状元之乡”的湖北省天门市,就像从远古走来的儒雅君子,志存高远,迎风阔步。改革开放的今天.天门教育传承竞陵文化的古风遗韵,以自主精神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灵魂,本着“以生为本、有效学习、快乐成长、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小步子,分层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健康人、快乐人、幸福人”的路上博弈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