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睡虎地秦墓竹简》所概括和阐发的“为吏之道”,无疑就是秦帝国“吏治天下”的普遍通则;不仅如此,它甚至还勾画出了汉帝国“以吏治国”的基本范式。在皇权政体与帝制社会的进化中,官僚意识逐渐成为一种普泛性的政治共识,并逐渐融化于一种新兴的中华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之中。  相似文献   

2.
东晋南朝时期,在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各类人口中有一种被称为“吏”的民户。这种“吏”和一般称呼官吏的“吏”不同:官吏属于统治者,是地主阶级中的掌权分子。这里的“吏”则属于被统治者,是封建国家的依附民。本文试图对这个时期“吏”民的基本状况作一粗浅的描绘和论述。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吏”民的身分和地位。(2)封建国家对“吏”民的使用。(3)关于“募吏”和“白衣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说“行李”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提到了“行李”一词,这个词值得品味。 先说一说“行吏”。吏,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说文》:“吏,治人者也。”《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相似文献   

4.
“以吏为师”是秦代专制集权思想统制的一种措施,是法家从商鞅、韩非到李斯的一贯主张,得到秦始皇认可的一项措施。近来有《中国教育通史》一书解释说:“以吏为师”,并非秦代创建的制度,实则是周代“宫师合一”、“政教合一”思想的延续。并认为章士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过:“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就是铁  相似文献   

5.
周远喜 《湖南教育》2007,(10):39-39
杜甫的《石壕吏》,全诗篇幅不长,共24句120字,这首叙事诗刻画了一个凶暴蛮横、不可一世的封建差吏形象,课文除了“有吏夜捉人”和“吏呼一何怒”两句正面刻画差吏的凶残,其他无一处是直接写差吏,细细品味,却无一处不是在刻画差吏的。这归功于《石壕吏》侧面描写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圣人治吏     
近读《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知韩非子主张 :圣人治吏不治民。是说仁德的圣君只须管好下级官吏 ,不必更多地直接管理民众。细一琢磨 ,此话有几分道理 ,对当今不乏借鉴意义。余以为 ,当正式领导机构、管理系统建立后 ,每级领导者、管理者只须指挥好直接部属 ,即管好“吏” ,至于“民”的事体应让“吏”协助百姓处理好。圣人治吏不治民 ,一可充分发挥“吏”的作用 ;二是要腾出精力处理大事。治吏 ,一是治“贪” ,二是治“庸”。只要各级官员不贪不庸 ,层层负责 ,老百姓很好管理。匡世奇才诸葛亮因为有违圣人治吏的古训 ,搞事必躬亲 ,连罚军棍…  相似文献   

7.
牵晓萍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77-79,87
朝鲜诗人丁若镛的“三吏”《龙山吏》、《波池吏》、《海南吏》是受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启发、影响而作。两组“三吏”在诗歌题材、体裁、韵脚、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中朝两位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各自文学素养的不同,使得他们的诗歌创作各有特色,瑕瑜互见。总的来说,尽管在整体艺术成就上丁诗稍逊于杜诗,但他的“三吏”还算是一组比较成功的仿杜诗作,这是诗人自觉学习汉文学并有所创新的结果,堪称是中朝诗歌交流史上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8.
宋代枢密院吏人升迁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吏制十分复杂,苏辙曾经指出,京百司吏人“其请受多少及迁转、出职,迟速、高下各各不同”,逐司“参差不齐,理难均一”,乃是因为“旧诸司吏人根源各别,立法不同”。宋代枢密院吏人的升迁制度自成体系,本文试从枢密院吏人升迁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即吏人的来源、晋级、出职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再看看“史”字吧。“史”字在《新华字典》中就解释为“历史”。大家知道吗?在纸张的发明之前,所有的历史都是靠人们口耳相传的。这“史”字不正像一个人张着大…  相似文献   

10.
“以法治吏”是中华法系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其中唐代的以法治吏状况更为完善和更具成效。本论述了唐代“以法治吏”的思想渊源:唐代“以法治吏”的特点;唐代“以法治吏”的借鉴意义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