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9 毫秒
1.
现代童年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反映了启蒙运动以来对待儿童及其生活的现代思维方式。现代童年概念强调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和对立;建立了童年的线性发展模式;产生了"标准化"的童年样态。现代童年概念源于二分法的现代思维逻辑,受生物学导向的童年研究视角限制,并随着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发展及现代家庭生活的变化得到巩固。现代童年概念以儿童生理发展的不成熟预测了儿童社会能力的不足,将儿童的生活划定在特定的范围内,使得儿童的社会地位被边缘化,定义童年的权力被成人操控,童年的多样形态被忽略,儿童的声音被埋没。  相似文献   

2.
童年的概念是历史和社会的建构。幸福的童年对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校是建构童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在今天,由于学校教育目的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异化,导致对儿童的过度教育和规训教育,削弱了儿童的童年幸福体验。要想改变目前学校教育削弱儿童童年幸福体验的局面,教育必须回到“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原点,真正确立儿童立场,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完整的幸福童年。  相似文献   

3.
宋家林 《江苏教育》2022,(95):37-41
传统的童年研究将儿童视为“未成熟”“发展中”的需要被社会化的个体,进而得到了天真的儿童、天然本性的儿童、自然生长的儿童以及无意识的儿童等诸多有关“儿童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人们的儿童观念及其教育实践无疑都受到传统童年研究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童年研究的不足和弊端逐渐显现。20世纪80年代,新童年社会学在批判和继承传统童年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在认识论和研究范式上的突破和创新,为儿童研究、儿童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近年来兴起的“童年研究”热进行梳理,对比两种“童年研究”范式,呈现了“童年研究”的视角转向。传统“童年研究”受到发展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中“社会化”理论的主控,使得儿童的主体地位被遮蔽;而新“童年研究”以“新童年社会学”的研究为代表,将童年视为社会结构的形式和社会分析的基本单位。“童年研究”视角转向的背后反映出研究者对儿童认识的不断加深、社会发展对儿童人权的尊重以及对儿童研究伦理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在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场域下,标准化童年的生产可以从观念形态与现实存在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在观念形态方面,源自西方的现代儿童观自五四时期输入中国,籍由学校教育获得合法性,中国本土的儿童观遭到全面批判,标准化儿童观风行。在现实存在方面,通过童年的定位、标准化经验的输入、童年的测量共同生产了标准化的童年。从观念上重新挖掘中国本土性的童年内涵,从实践上探索打破一统天下的制度化教育的方式或许是走向非标准化童年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6.
白倩  于伟 《教育研究》2022,(12):48-56
随着晚近工业化及学校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儿童”与“学生”的关系日趋复杂。“学生”角色在不断扩大儿童成长边界的同时却吊诡地将儿童困在制度化的时空内。这导致了一种新的儿童形象——“学生化儿童”的形成。学生规范开始固着于儿童的自我形象中,并成为儿童存在的规范。这种“学生化儿童”形象直接成型于工具主义儿童观以及学校、家庭和其他社会团体对儿童日常生活实践的学校化处理。在现实中,“学生化儿童”表征为儿童日常生存空间学校化以及儿童符号系统以学生为核心。儿童的学生化形象阻碍了儿童自由、主动和全面发展,回归儿童内在价值并开放儿童的生命空间是解构“学生化儿童”形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童年幸福与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年的概念是历史和社会的建构.幸福的童年对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校是建构童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在今天,由于学校教育目的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异化,导致对儿童的过度教育和规训教育,削弱了儿童的童年幸福体验.本文指出,学校教育必须回归教育的原点并确立儿童立场,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完整的幸福童年.  相似文献   

8.
现代儿童面临着“特权化”和“景观化”双重危机:一方面,以筛选为主的制度化教育让儿童远离了劳动生活,劳动的精神训练价值被忽视了;另一方面,商业社会对童年景观的过度消费催生了儿童过度劳动的新形式.成人应认识到,儿童劳动的合理形式是成长性劳动,而且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儿童劳动.儿童劳动教育不是人性改造和错误惩罚的手段,而...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儿童的玩具也相应发生了从“童年本体”到“学习媒介”的流变。这一现象的背后则隐藏着玩具更新换代过快、学习功利化以及亲子共娱时间碎片化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体现玩具的“童年本体化”价值,家长们应当一切为了孩子,并从传统玩具出发,促进儿童自主、健康、快乐地成长。基于此,本文试图发掘儿童本性“从社会遮蔽重返纯真”的可能性,进而揭示以儿童自身为主体的儿童发展观的再回归。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各类媒介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儿童的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一览无余的媒介,让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开始模糊,儿童与大自然还有大社会疏离,与文字阅读的距离渐远。"童年"是文化意义上的存在,童年的消逝不单纯是图像时代的各类媒介所致,而是社会的观念、文化的导向使然。因此,重要的不是反对媒介,而是要在文化和教育中捍卫和发展童年概念。我们要正确认识"图像"的教育价值,发挥"重要他人"的积极作用,引导儿童回归"本真"与顺应"现实",这样童年才能在图像时代中被再创造。  相似文献   

11.
儿童:一个悖论式的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学的视野下,儿童成为一个悖论式的存在:面对儿童的天真无邪,成人往往持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欢喜、羡慕,因为它失去了便无法追回;同时,也充满着忧虑和担心,因为它与成人社会的价值标准相违。即学校教育往往赋予儿童的天性以消极的内涵,如贪玩、无节制、自觉性差及缺少自律等。在对儿童天性的理解中,成人社会更多地带有一定的文化偏见,如把儿童等同于幼稚可笑、没文化等。在现行的制度化学校中,儿童世界作为成人世界的对立物,一向成为被改造、被克服的对象,儿童的天真无邪与性情顽劣更是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儿童更多地被置于成…  相似文献   

12.
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进而出现了“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对原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冲击,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如儿童犯罪、成人虐待儿童、成人责任意识的淡薄等。对此,整个社会,包括家庭与学校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造成童年消逝的种种问题,正视童年的存在,尊重童年,呵护童年。  相似文献   

13.
庞芳 《家长》2022,(22):27-28
<正>父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目的,往往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然而,如果因为父母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早早辍学,甚至走入歧途,那么家长外出打工的初衷将大打折扣。“幼年时他们被丢给老人,青春时他们被丢给学校,成年时他们被丢给社会。”网上流行的这短短三句话,成了千万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这就导致了大量乡村留守儿童的产生。父母在城市打工,孩子却留在原籍,“丢”给了爷爷奶奶或寄宿学校,他们好似生长在原籍的一朵小花,经受着风雨的洗礼。无父母陪伴的童年与青春,缺少了爱,也缺少了约束,就像一朵小花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阳光和雨露,也没有一双手能在它的枝干不那么笔直时帮它“挺直腰板”。在孤独成长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乃至社会问题,往往会成为留守儿童一生的阴霾。  相似文献   

14.
陈敏 《江苏教育》2022,(47):43-47
《儿童的世纪》一书透视了儿童观念、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发现现代儿童观的核心在于认为“儿童脆弱而纯真,处于成人的准备阶段,因而需要被保护,且必须接受专门的社会化过程”,由此,家庭和学校成为特殊的儿童培养机构。反思之下,此种儿童观本身存在着“过度保护与自由发展”“劳动无用与情感无价”和“当下价值与未来价值”三对悖论,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童年正在消逝,对此,基础教育应该主动担当责任并有所作为。首先,基础教育要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是基础教育打好基础的起点和重点;其次,基础教育要激发并引导儿童“会玩”与“慧玩”,保障儿童过好、过足童年生活;最后,学校教育要为儿童设计“慧玩课程”,改变并拓展现有的知识本位的课程结构,让儿童在“慧玩课程”中快乐而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扬童心,葆童真,激童趣——构建适合儿童天性的小学教育”是1998年以来我校教育科研的主攻方向,是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综合性、整体性的教育改革研究。本研究中“童心”指以儿童的自然天性与天赋资源为基础的人格结构;“童趣”即智趣,是建立在儿童求知欲和探索欲基础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童真”即纯真善良,是符合儿童天性的亲社会态度倾向。“三童”教育旨在以“童心”为基点,架构儿童的自然天性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尊重儿童文化,力求让校园生活展示儿童完整的生命形态,实现学科适应儿童,教学富有童趣,生活展示童真,校园张扬童心。让儿童动手动脑,爱学爱玩,同伴同乐,师生共长,享受健康安全、愉快积极、爱探索有创意的校园生活,回归童年生活的快乐,使受教育者体验发展的愉悦,使教育真正步入和谐的审美境界,并由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合协同。  相似文献   

17.
《童年的消逝》是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一部力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现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运用心理学、历史学、人口学和语义学等多方面知识,阐释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论题。作者认为,童年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对某一阶段象征性成就的描述”。童年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在言谈举止、能力等各方面都与“成人”有着显著差异。当这些差异现实地存在并被整个社会普遍认可时,“儿童”便开始出现;而当这些差异越来越小以至最终可以被忽略时,“儿童”便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和依据,开始消逝。作…  相似文献   

18.
杜传坤 《学科教育》2014,(1):95-100
“捍卫童年”在当代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意味着童年陷入了某种危机.童年的价值性存在是“童年消逝”的焦虑之源.“捍卫童年”隐含着本质论的立场,它对童年“纯真”的假设合理化了对童年的过度保护与控制,从而可能强化社会规训的“正当性”,进一步造成儿童的弱势地位.因此,在尊重必要界限的前提下,弱化现代性话语中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所谓本质差异,在一个共性的空间寻找可以对话的语言,才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乐学教育”是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锡师附小”)的一面文化旗帜。每次到锡师附小,迎对孩子们的盈盈笑脸,喜闻师生们的欢声笑语,就会感到和他们一样乐在其中。一、儿童文化是“乐学教育”的思想根基关心儿童是锡师附小百余年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首任校长提出学校的“三大使命”中即有“实施儿童教育”;改革开放后提出“把学校办成儿童成长的乐园”;进入21世纪,又提出并践行“捍卫童年、启迪童年、放飞童年”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沈怡 《知识文库》2023,(10):176-178
<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日常活动中让幼儿有意义地学习是最适合不过的。班本活动作为课改背景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儿童本位”观念缺失、活动内容生搬硬套的现象。“班本活动”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设计、执行的活动,其核心价值是以儿童为主体,动态构建活动内容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本文以大班“自然资源”为例,阐述班本特色活动在“生成—推进—总结”三个阶段的组织与实施策略。教育就是熏陶人格、影响品格、点燃情感,这就是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