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直接目的就是防止返贫,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和基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新部署为指引,深刻理解共同富裕进程中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分析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面临的挑战,总结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创新的理念,对于做好高质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教育本身兼具经济功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责,参与脱贫攻坚、防止返贫、造福人民是推动高校与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地方高校在参与防返贫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功利化、同质化、盲目化的现实问题,影响了教育防返贫的质量和效果。地方高校应紧密对接脱贫地区实际需求,发挥高校人才和资源优势,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淡化功利性质、增强人文品质,丰富内容和形式、激发群众主体的内生动力,完善长效机制、追求长期效益,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持久保障脱贫攻坚成效。  相似文献   

3.
陈富祥 《甘肃教育》2022,(13):58-61+92
在后教育脱贫时期,巩固扩展教育脱贫成果与乡村教育振兴政策交汇衔接是当前政策和研究的重心,文章通过对教育脱贫以来的政策话语研究范式的述评,讨论了以往研究范式和话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有关教育脱贫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话语内涵的转移和理论阐释的价值,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视野,话语内涵和导向的调整调适等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内涵侧重点转移的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如期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整体任务之后,"十四五"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已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转变.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政策、实践与发展基础,但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阶段,还存在认知博弈与思维转化、人才培育与政策设计等一系列的观念与实践问题亟待探讨与厘清.从国际反贫困理论模型与实践举措中汲取有益经验,我国在过渡阶段应做到"延续"与"突破"并重,坚定政策与法律的统筹引领、紧抓农村产业发展、激发农民自觉意识、发挥教育在农村人才培养培训中的支撑作用,全面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5.
相对其他农户,脱贫农户在生存和发展中可能需要经历更多的风险和逆境。抗逆力作为个体所具有的抗御困境并恢复正常适应的能力,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以脱贫农户F为个案,通过叙事探究呈现其不同生命历程中抗逆力的培育策略、表现形式和保护性因素,可以发现:面对不同压力源,脱贫农户采取了相应的学习策略,通过积极抗逆力(认知调节和行为调节)和消极抗逆力(否定、逃避和选择)来应对相关压力。外部和内部保护性因素双管齐下,可以激发抗逆力。在此基础上,勾勒了脱贫农户抗逆力培育的生成机制:“爱学会学”是抗逆力培育的重要手段;“保护性因素”是抗逆力培育的间接推手;“合理选择”是抗逆力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社区矫正指在社区范围内对犯罪者进行矫治。我国社区矫正主要借鉴西方的矫正模式,发展并不完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指导并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亟需一种新的理念。优势视角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迄今近三十年,已成为相当完整的实物操作模式,将优势观点引入社区矫正亦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通过论述优势视角下社区矫正的相关问题,提出淡化问题,发掘优势,建立目标,提供机会等执行措施,以促进被矫正者自身得到矫正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齐岩 《成人教育》2022,42(6):42-45
继续教育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动力源泉。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料、结合对某些乡村实地考察观察发现,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继续教育需要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模式和机制、创新教育内容、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构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终身职业技能继续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之年,教育从助力脱贫攻坚转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明晰教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内涵,需要明确乡村全面振兴愿景与农村教育发展主导性任务.乡村全面振兴可以从农村社区宜居化、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三个维度考察.从农村教育主要矛盾看,促进农村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是农村教...  相似文献   

9.
郭存  何爱霞 《职教论坛》2022,(10):97-104
农民主体积极向上的动力以及集体性能力的发挥直接影响着乡村社会形态与乡村全面振兴,我国乡土格局从差序向团体的演变也对农民团队心理资本提出了更高诉求。剖析《瓜熟蒂落》纪录片中农民的生产生活故事可知,继续教育能够满足业缘关系渗透之需,弥合效能差序;满足主体意识觉醒之需,弥合愿景差序;满足不稳定因素应对之需,弥合乐观韧性差序以及满足外部话语介入之需,弥合信任合作差序,进而提升农民团队心理资本。基于此,应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作用,通过社会说服教育提升团队效能、生涯规划教育确立共同愿景、转化学习锻造乐观韧性、工作场所学习促进信任合作等路向,唤醒乡村的内生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0.
黄红 《成人教育》2011,(10):46-47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它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文章从优势视角出发,分析了问题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势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操作模式的建构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模式,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对于相对贫困农户增加人力资本、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对L省四个经济欠发达县的23家相对贫困农户(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或低保户)进行深度访谈,发现该群体农户存在普遍对中职选择意愿极低,即便被迫选择了中职,对学校的整体认同度也不高的问题。深度挖掘相对贫困农户中职选择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两个方面的针对性建议,即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对相对贫困农户的吸引力、转变相对贫困农户较为落后的职业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2.
“问题视角”下的贫困大学毕业生资助工作着重于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救助与补贴。新时期要真正贯彻资助理念与目标,帮助贫困大学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必须实现由“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的资助理念转变,以及由“经济援助”向“就业帮扶”的过渡与转换。引入新的“优势视角”,提出新视角下实现贫困大学毕业生资助目标的路径:即通过培养并增强受助人的抗逆力,构建就业支持体系,发挥其自身优势和资源,从而实现从资助依赖到助人自助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14.
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转轨中继续有效地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不仅关系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状况,也关系着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全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脱贫攻坚基础最差、全面小康底子最薄、乡村振兴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对这一代表性地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专题研究,能为西部民族地区顺利实现两大战略转轨和如期完成新阶段的各项奋斗目标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以狭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史,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党的视角。以广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因素与交往共同体的交往机制为出发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史,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社会视角。两种视角在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中各具长处,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6.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领域内一个新的实践取向,它专注于个人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缺陷。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中存在着问题标签化、学生缺乏主体性和积极性、家长式作风及单一封闭式的管理模式等问题。从优势视角审视这一工作时,去标签化,开展积极取向道德教育;情感化教育,建立主客体平等关系;整合资源,加大社会支持力度等是促进问题学生自我转变的良策。  相似文献   

17.
易地搬迁移民兼具“农民”与“市民”的特征,身份的双重性与搬迁方式的多元性使其社会融入问题更突出、过程更复杂、内容更广泛,因此,研究其社会融入问题更为迫切。易地搬迁让农户移居到“穿越式”空间,使其生计方式发生转变、交往方式得以延伸、管理方式产生变化,彻底实现了生活的“解放”。不过,搬迁后,农户也面临可持续生计保障难、社会关系网络重塑难、常规化治理资源不足等困境,产生“悬浮式”身份认同。由此,应从个体培育、家庭导引、社区协同和社会支持层面构建志智双扶长效机制,全方位激发搬迁农户的内生动力;应通过夯实经济基础、强化社区认同、重塑社区文化、加速社区融合等手段,实现搬迁农户经济空间、心理空间、服务空间、资源空间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8.
学校心理咨询是解决学生问题的途径之一。当代抗逆力研究采用新范式定义和解读问题,把问题看作是抗逆力的一种形式,是生命功能的一种体现。以此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三个环节开展工作——解构问题: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建构意义:挖掘问题背后的抗逆力;重构生活:用“常规途径”替代“非常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民工群体内部也逐渐分化,致使对农民工群体的整体式研究凸显出其局限性。农民工的分化事实引起了学者对农民工分化研究的关注,诸多研究涉及到职业分化、代际差异、社会权益、城市适应、区域差别等多个层面。研究梳理表明,从整体研究到分化研究是农民工研究的一个视角转向。本文认为,农民工内部分化应该成为进行农民工问题研究时的一个前提预设。但目前的分化研究也有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案研究结论的普适性问题、农民工内部分化的标准模糊化问题及缺少对农民工从主体角度进行的主观心理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20.
乡村空间的资源和权益在城市更新、城市扩展等大规模城市化运动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公正对待,从而导致乡村社会存在空间发展不平衡、空间共同体疏离、空间优秀文化发展乏力、空间环境污染和差异性空间丧失等空间社会问题。这些现象的产生可以从空间实践的历史逻辑、空间表征的资本逻辑和表征空间的文化逻辑中获得解释。乡村空间生产的良性发展,需要遵循新时代空间正义原则,在新时代价值引领下构建乡村空间内外协同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乡村空间治理多元主体的作用,用积极开放的空间民主,大力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因地制宜促进乡村空间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