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京津冀181个区域单元2000年和2014年人均GDP数据分析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其空间效应与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存在,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俱乐部"式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富人俱乐部"效应与"穷人俱乐部"效应同时存在;地理位置、期初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单元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而政策效应表现出异质性,2014年之前的区域政策对京、津两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阻碍了河北的经济增长.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重点,尤其应细化河北的区域发展政策;要强化滨海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冀中南的集中连片慢速增长地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30省市区1995-2012年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引入能源因素优化的C-D生产函数探讨了多项经济改革措施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差异。研究表明: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中西部经济促进作用高于东部;外贸开放对东部和西部经济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外资开放对中部经济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对东部和西部存在挤出效应;财政干预对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效应,私有化改革能够有效推动东部和中部经济增长;产业合理化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产业高级化的经济效应与产业发展水平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4-2020年省(市、区)面板数据,从数字经济发展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数字经济融合应用三个维度选取了16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全国31个省(市、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得出: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呈现东高、中西低的分布格局。东部大部分省份无变化,部分省份排名下降。中部省份逐年上升,排名变化较小,西部部分省份排名下降。针对分析结果,从优化布局、技术创新、区域差异化以及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扩展的生产函数作为分析的框架,构建了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分析模型.利用中国25个省市区1981~2000年的GDP及其构成数据、劳动力投入数据、商品出口以及它们的派生数据所构成的截面数据,计算分析了中国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变化对区域增长的作用情况.对模型的估计发现:(1)不仅区域资本、劳动力投入的增长对区域增长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且区域出口的增长对区域增长的作用也是积极的.其中,以资本投入增长对区域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其次是劳动力增长的作用;再次是出口增长的作用.(2)区域出口波动对区域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且这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区域收敛与区域发散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议题.以山东省为案例,首先运用塞尔指标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山东省在不同尺度的空间格局上存在着一个波浪式收敛和发散过程 ;然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成因进行初步分析,得出了一些对山东区域经济区划以及区域发展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的29个省区作为研究单元,运用脱钩指数研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动态耦合关系。基于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因素分解法,从经济的规模增长、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等3个方面对各省区碳排放变化进行解析。对1990-2014年期间的研究有如下结果:1)中国的经济不断上升,碳排放也呈逐年增加趋势,而碳排放强度却逐渐下降,整体呈现"绿色转型"态势。从空间格局看,碳排放高的省区分布在北部沿海和西南经济区。2)中国的29个省区主要处于绝对脱钩、相对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3种状态,不同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演化。3)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规模的增长对碳排放增长整体呈现正向驱动作用,而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因区域而异。不同时期,中国各省区碳排放的主导效应也具有差异性,主导效应主要为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构效应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引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并分析新经济增长理论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因:新经济增长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和客观要求,最后提出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政策保障体系创新,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创新产业新技术,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以生产经济理论为基础,利用扩展的生产函数,构建了区域经济要素波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模型,并利用我国省市区的经济产出、投资、出口与消费需求数据及其派生数据,计算分析了1981-2003年区域经济要素投入波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分析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区域投资、出口、消费需求等经济要素波动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是负面的,其中以出口波动的负面影响最大,消费需求波动的影响次之,投资波动影响最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仅增加区域投资、劳动力投入和出口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且减少区域出口、消费需求和投资的波动也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指出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认为应该正确处理效益目标与平衡目标的关系,构建公平合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和实施配套产业政策,促使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分工整体效益:发展区域市场,推动区域横向联合与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评价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17年云南省16个市州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两者的耦合关系差异显著:昆明市属于良好协调发展型;丽江市和大理州属于中度协调发展型;曲靖和玉溪等12个市州属于低度协调发展型;怒江州属于初级协调发展型。根据旅游与经济综合得分比较分类,旅游业发展滞后型的市州有12个;经济发展滞后的市州有4个。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6—2015年我国省级区域创新指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和QAP回归分析,考察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各区域创新均不断加强,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各区域趋向平等化发展,区域创新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创新中心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吸引其他地区的创新资源流入,并对其他地区的创新活动有较大影响,其区域创新联动也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区域差异均显著影响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应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创新政策,充分发挥各区域在整体创新网络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创新环境和创新活动的区域差距,促进整体区域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2.
依据1980—2011年中国边境9省区入境旅游客流量和旅游收入数据,分析其入境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与区域响应,结果表明:中国边境省区入境旅游可分为1980—1991年的缓慢增长期、1992—2003年的快速增长期和2004—2011年的加速增长期3个发展阶段;边境9省区入境旅游的增长变化、波动周期大致相同,但相关系数较低;各边境省区入境旅游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依据基准年数值划分边境各省区各阶段入境旅游发展的起点,依据平均增速划分边境各省区各阶段入境旅游的发展速度,可动态地刻画不同省区不同阶段入境旅游的发展态势,揭示各省区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响应,并为各省区入境旅游发展的动态比较研究和旅游发展规划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8—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SBM模型和DEA-CCR模型测度我国西部11个省区的工业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结果表明:DEA-SBM模型较好地处理了非期望产出问题,测度的工业环境效率比DEA-CCR模型测度的工业经济效率更客观、真实;我国西部工业没有达到最佳的生产前沿;西部地区工业环境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差距在1998—2007年逐渐缩小,但在2007—2011年有所扩大;环境污染对西部各省区的工业环境效率影响具有地区差异,其中,内蒙古、陕西、青海、宁夏四省区工业环境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差距较大,工业与环境的协调度也较低。西部地区应加快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转移,合理配置资源,缓解工业与环境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30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地区)为研究样本,将经济系统分为经济生产子系统和环境治理子系统,采用网络SBM-DEA模型对2001-2013年中国及各省份的低碳经济增长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并计算各地区经济生产效率与环境治理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低碳经济增长效率呈现"U型"变化趋势,2001-2007年下降,2007-2013年逐步回升;低碳经济增长效率较高区域逐步由北部沿海向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扩散,西南地区低碳经济增长效率有所提高但整体仍处于效率一般状态;经济生产效率明显高于环境治理效率,且整体耦合协调度偏低.低碳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经济生产系统和环境治理系统的共同作用,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施因地制宜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顺德清远(英德)两地共建新型区域合作模范区.试图从该合作区的运营模式、政府管理模式、招商模式、扶贫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该合作模式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理清城乡经济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包含4个维度共27个基础指标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两步主成分分析对中国西部省份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西部整体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呈稳步上升态势,四个维度指数的增长趋势存在显著差异;西部省份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不断攀升,省际差异明显且呈现“橄榄型”分布;在全国比较中,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低于东部、中部和东北,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从变动趋势看,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升速度略高于东北,与中部和东北的差距不断缩小,与东部的差距不断扩大并形成“两级分化”的态势。根据上述结论,从分类制定政策、城乡产业结构、城乡经济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要素区际流动性不断增强背景下,自然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趋于减弱,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区间增长传递的重要因素。将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纳入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区域市场规模和创新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产业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应建立和完善城市群主导的空间治理体系,强化区际创新溢出效应,提高区域空间关联网络化程度,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