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语变迁与大众文化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流行语现象,分析了流行语变迁的历史脉络及其特点,总结了流行语变迁与大众文化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当今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呈现出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互动的趋势,也暴露了大众文化若干值得警惕的问题,值得引起流行语发布者和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2003年至2012年间的网络流行语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和传播学背景着眼,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过去十年间的网络流行语做了共时性和历时性分析,系统梳理了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内容取向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有极强的传播效果,若把网络流行语与广告文案相融合,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广告的传播力,进而提升广告的效果。本文以网络流行语为观察对象,分析其特征和传播动因、探讨其双面性影响,以及在广告中加入网络流行语的优势所在,发掘网络流行语对广告创作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王德新 《东南传播》2023,(2):98-101
网络流行语曾一度被视为青年亚文化的产物,而与主流价值相区隔。本文以近十年来的网络流行语为样本,从文化变迁视角出发,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类型、特征、传播使用等方面的分析发现:不断演化的网络流行语出现了从小众娱乐到大众参与、从叛逆对抗到和谐共鸣、从话语生产到文化创造、从情感压抑到情感交融的演变趋势,其变迁的主要特质便是主流价值对网络流行语导向作用。要进一步推进发挥主流价值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以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使网络流行语更具社会价值与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5.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新闻世界》2010,(6):168-16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也经历了一个从文字游戏到"个个背后有故事"的发展过程。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网络流行语发展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英 《新闻前哨》2009,(8):87-89
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范跑跑”等流行语不断涌现,被人们反复套用、化用,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其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相似文献   

7.
张茜 《新闻传播》2022,(3):13-16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有深刻的社会意涵.网络流行语具有疏导社会消极情绪和强化社会积极情绪的功能,是反映社会舆情的镜子,也是当下民意表达的有力方式.从社会学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有助于反思其表现出来的社会现实问题,加深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本文首先从其基本概述入手,通过迷因理论对其...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网络流行语”视为起始于网络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并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解析其语言编码特点,探索其编码变化轨迹,力图通过不同时期量化结构的比较分析,从社会学背景着眼,展示其发展过程,探索近年来我国网络“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的编码规律,为当今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语言运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流行语中有一类往往带有着“无厘头”特征,本文称之为无厘头网络流行语.无厘头网络流行语延承了电影和文学语言中无厘头的特点,荒诞离奇,看似无中心、无目的,但其实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反思.本文分析了无厘头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体现,探讨了网民热衷于创作使用无厘头网络流行语的动机,最后解读了无厘头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和局限.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中的一种变体,以其形式新颖、形象简洁、传播迅速、时尚流行之特点而倍受网民喜爱。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网络流行语也毫无例外地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折射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从近10年的情况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丰富的语用意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新闻前哨》2010,(2):35-35
1.“不差钱” 出处:2009年央视春晚,赵本山、小沈阳等演出了小品《不差钱》。几乎一夜之间.二人转演员小沈阳连同小品中的多句经典台词,红遍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网络上每年年末都会有年度流行语出炉。该文通过对2004年到2010年七年内网络评出的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的来源汇总以及2011年上半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的内容以及文本分析,探讨网络流行语所折射出的我国公民在社会、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民意诉求以及对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进程的启示。成  相似文献   

13.
根据费尔克拉夫提出的实用话语分析框架,独创性地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本生产特征、消费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语传播对汉语体系发展的影响:网络流行语既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同时也对国内和国际网络用户造成困扰,不利于汉语言对内和对外的传播;展望网络语言今后的前景,新的网络语言依然会接着出现,同时无生命力的网络语言会被社会淘汰,网络语言的规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网络热词与网络流行语这两个概念在日常运用和学术研究中经常被当成同一概念相互混用,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论文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两者混用的现状以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来对二者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使得影视作品创作与网络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通过网络流行语内涵辩证地分析网络流行语和影视剧的关系,总结了影视剧中的网络流行语所带来的正负双向影响,提出了网络流行语在影视剧创作中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6.
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映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社会现象,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联,具有不规范性、便捷性、隐喻性、时代性、自发性和喜剧性的特点。本文就网络流行语的民族、社会、心理、审美和价值方面的文化映射进行分析,对民众文化诉求和心理进行解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模因论为网络流行语和广告语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网络流行语模因分析进行研究综述,并结合实例将其分为字词模因、整句模因、段落模因、语气模因和缩略模因五大类。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在虚拟空间使用的"方言",它通过字、词、句甚至语气模因,在网民中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实现"言外之意"的巧妙传达。广告制作者可以借鉴模因发酵的规律,通过创造"传染因子"并加强口语化创新模因,使广告语言实现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8.
当你从网络或报刊上再次看到“史上最……”这样的标题时,会产生乏味、厌烦乃至想吐的感觉吗?不要否认,即便你不会产生上述强烈的不喜欢,也会觉得这种表达方式太过重复、没有任何新意了——尽管自“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带起“史上最…….”句式的流行,不过才3年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4,(18):39-43
网络场域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呈现多维互动关系,对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扩散有着明显的作用;基于大众社会与网络社会互动的视角,传统媒体在流行语传播过程中的扮演了双重信息桥、把关人等角色。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民众在参与社会监督、舆论批评的过程中,生产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成为当代中国民意舆情的重要表征。然而,流行语为什么能够传达民意?对于这一本源性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媒体认识自身在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