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曾说:“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价 值。“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既不是人的心灵或意识,可随意创造的,但也不是可以离开人类社会的生活,当成一种物质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它是人类在自己的物质与精神的劳动过程中,逐渐客观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美必须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探求。当然,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他们的探求常常体现在日常的细小的劳动中,所以,小学生的审美教育常常渗透在日常劳动中,日常劳动教育也渗透着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
张明桃 《湖南教育》2002,(16):44-44
美的本质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美为什么是关系属性呢?因为美不可能是“美的对象”本身,只可能是千差万别的美的对象的某种共同的属性。这种属性,显然不可能是内部属性。如果美是内部属性,就无法解释内部属性没有改变的同一事物,有时是美的对象,有时却不是美的对象。美会是事物与何种存在相关形成的关系属性呢?直截了当地说,这种存在就是社会人类。社会人类,也是不以人们感觉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以往,有许多学者认定美与人类存在有关,但通常只把二者看成主客体的关系,而没有意识到美的形成需要两种“客观存在”。狄德罗提出了…  相似文献   

3.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是指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事物时与周围事物发生的关系.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美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是普遍存在的.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日益丰富和提高,人们对欣赏对象及一切事物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的追求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在各个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正> 一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诸事物的美,它是人类创造性实践的产物。人类的三大实践活动,充分地体现了自由对必然的斗争,从根本上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无比丰富内容,人类的创造性也必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名重而质峻”的社会美。  相似文献   

5.
新闻美浅说     
美和生活本身一样,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千姿百态的美,作为生活的快速、直接、真实的高级反映形式——新闻,自然应该把记录美、传达美、展示美、突出美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以美的信息吸引读者、感染读者、教育和启迪读者,使人们在对美的欣赏、追求、享受中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加强艺术教育努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甘肃省幼儿师范学校史尔君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美的发生发展史。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社会进步的内驱力。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我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层次...  相似文献   

7.
《学子》2003,(11):61-62
按照事物的表象来区分,美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自然美即美在自然,它不是人为的实体美,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美。艺术美则是人们以艺术手段创造的理想美。人们都希望自己是美的,而且越美越好。一个人只要神志健全,无论男女老少,可以说都想成为美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能通过特有的方式展示自然与社会的浩瀚画卷,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音乐是美的象征,因此它体现着人类对美的追求。幼儿对音乐最敏感、最易接受。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音乐的各种功能,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使幼儿的各种素质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培养。一、幼儿能从音乐中体验自己的爱好、兴趣和愿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童心和童趣童心和童趣是幼儿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感受逐渐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并产生的情感。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幼儿音乐特别是幼儿歌曲有简短的篇幅,贴切的人称…  相似文献   

9.
一、政治课教学进行美育渗透的必要性1.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必然使人们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追求美的满足和享受。美早已从狭窄的艺术领域迅速地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渗透。青少年对美的追求更为敏感、强烈和执著,他们无论在服饰和生活用品选择上、艺术作品和体育比赛欣赏上,都自觉地以审美的眼光衡量事物的价值。2.从课程特点看,高中政治课教材重点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与其它科目相比理论性更强,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也更高,相对而言,其生动性也就差一些,学生容易感到艰涩难懂、…  相似文献   

10.
段春丽 《新疆教育》2013,(12):15-15
美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目标之一。对于美,唯心主义把它看成是超现实,超社会的难以捉摸的意境;辩论唯物主义认为,美是事物的某种客观社会属性与人的主观审美观的辩证统一。在语文教材中处处存在着美,在教学中要发掘出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教育便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探索之美     
风尘仆仆地奔波于人生旅途,人们原本明亮的眼睛似乎蒙上了一层灰尘,只习惯于眼前的物质生活,机械地每天做同样的事情,生活变得枯燥而又乏味.其实生活并不缺乏美,只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探索. 探索之美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人类对事物理性和感性认识的碰撞,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古往今来,人类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都离不开探索.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由于人类对美的追求而带来了现代社会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面对当今世界,生活美发出诱人的光芒,自然美展示旖旎多姿的情态,艺术美散发令人心旷神怡的馨香,人们恨不得把生命溶汇于美的氛围里,让生活的每一分钟都在美的海洋中度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怪乎学生在深情地呼唤:维纳斯,你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一、美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美学概念世界上客观存在着美的事物,美的事物引起人们的美感,进而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某些行为。美的事物普遍存在:山川、河流、花、草、白云等,我们统称为景物美,这是自然美,自然美还包括人们创造的景观等,我们称之为“人化自然”;男人美称为美男子,女人美称为美女;称心的事为美事,可口的食物为美味;养生保健美容的饮食方式称为美食,相关的知识称为美食文化;高尚的品德称为美德,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行为是美举。简言之,美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人对美好事物的正确认识产生美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与动物不…  相似文献   

14.
晓菲同学: 上一封信中我们谈到审美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社会现象,美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伴。这就意味着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不存在美,动物界也不存在审美。这种观点常常会让人觉得出乎意料,也会引出许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如:美是客观存在于美的事  相似文献   

15.
美是使人产生快感的一切事物。美存在于生活中,反映在人的理念上。怎样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关于美育的思考和探索。一、生活中处处有美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且不说人类种种美的社会创造,单就自然形态美就不胜枚举,它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赞叹!横空的彩虹,浩瀚的江海,巍峨的群山,壮美的飞瀑,月朗星稀,朝露晚霞等,都会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那么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为何会给人以许多不同的美感呢?这是因为自然物体对人类社会生…  相似文献   

16.
音乐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展示了它的无穷魅力,是一门反映人类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情感与思想的有声艺术。音乐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还让人们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  相似文献   

17.
正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创造活动。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美的创造之外,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哲学家、美学家,虽然生活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美的追求却从没有停止过。美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真、善、美  相似文献   

18.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人类的社会实践从原始时代起就有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因素 ,原始人以兽皮遮身 ,用贝壳做装饰物 ,这都表明朦胧的审美观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时期就已存在。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爱好美 ,不断追求美。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美与人们的关系就显得更为密不可分了。爱好美 ,追求美 ,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但是 ,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却因时代、民族、政治影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同时也与个人的思想意识、文化修养以及生活体验分不开的。这是因为 ,人们的审美观 ,鉴赏美…  相似文献   

19.
社会美,是人们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美的规律和审美的理想,创造出来的社会生活、社会事物的美,以及创造者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之美。运用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酷爱美,追求美,审美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许多高校组织了各种文娱团体和艺术协会,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渴望美,探索美,进而创造美的强烈愿望。审美教育能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能力。所谓美,是指人们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即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表现人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它是人们在审美领域内鉴赏审美对象过程中情感上判断爱与增的尺度。美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存在于物质生活中,也存在于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