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侯方域分别以"壮悔堂"和"四忆堂"命名他的文集和诗集,有其深刻寓意。但对于"悔"与"忆"的真正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并没有十分确切的文字说明,而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解读侯方域的作品和评定他的名节至关重要。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成为后代研究者的兴趣所在。虽然前代研究者做了不少努力,但主要着力于侯方域名节的争论,在文本解读方面做的不够。通过对《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的文本解读,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对侯方域故居的走访,从多元化的文化视角进行分析,希望为这些问题找到一个更客观、更公正、更合理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侯方域是清初古文三大家之一,文章集有《壮悔堂文集》。侯方域的文章激情恣肆,想象丰富,是“才人之文”,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小说为古文辞”,反映了明清之际融传奇笔法于古文写作的风气。虽被正统看法所批评,却正是其创造力的表现。另外侯方域在矫正七子流弊和倡导唐、宋古文,在文风改革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清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侯方域所作《四忆堂诗集》在清乾隆时被列入禁毁书目,流传不广,但其诗的价值不可忽视。集中感叹时局艰危、抨击权奸误国、哀悯民生窘困,大多散发着慷慨激越、沉郁悲凉的气息;明亡以后,则更多亡国哀痛、挚友之思,风格凄婉悲怆、寄旨遥深,表现出明清易代的大背景下士人的典型心态。在艺术上,其师法少陵、善于寄兴、风格兼美,继承前贤而又不失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4.
侯方域,宇朝宗,明末清初、河南商丘人,卒于顺治十一年。在明朝末年,他是以雪苑文社为核心的商丘文人集团之领袖,又是江南复社四公子之一,曾因同阉党馀孽阮大铖等人的斗争而知名于天下,并以“诗与制艺名海内”。然而他早期的诗文,多是为了文人社友之间的酬答唱和以及应举考试而作,社会、艺术价值均不高,其影响主要在政治方面。作为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文理论和诗歌、古文创作,都是在明亡而入清之后,才逐渐成熟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但在入清之后,他主要又是以古文名世,被誉为清初古文三大家之一。“当时论古文,率推侯朝宗第一,远近无异辞”,故其诗名为其文名所掩。其主要原因是,他公开宣扬反清复明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时人皆不便大为称许;加之他的《四亿堂诗集》后来又被清  相似文献   

5.
关于王将军     
孔尚任《桃花扇·却奁》一出为世所习知 ,其本事原出于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卷五《李姬传》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 ,……初 ,皖人阮大铖者 ,……屏居金陵 ,为清议所斥。……大铖不得已 ,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 ,日载酒食与侯生游。……侯生三问 ,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 :‘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 ,其人有高义 ,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 ,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 ?且以公子之世望 ,安事阮公 ?……侯生大呼称善 ,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 ,因辞去 ,不复通。”按此传中王将军不知为谁 ,有论者受《桃花扇》影响 ,以为即杨文骢 ,意…  相似文献   

6.
二胡随想     
中国文化精神充盈着音乐精神。《乐经》历来就被尊为“六经”之一。相传到秦火而淹没不闻,也有人说本无其书,如清《礼经通论》认为:“乐本无经也……故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先儒惜乐经之亡,不知四术有乐,六经无乐,乐亡,非经亡也。”这种看法将《诗经》看作《乐经》的本原,将《礼记·乐记》看成是《乐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的诗,被称为“沉博绝丽”;又“其《梓州吟》云‘楚雨含情俱有托”,早已自下笺解矣。吾故曰: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杜甫)之深,而变出之者也”。(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又称为“晚唐以李义山为巨  相似文献   

8.
诗之道,大矣哉。清,宋荦《漫堂说诗》云:“诗者,性情之所发,三百篇离骚尚已。汉魏高古不可骤学,元嘉永明以后,绮丽是尚,大雅寝衰。独唐人诸体咸备,铿锵轩昂为风雅极致……”如此说诗可扼其要,而说及唐,则更得渊源流变矣。吴乔《西昆发微》序云:“诗之比、兴、赋三百篇,至晚唐未之或失。自欧公改辙,而苏黄继之,往往直致胸怀,不复寄托。自兹以后,日甚一日。明人自矜复古,不过于声色求唐人,未有及六义  相似文献   

9.
《桃花扇》中涉侯方域与史可法戏主要包括福王之立、侯方域入狱、侯方域投奔史可法等内容,是仅次于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考证《桃花扇》中福王之立、侯方域入狱、侯方域投奔史可法,证明其皆为实录,这说明《桃花扇》剧情与史实并未乖离。  相似文献   

10.
清初文学家侯方域,其生平及著述后人多有撰论。但有些史实或模糊不清,或讹误袭延,或意见相左。今掇其若干,略作考证,以订前人之失。候方域最早参加雪苑社事的时间问题侯方域一生与雪苑社联系密切,雪苑社也因侯方域的社会影响而著名。谢国祯先生《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认为:雪苑社是“侯方域、贾开宗所主办”,“创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张剑慧先生《明清江苏文人年表》则将侯方域“结雪苑社”的时间署于“明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李姬传清·侯方域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少风调皎爽①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②,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首其  相似文献   

12.
在明末清初的士大夫阶层中,侯方域是一位极富个性的独特人物,虽然他37岁便英年早逝,但他的人生却完整地跨越了明清鼎革的悲壮历史。侯方域在其《四忆堂诗集》的创作与编次中,自觉秉承了"以诗存史"的传统,使得其诗作不仅成为后人解读侯方域人生传奇的注解,还成为了解明清之际历史变迁的一个旁证。其诗歌题材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对大小寇乱的反映,有对时政的评议指斥,以及对末世灾异现象的书写。从其诗歌中,读者不仅可以观览明末清初的诸多政治事件,可以了解士大夫在易代之际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活动,更可以探究明末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  相似文献   

13.
郑玄认为"笙诗"亡于战国及秦之世,实际是为了解释《毛诗序》"有其义而亡其辞"所作的一种推测。"笙诗"本非《诗经》所有,前人从"有声无辞"、编什、篇题重复、"笙诗"《序》等方面都作了论述。而从汉代四家《诗》来源看,四家《诗》皆得自"讽诵",三家《诗》却无"笙诗"。《诗经》在秦焚书前传播广泛,却没有征引六"笙诗"之辞的资料。"笙诗"加入《诗经》应在刘歆《七略》成书之后,即哀帝建平元年之后。元始五年,王莽征通知《毛诗》等典籍的异能之士,以民间学术校正学官学术,加入"笙诗"的《毛诗》进入官学系统,为人们接受。《毛诗》学者入"笙诗"于《诗经》,除受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的启发外,也与人们把经书看作"应时而作"、可以损益的观念有关。从《汉书.儒林传》"由是言《毛诗》者,本之徐敖"一语来看,入"笙诗"于《诗经》的学者很可能就是徐敖。故《毛诗序》最后完成应该在建平元年至元始五年期间。  相似文献   

14.
《桃花扇》曾三易其稿,其中侯方域艺术形象的塑造必然是改动最多、反复最多的部分.孔尚任在不知不觉中可能以侯方域自况,所以陷入了类"借酒浇愁愁更愁"的尴尬境地,其悉心塑造的侯方域艺术形象也引来了诸多议论,而且会继续延伸.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洪迈曰:“夫文贵于达而已,繁与省有当也。”(《容斋随笔》)顾炎武曰:“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日知录》)孔子只笼统地说“辞达”,即写文章言辞要足以达意;洪迈和顾炎武则更进一步指出繁与省或繁与简  相似文献   

16.
侯方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诗歌创作学习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以诗纪史,加之在创作中揉进了个人的身世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使他的作品在情感上更易打动人的心灵.他的诗歌同明末的"云间六子"以及清初的"江左三大家"的作品合力构成悲壮的时代组曲,展现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7.
<正>《孟子·离娄下》有:"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其文则史"究作何解?  相似文献   

18.
刘强在《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撰文指出,《小雅》中的六篇“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宋以前学者持诗辞亡逸说。《毛传》:“有其义而亡其辞”,《郑笺》继其说:“孔子论《诗》,雅颂各得其所,时俱在耳,篇第当在此,  相似文献   

19.
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时,仔细研读过侯方域的《壮悔堂集》。《桃花扇》中诸多情节就直接源自《壮悔堂集》,依据《壮悔堂集》剧作家进行了加工点染和艺术创造;《壮悔堂集》还在思想倾向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影响了《桃花扇》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何景明是明代诗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诗人。《明月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篇诗的序,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曾经受到大家重视,並引起大家争论的一篇重要文献。兹录其全文如下: 仆始读杜子七言诗歌,爱其陈事切实,布辞沉著,鄙心窃效之,以为长篇圣于子美矣。既而读汉魏以来歌诗及唐初四子者之所为而反复之,则知汉魏固承三百篇之后,流风犹可征焉。而四子者,虽工富丽,去古远甚,至其音节,往往可歌。乃知子美辞固沉著,而调失流转,虽成一家语,实则诗歌之变体也。夫诗本性情之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