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课文名篇的美学意蕴︵下︶广东\林运来四、茅盾散文的自然美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茅盾散文有《白杨礼赞》和《风景谈》两篇。它们都是对大自然的礼赞,也是对革命人民和革命圣地的礼赞。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自然美暗示生活。”这里所谓“暗示”是指由于自然与生活的客观联...  相似文献   

2.
茅盾作为一代文豪,既有举世闻名的宏篇巨著《子夜》,又有绚丽多姿的中短篇小说;既有冷峻的文学批评,又有幽默中带有讽刺的杂文随笔,也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而《风景谈》《白杨礼赞》则是其抒情散文中的佼佼者。虽然二者都是解放区的礼赞,人民的颂歌,然而在艺术上却各有所长。如果说《白杨礼赞》以谨严凝练,完美集中见长,而《风景谈》则以跌宕多姿,挥洒自如见功夫,更充  相似文献   

3.
文学大师茅盾离开我们已16年了,然而他的作品仍光照人间:《白杨礼赞》《风景谈》《春蚕》是中学生阅读的范文;《子夜》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著。他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奋斗终生的共产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4.
茅盾的《风景谈》是写于抗战时期的散文名篇。它与《白杨礼赞》写于同一时代,反映的也是同一主题,但它比《白杨礼赞》难懂。它描绘的几个风景片断似乎毫无关连,不仅是学生,就是教师自己,初读时也不易一下子品出佳处。仿佛食用橄榄,须得细细体味,才能看出;全篇从风景的角度下笔,充满了抒情的音调,又蕴含着哲理,它告诉了我们“革命”这两个字伟大而深刻的涵义。那么,这样的课文该怎样处理,才能使学生在既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读出兴味,又能学到写景和议论相结合,不仅写自然之景也把人的活动场面当作风景的主要部  相似文献   

5.
写景散文以描述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古迹为中心,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朱自清的《春》;咏物散文是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中,借助联想表达情感,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相似文献   

6.
文学巨匠茅盾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但他那丰厚的著作却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因此,我们仍觉得他还活在世上。他的代表作《子夜》最后一章《吴荪甫的失败》现在又出现在同学们的课本上。至此,茅盾共有五篇作品选作中学教材。它们分别是:《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白杨礼赞》、《风景谈》、《春蚕》和《吴荪甫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我们学习《风景谈》,一定会自然地联想到作者的另一名篇《白杨礼赞》。作者赞美白杨,不正是讴歌具有白杨般性格的献身于民族斗争的中国北方人民吗?作者再谈风景,谈的深层用意又何在呢? 作者在文章中如何“谈”风景的呢? 首先根据[预习提示],我们知道全文有“六幅风景  相似文献   

8.
茅盾是现代中国的文学巨匠,他的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短篇小说《春蚕》、散文《白杨礼赞》等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篇《雷雨前》是茅盾1930年走出苦闷彷徨,从日本毅然返回祖国,重新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前线时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现代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是初中课文的名篇,也是散文中的典范作品。我们如果认真去品味这篇课文,咀嚼鉴赏,就会有美不胜收之感,读起它来,就像在饮一杯美酒,其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课本里的《白杨礼赞》选自茅盾同志的散文集《见闻杂记》,这种版本的《白杨礼赞》同《茅盾文集》里的《白杨礼赞》,有不少不同之处,主要修改四十多处。包括改变语序,选择句式;精选词语,规范语言;运用标点,变换语气等。通过学习比较,我深深体会到:锤炼语言在文章的修改中至关重要。通过学习比较,我做了如下的评注。(在评注  相似文献   

11.
散文中的一块翡翠──浅说茅盾《风景谈》的美学价值江苏淮阴孟令涛散文,以其特有的形式和风格,特别是它隽永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者以自己心房的颤动去颤动千万读者的心房,从而被人们昵称为“美文”。每次研读和教学茅盾先生的散文力作《风景波》...  相似文献   

12.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它不仅有着深邃的思想,高远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而且意脉贯通首尾关合,浑然一体,体现了文章的结构美。  相似文献   

13.
“托物言志”的散文大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致力挖掘“物”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多用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另一种是以“物”为线索,通过描述与“物”有关的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考。以写“树”的散文来看,茅盾的名篇《白杨礼赞》属于前一种写法;刘耀仑的《白果树湾的回忆》(载《少年世界》91年2期)属于第二种写法。《白杨礼赞》众所周知,对前一种写法的论述也多;本文主要刘耀仑的以《白果湾的回忆》为例谈谈第二种写法。  相似文献   

14.
茅盾在抗日时期写的《白杨礼赞》,是一篇早为大家所熟知的散文.在这篇优美的散文中,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的中国共产党,歌颂了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无一不是运用辩证艺术的高手。被誉为《白杨礼赞》姐妹篇的《风景谈》,便是个娴熟运用辩证艺术的范例。那么,作家是怎样运用辩证艺术将一组“风景”交织为动人心弦的“画面”呢?  相似文献   

16.
质朴的赞歌     
1939年间,茅盾先生有一次新疆之行。一路所闻所见很多,到1941年他到香港时,把这一些写出来就在夏衍编的《华商报》副刊《灯塔》上陆续发表,其中就有《白杨礼赞》。茅盾是“五四”时期的老作家,不必多介绍。他一生创作很多;写各种体裁的作品,以小说为主,还有评论和散文、杂文。1935年赵家壁先生编辑出版一套《中国新文学大系》,规模很大,并且约请当时的名家选编名卷,并写长篇《导论》。参加选编工作的有蔡元培、鲁迅、胡适、茅盾、郁达夫和朱自清等十余人。《现代散文导论(下)》是由郁达夫写的,其中论到茅盾的散文…  相似文献   

17.
茅盾同志四十年代初期写的《风景谈》是和《白杨礼赞》一样驰名的散文。看这篇散文,如入画廊,一幅幅具有特色的西北黄土高原壮丽优美的风景历历地呈现在眼前。 第一幅进入我们眼廉的是猩猩峡外的沙漠风光。这儿炎热单调——“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眼睛不舒服”,一望无边的沙漠竞“纯然一色”、连“半间泥房”也没有。这种地方,自然算不上什么“风景”。可当画面上出现一队队排成整齐方阵的昂然高步的骆驼向你走来的时候,这不就是一幅别有风味的风景画吗?紧接着从第二幅起我们看到的是西北“黄土高原”的画面。第二幅“画”的是三两个掮着犁晚归的种地人,牵着牛,带着小孩,愉快地唱着粗朴的  相似文献   

18.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魅力不同凡响,把散“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力作,是中学生难得的好范本。下面我仅《白杨礼赞》的结构艺术做点探讨。  相似文献   

19.
白杨,杨柳科,杨属,主干挺拔,枝叶向上,移株插枝,随遇可活。咏白杨的诗文很不少。茅盾的《白杨礼赞》借礼赞白杨来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衣民的质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袁鹰(1924年生,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人,当代作家,著有散文集《风帆》、《悲欢》和诗集《江湖集》等)  相似文献   

20.
天使之眼     
背诵着茅盾的《白杨礼赞》,走过婆娑的树影旁,我突然生了疑问:究竟什么是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