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景谈》的结构新颖别致。总的来看,作者是用“回忆”和“议论”这两条线交叉进行,把几段“风景”组织在一起的。“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这一起笔,可谓一语破的,等于明确宣布:我所回忆的是与抗日有关的事,我所写的是抗日根据地的风景,因此一看到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就立刻引起了这些回忆。于是作者就用回忆的形式,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为什么这些图画,如此深刻地留在作者头脑里,需要向读者精心描绘呢?那一次比一次更加深刻、精辟,更加耐人寻味的议论答复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无一不是运用辩证艺术的高手。被誉为《白杨礼赞》姐妹篇的《风景谈》,便是个娴熟运用辩证艺术的范例。那么,作家是怎样运用辩证艺术将一组“风景”交织为动人心弦的“画面”呢?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年十二月,一代文学宗师茅盾写于雾都重庆的散文名篇《风景谈》,看似寄意大自然新陈代谢的旖旎风光,实乃情牵魂绕于不能直言的民族解放斗争,以特定的时空下一组青葱葳蕤的风景生活画面,在险恶夹缝中留下社会生活进程的实录。全文充实内美,神韵悠然,尤其是结构新颖,谋篇如行云流水,匀称舒坦,组合有序,以不同凡响的美学价值与美不胜收的艺术魅力给人深刻的教益与启迪。其一,材料组合具有匀称性结构是一篇文章的架子,“匀称指架子的局部美和整体美,换言之,即架子的整体和局部应当动静交错,疏密相间。”(《茅盾论创作》第603  相似文献   

4.
茅盾作为一代文豪,既有举世闻名的宏篇巨著《子夜》,又有绚丽多姿的中短篇小说;既有冷峻的文学批评,又有幽默中带有讽刺的杂文随笔,也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而《风景谈》《白杨礼赞》则是其抒情散文中的佼佼者。虽然二者都是解放区的礼赞,人民的颂歌,然而在艺术上却各有所长。如果说《白杨礼赞》以谨严凝练,完美集中见长,而《风景谈》则以跌宕多姿,挥洒自如见功夫,更充  相似文献   

5.
一九四○年十二月,茅盾写于重庆的散文名篇《风景谈》,看似寄意大自然新陈代谢的旖旎风光,实乃情牵魂绕于不能直言的民族解放斗争,以特定的时空下一组青葱葳蕤的风景生活画面,在险恶夹缝中留下社会生活进程的实录。全文充实内美,神韵悠然,尤其是结构新颖,谋篇如行云流水,匀称舒坦,组合有序,以不同凡响的美学价值与美不胜收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深刻的教益与启迪。其一,材料组合具有匀称性结构是一篇文章的架子,“匀称指架子的局部美和整体美,换言之,即架子的整体和局部应当动静交错,疏密相间。”《风景谈》“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相似文献   

6.
7.
《风景谈》是著名文学家茅盾的散文名篇,其巧妙的构思与精妙的主题表达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笔者认为,比较在作者构思、表现主题上有很突出的作用.本文着重谈谈比较艺术在构思、表现主题方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一九四○——四五年,中国人民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卖国投降对内反共反人民的罪恶行径。一直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中国这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存在的两个战场、两种地区,各向着相反的方向发生急剧的变化。作为一个革命作家,茅盾在这一段时间里虽然经历了极其动荡颠沛的生活,但他始终与人民的斗争紧密相连,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他以锐敏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想力攫取现实生活中最尖锐、重大最有意义的题材,用手中的笔一方面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和他们卖国投降镇压人民的无耻罪行,另一方面热情歌颂人民的抗日斗争,表  相似文献   

9.
茅盾的散文《风景谈》构思精巧,文笔跌宕,结构严谨,富于变化,一向为人们所称颂。文章共描写了六个画面,用五节概括性抒情议论文字串联起来,表在写风景,意在歌颂人,在写景颂人艺术上实在独具匠心。第一个画面:沙漠驼阵作者用静景勾勒出猩猩外的沙漠,向我们展现的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颜色纯白,声音是寂静。“然而”一转,用动景手法描写了驼阵,形在变化,由远而近;色在变化,由黑到猩红;声在变化,由丁当到和谐的旋律。这些一般的人类活动出现在荒凉而死寂的沙漠上,就成了一幅风景画面。末句用抽象而简括的文字,提示读者,本文虽谈的是风景,然而赞美的却是人的活动,使文章的枢纽一下子打开了。第二个画面:农歌夜唱地点是黄土高原,时间是月夜,对象是辛勤劳  相似文献   

10.
茅盾先生的散文《风景谈》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一向为人们所称颂。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写风景,意在歌颂人,描写的六个画面看似信手拈来、毫无关联,实则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实在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1.
茅盾散文《风景谈》,题目上“风景”二字与通常的说法有些不同。通常理解的“风景”,是指由自然现象所构成的可供观赏的景致,而在这里指的是风物、景象。如此使用,倒也并非出于杜撰,它本来也可以这么理解,只是与常用义稍异而已。两种用义的区别,在于:一指自然的、静态的景物,一指“加入了人的活动”的地方风物、景象。茅盾之所以用这个文题,大约就是要利用“风景”的两义,从一个不惹眼的角度来写一个敏感性的地方:他要忆述亲见亲闻的延安生活,却又故意写得模糊一点,这也是一种遮眼之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风景谈》,是一首革命的赞歌。这篇散文写于一九四○年作家延安之行以后。那一年的五月,作家离开新疆回重庆途中,从西安转道前往延安,应邀在鲁艺讲课,在延安住了几个月的时间。他在延安,亲眼看到了新的天地、新的世界,从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比国统区的腐朽、黑暗,作家坚信未来是属于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的。  相似文献   

13.
14.
一茅盾的《风景谈》写于一九四○年十二月,曾收入一九四三年在桂林出版的散文集《见闻杂记》,现编入《茅盾文集》第十卷。抗战中茅盾曾在新疆和延安工作过一个时期。他是于一九三八年底应进步学者杜重远之邀赴新疆的,在杜重远任院长的新疆学院执教,并担任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主席、新疆中苏文化协会会长。后来新疆督办、地方军阀盛世才的反动面目逐渐暴露,肆无忌惮地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一九三九年底和一九四○年间杜重远就被盛匪软禁起来  相似文献   

15.
当前正在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的活动,重读茅盾《风景谈》有助于加深对延安精神的理解。通过对《风景谈》中景与人关系的分析,揭示出景与人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学习弘扬延安精神结合起来,以加强今天人们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16.
《风景谈》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语文》基础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这篇课  相似文献   

17.
《风景谈》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语文》基础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以“崇高”一词为切入点,与学生在“崇高”中穿行对话,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风景谈》写于一九四○年十二月,当时作者从新疆途经革命圣地延安返回重庆不久,写了不少记事写景散文,均收于《见闻杂记》.作者曾说,在写这些作品时,“国  相似文献   

19.
信手翻开搁置案头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茅盾先生的《风景谈》似一幅幅清新淡雅的乡村风情画赫然印入我的眼帘,初读时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受这种心情的极度诱惑,我忍不住再次一字一句地阅读起来。呵!好深邃的意境呀!在文中,作者只是坦言:“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自然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伟大者!”出于这样的观感与认识,作者在文中不仅强调人是“风景”的构成者,而且特别勾勒了一幅幅人物活动的剪影,其中尤其有几幅独特而意蕴深厚、美好无比…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是一种审美情感的教育。陶冶情感、塑造心灵是它的基本功能,而培养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则是它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