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缣帛档案是一种写在光洁细薄丝绢上的文件遗存。由于缣帛是帛、素、缯、缣的总称,所以缣帛档案又被称为“帛书“、“缯书“、“素书“、“缣书“、“帛“字始见甲骨文,是一般丝织品的通称;“素“是由生丝制成的白帛,不经漂染、平实无华,  相似文献   

2.
缣帛档案是一种写在光洁细薄丝绢上的文件遗存。由于缣帛是帛、素、缯、缣的总称,所以缣帛档案又被称为"帛书"、"缯书"、"素书"、"缣书"、"帛"字始见甲骨文,是一般丝织品的通称;"素"是由生丝制成的白帛,不经漂染、平实无华,  相似文献   

3.
缣帛档案是一种写在光洁细薄丝绢上的文件遗存。缣帛是帛、素、缯、缣的总称。“帛”字始见甲骨文,是一般丝织品的通称;“素”是由生丝制成的白帛,不经漂染、平实无华,也是书写所用缣帛的统称:“绢”也是生丝织成,轻薄如纱。常用于书写,特别是绘画:与“绢”类似的还有“缯”,“缣”用双丝织成,色黄。缣帛档案有着从战国到魏晋乃至宋、明、清的存在史。  相似文献   

4.
缣帛档案是一种写在光洁细薄丝绢上的文件遗存.缣帛是帛、素、缯、缣的总称."帛"字始见甲骨文,是一般丝织品的通称;"素"是由生丝制成的白帛,不经漂染、平实无华,也是书写所用缣帛的统称;"绢"也是生丝织成,轻薄如纱,常用于书写,特别是绘画;与"绢"类似的还有"缯","缣"用双丝织成,色黄.缣帛档案有着从战国到魏晋乃至宋、明、清的存在史.但由于自身的缺点,缣帛档案始终未独自在历史的舞台上表演过.它的前期伴着简牍档案的存在而起舞,后期随着纸张的普遍使用而谢幕.  相似文献   

5.
古书的卷数     
“卷”是我国古籍的重要计量单位之一。一般认为,卷始于帛书,“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章学诚曾说:“向、歆著录,多以篇卷为计,大约篇从竹简,卷以缣素,因物定名,非有他义也。而缣素为书,后于竹简,故周秦称篇,入汉始有卷也。”  相似文献   

6.
书籍形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具有记录和传达信息知识功能的书籍,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以各种形式和形态演变着,由最早的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竹木的“简册”以及缣帛书、卷轴书直到以纸张为载体的“折叠本”、“线装书”、“盒装书”等,一直发展到如今书籍以六面体的形态为主。当今的书籍还以影像和网络的形态存在着。    相似文献   

7.
第一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 (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 第三节我国初期的书籍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正式书籍,是写在竹、木简上的简策和绢帛上的帛书。古籍上有“先王寄理于竹帛”(《韩非子·安危》),“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墨子·明鬼》)等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竹帛已成为写书的主要材料。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文中说的更明确:“著于竹帛谓之书”。我国书籍至此才有了定形,用竹帛写的书籍是我国正式写本书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第三节造纸术的发明汉代学校发达,文化事业的蓬勃兴起,对于书籍的需要量日益增多。士人录写经传师说,以及学术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都需要大量的书写材料。当时人们多用竹简和缣帛写字,简重缣贵,很不方便,迫切需要一种质轻而价廉的书写材料。纸就在这个需要下产生了。长期以来,人们根据范晔著的《后汉书》上的记载,认为造纸术是东汉时的宦官蔡伦发明的。《后汉书》(成书于公元425年)《蔡伦传》中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  相似文献   

9.
《汉书·艺文志》中对于图书的著录,或以“篇”计,或以“卷”称,而当时图书的书写材料又简策缣帛并用,所以很长一个时期里不少人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篇”,是指简策书籍,“卷”是指缣帛书籍。例如,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一中说:“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凡古书,以一篇作一卷。(《汉书艺文志》有称若干篇者,竹也;有称若干卷者,帛也。)”这种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蔡伦以前,古人写信一般用牍,用帛的时候很少。《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载,刘邦于秦二世元年率兵围困沛县城,沛令闭城坚守,于是刘邦“书帛射城上”。这是用帛写信的例子。更早的有战国时田单攻燕国的聊城,久攻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史记·田单列传》)这信也是帛书。用帛写信到汉魏以后还有,大都出于特殊需要,一般情况写信不用帛。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前就有了书。那时制作书籍的材料是竹简、缣帛和木牍。简牍太重,缣帛太贵。而且,载有文字的竹简、缣帛和木牍,虽可以说是书,但还不能说是出版  相似文献   

12.
漫谈读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  相似文献   

13.
(一) 在探讨图书的特点和作用以前,我想先就图书的定义作点探索。什么叫图书,不少人对它作过概括。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一日,“著于竹帛谓之书”。这个定义出现于我国东汉前以竹简,缣帛作为制造书籍的基本材料的时代。这个定义,有历史局限性。随着书籍的发展,特  相似文献   

14.
书籍进入到帛书和纸书时代之后,因为材质的原因,书籍损毁的原因增多,书籍失传的机会更多。本文在收集了大量的论据的前提之下,对古代书籍典册损毁的四大原因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5.
王义翠  操江山 《航空档案》2004,(10):151-153
春秋战国之前,我国缣帛档案就大量出现,现存的古代缣帛档案多记载了帝王将相治国用兵问神之事,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史料。保管好中华民族瑰宝,使其世代流传是我们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在分析了缣帛档案制成材料理化性质及温湿度、霉菌、酸碱对缣帛档案的影响的基础上,就如何保管缣帛档案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第三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出版(公元581——960年) 第四节隋唐五代的书籍及装帧三、五代书籍的搜集、整理和收藏五代十国时期,对书籍的搜集、整理和收藏工作比较重视的是后唐、后汉、后周和南唐。后唐庄宗同光年间(923—925年),政府征募民间藏书,规定献书三百卷的授以官衔。后汉乾佑中(隐帝948—950年),礼部郎司徒调上书请开献书之路,凡以三馆亡书来献者,“计其卷帙,赐之金帛。数多者,授以官秩”。后周世宗(954—959年)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再次征募书籍,对献书者悉加优  相似文献   

17.
书籍作为一种具有物质属性的精神产品,在产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为封建王室所垄断。春秋战国时期,书籍开始流向民间,但流传方式仅为家庭式或师徒间的私相授受,有些甚至是口耳相传,仍然未能进入社会商品流通过程。到秦汉时期,由于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商业得到空前繁荣,书籍的价值和书籍制作过程中的劳动价值逐渐得到承认,书籍终于以商品的形式进入社会流通领域。汉武帝鉴于秦火以后“书缺简脱,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令广开献书之路,而献书者由朝廷予以赏赐,虽说这不能完全反映书籍的商品价值,但却有以物易物原始商品交换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钱币,也叫钱和币.钱,本为农器,状如铲,用来铲地除草.<国语·周>记载:"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币,原为缯帛,形似纸,以束帛为祭祀或赠送宾客的礼物.<说文解字>注:"币,帛也."可以想象我们祖先当时物物交换的经济交易活动是何等的直率和纯朴.我国的钱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钱币的名称也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9.
1986年是书籍艺术兴起的一年。这一年的“中国书展”、“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会”、“文学插图艺术展”,西南西北、东北、中南地区分别举行的装帧艺术讨论会和观摩会,建国以来第一次召开的“全国文学插图艺术讨论会”,使人们欣喜地感到,书籍艺术的新潮来了。国家要建设,人们要知识,专家学者要著述,群众要书读,书刊必装帧,书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籍装帧的历史是漫长的,不同时代的书籍装帧和名称也不同,按历史顺序,可分如下几种:编:秦汉时期的书籍主要是简策,材料是竹片或木板,用牛皮索编串成册,名之为“编”,或叫做“篇”。卷:比简策稍后一点的书籍叫帛书,是写在纺织品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