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鹗简介刘鹗(1857-1909),晚清悲剧人物,一位时代先行者,也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刘鹗出身官宦之家,无意仕途而热衷治河、算学、医学,想要干一番对国计民生有利的事业;曾写出我国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铁云藏龟》。他建议政府借外资修铁路、开煤矿,被时人斥为汉奸;八国联军侵华时,刘鹗见北京粮荒,买俄国人大米贱价卖给百姓,几年后因此获罪流放新疆而死。《老残游记》不是刘鹗自传,但他的生活经历、政治观点和道德理想都融聚其中。主人公老残就是刘鹗的艺术化身。《老残游记》从1903年开始在《绣像小说》、《天津日日新闻》等报刊上连载,共20…  相似文献   

2.
3.
国文学史上有名作家的咏陇诗,一般都是我省文学界众所周知的。但是,《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也有一首咏陇诗,却似乎鲜为人知。刘鹗的这首诗,写于1908年他被清政府下令逮捕并遣戍新疆的途中,题为《宿秤钩驿》。诗云:  相似文献   

4.
5.
<老残游记>不仅具有谴责小说的特点,更承载着作者刘鹗的人生理想,特别是其<二集>所塑造的逸云形象,典型地反映了作者终身奉行的思想理念.本文通过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解读演绎,剖析了作者不太为人关注的佛教素养,并透露出一个饶有趣味的信息:晚清儒学潜流太谷学说,在其思想内核中,更有着极其深刻的佛教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6.
《老残游记》不仅具有谴责小说的特点,更承载着作者刘鹗的人生理想,特别是其《二集》所塑造的逸云形象,典型地反映了作者终身奉行的思想理念。本文通过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解读演绎,剖析了作者不太为人关注的佛教素养,并透露出一个饶有趣味的信息:晚清儒学潜流太谷学说,在其思想内核中,更有着极其深刻的佛教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7.
成书于清末而流传甚广的《老残游记》直露地描写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丑态。刘鹗在其小说中对丑进行了大量的描述和揭露,而且例举了作为象征世界和现实存在的丑的形态。以文本解读为重点,以现实社会为关照,从刘鹗的审丑心态出发,探讨作者对当时丑陋社会的批判以及采用这种美学批判方式的原因,不仅有助于对社会全方位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解读作者的忧患意识和悲世情怀。  相似文献   

8.
《老残游记》作为近代小说名著之一,一直备受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在《老残游记》众多的研究者中,刘鹗的后人、家族中成员都对《老残游记》的研究与阐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作为家族中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对家族文化作了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9.
刘鹗是清末实业家和小说家,其写作的《老残游记》一书,寄托了作者的身世、家国、社会、种教之感情,在文学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可谓是一部感情寄托书、政治宣言书、学派传道书、作者自辩书、文学风骚书。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对严薇青先生为1981年齐鲁书社版《老残游记》所作的注释提出了商榷质疑。  相似文献   

12.
被鲁迅称为晚清四大“遣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完成于1906年间,至今已八十年了。本文试图对八十年间有关《老残游记》的研究作一鸟瞰似的概述,以求从宏观的角度,对此项研究的得失、渊流作一分析,并提出研究角度的转换的可行性问题。一、对《老残游记》主题思想的评论一部《老残游记》,其主题思想本应说是被刘鹗表述得够明白了,一言以蔽之,就是“哭世”。其在《老残游记》的《自序》中写道:  相似文献   

13.
《老残游记》作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国内外广受好评,但深究其文本内涵,却不是"谴责"一词可以简单囊括的。以往学者往往就小说的政治性、意向隐喻以及叙述视角等方面进行研究,却对文本所呈现出的区域饮食文化特点及其所传达出的社会内涵等方面关注较少,而在这背后蕴含的,则是长期以来不同地域的人在长期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内涵和风俗多样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4.
《老残游记》是晚清时期刘鹗所写的古典白话文小说。作品在描人状物时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本文主要从语义、语法功能、音节结构方面,以《老残游记》中的拟声词为研究对象,试图归纳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评论中,分歧最大的莫过于刘鹗的《老残游记》了。推崇者誉之为“一个倜傥不羁的才士,一个很勇于事功的政客”,“发表他对于身世、家庭、种教的见解的书”,是一部“做学问做人的教科书”;在写人写景的“实地的描画”这一方面,“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批判者斥之为“《老残游记》是一部思想倾向基本上反动的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只“有一定的艺术技巧”。这两种互相对立的评价,实际上都是各执一端,加以夸大,是相当片面和主观的见解。公允的评论仍然属于鲁迅。他在《中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虽然在成书形式上留有晚清小说的片段性特征,在叙事模式上采用"新小说"家的第三人称限制叙事,但仍有着高于同时期其他晚清小说的艺术成就,表现为具有在晚明时期走向成熟与辉煌的小品散文的风格。本文将主要以晚明小品的艺术特点作为参照标准,分析这部著作随性适意、真趣自然、抒情感怀、韵高奏雅的审美风格。同时把该书放在晚清小说的环境之中,在对比中凸现其小品风格。  相似文献   

17.
王世立 《华章》2007,(8):87
<老残游记>独特的叙述视角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限知视角的运用;第二、传统小说.全知式'叙述视角的因袭.这种特殊的叙述视角的形成和晚清小说家的创新精神和传统叙事模式的影响等因素相关.由于小说独特的叙述视角,小说呈现出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变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老残游记》的解读存在误区。这是鲁迅的谴责小说概念及其构建方法和推衍运用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9.
“洪都百炼生”撰写的三十四回《老残游记》,同当时其它中国小说一样是在期刊上连载的。在1903年至1907年间此书问世以后,除了开头的二十回,剩下的几乎全部被人们遗忘了。四十回本于1919年在上海出版,但其中的后二十回是伪托的。胡适在1925年揭示了刘鹗是真正作者的事实,他对仅有前二十回的可靠的原稿作了评价,对建立这部小说的声誉很有  相似文献   

20.
经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正统文化,统治着中国上至君臣下至黎民的思想。它的特点是重群体轻个体,重服从轻自由,尤其在宋明以后理学的大力提倡使得“存天理,灭人欲”成为禁锢人的正常欲望的枷锁。在此种思想统治几千年下的中国人习惯于麻木地依附于权威体制,泯灭个性,压抑正常欲望.取消作为人的主体性、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