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已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鲁镇的有权有势者,也是个典型的势力眼,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也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赵太爷为什么认为阿Q不配姓赵?村里的人根据什么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国“姓”的传统说起。在古代,“姓”是一种徽号。同一个姓,代表着一个血统的强大民族。从字形上分析,“姓”是“女”和“生”构成的合体字,它最初的意思是为某女…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无姓的“玩偶”。姓氏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认,但我注意到小说里的祥林嫂与阿Q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确切的姓氏,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概也就姓卫”;而阿Q“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因为被赵太爷一个嘴巴给打掉了:“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在统治者眼里,奴隶是不配…  相似文献   

5.
四、赵太爷和假洋鬼子的丑恶形象《阿Q正传》除了成功地创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文学典型以外,还紧紧地围绕着辛亥革命时代激烈而复杂的阶级斗争,成功地塑造了赵太爷和假洋鬼子这两个主要的反面人物形象.赵太爷是未庄的一个大恶霸地主,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人物.在辛亥革命到来之前,他依仗权势,一手遮天,在未庄称王称霸,对农民群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他家常年雇有长工、短工,驱使人们日夜为之干活,当牛做马,在榨干人们的血汗以后又任意把人一脚踢走.赵太爷不仅是个贪吝无比的“吸血鬼,而且是个骄横跋扈、凶狠暴戾的“土皇帝”.他因为自己姓赵,就不准阿Q姓赵,他“满脸溅朱”地大骂阿Q:  相似文献   

6.
在《阿Q正传》中,“小孤孀”曾出现在以下的场合:其一是作为曲名《小孤孀上坟》中的词被阿Q哼唱出来: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回家后想这是儿子打了老子,又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又是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了。其二是有一天吴妈正跟他谈闲天,阿Q心中就想“女人……吴妈……这小孤孀”,于是就下跪向吴妈求婚;吴妈因阿Q向她求婚而寻短见时,阿Q挤到人群去看热闹,心中想:“这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于是就遭到赵大爷的一顿追打。其三,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阿Q临刑前,忽然看到了吴妈也在人群中,心中觉得自己…  相似文献   

7.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物语言尤为突出。鲁迅先生在“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中,对赵太爷与阿Q和阿Q与假洋鬼子的两段对话描写,算得上是传神之笔,真值得一读。下面是“革命”一章中赵太爷同阿Q的一段对话: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得得,……”“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锵锵,”阿Q料  相似文献   

9.
阿Q“恋爱悲剧”之后,在未庄生计无着,不得已到城里混了一趟,谁知却顿时“阔”了起来,用时髦话说就是“中兴”了,于是得到了未庄人的新“敬畏”。通观未庄人对阿Q的敬畏,似乎只有两回。一回是阿Q自称姓赵,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之后;另一回就是阿Q“中兴”重返未庄之时。其实,未庄的人们似乎从未真正地“敬”过阿Q,赵府、钱府的人且不说,即使是王胡、小D之流,也敢于对他“大不敬”,甚而至于动手同他对打,让他碰几个响头,逼他承认是“儿子打老子”,或自轻自贱为“虫豸”。只是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未庄人反倒对他有几分敬畏,原因自然不在…  相似文献   

10.
一、把“阿Q”读成“阿鬼”…… 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正传》的主人公取名叫“阿Q”呢?其第一章《序》里是这样解释的:阿Q不仅失掉了他与生俱来的姓,而且也搞不清楚他的名到底是叫“阿桂”还是“阿贵”,因为“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所以“只好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人物命名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赶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  相似文献   

12.
阿Q是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以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革命风貌。作品里的阿Q是一个落后雇农的典型形象。后来阿Q也曾有过反抗和革命的要求,可是由于投机钻进革命队伍中的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联合赵太爷、举人老爷,把总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逮捕、游街,终于阿Q又糊里糊涂被他们杀掉了。对于阿Q的“革命”,历来存有争议。起初有人认为落后愚味的阿Q根本不可能革命,近来又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  相似文献   

13.
宋玮  仄平 《语文知识》2005,(12):25-25
“异称”是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的称呼的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借助异称塑造形象。鲁迅《阿Q正传》中阿Q宣布投降革命党后,赵太爷以巴结的口吻称他“老Q”,阿Q没有理,赵秀才只得直呼其名“阿Q”,阿Q站住了,歪着头问道:“什么?”于是赵太爷又称“老Q”,赵  相似文献   

14.
阿Q本来是个“上无片瓦 ,下无寸土”住在土谷祠里的农民 ,只靠两手帮工挣碗饭吃 :“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没有家 ,没有孩子 ,甚至连姓赵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处处受人欺压 ,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是典型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阿Q原本就是封建社会的被压迫与被剥削者 ,但另一方面他也是封建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者和卫护者。阿Q作为世界文学形象的典型和极具思想内蕴深度 ,也许与此有关。阿Q在未庄 ,身受以赵太爷为首的地主阶级压迫 ,可是 ,他与赵太爷一样卫护着封建意识形态 ,“他那思想 ,其实是样样合于圣经贤传的” ,对于一…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是以“宾”的循环出现来突出“主”的悲剧意义的,这种手法类似于新诗中的复唱艺术。 被示众砍头的阿Q“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阿Q在喝彩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看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这吴妈就是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中的那个阿Q欲爱不成的女佣。在第四章,阿Q向吴妈求爱,闹了一场恋爱的悲剧。他的毡帽被地保索去,棉被赔了赵家的香烛钱,最严重的是损害了吴妈的声誉。阿Q的轻狂让她觉得无颜活在世上,倘若  相似文献   

16.
赵白眼——一个不该忽视的小人《革命》一章的开头这样写到:“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鲁迅先生用了这个妙趣横生的开头,以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作为绍兴光复这样庄严事件的补充,意在说明人们对革命的冷漠,他们更关心的是身边的小事。但能作为革命事件的补充,也说明了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在未庄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未庄的大事。这首先是因为两个人在未庄的地位都比较突出:此时阿Q刚从城里“长了见识”回来不久,又加上他手头有便宜的货,所以他的一举…  相似文献   

17.
大小说,多虚构。但我却不明白为什么赵太爷姓赵、赵司晨姓赵、赵白眼姓赵,甚至阿Q也曾经说他姓赵。我好怕,因为我也姓赵。2001年10月1日,我得到了这样一份遗嘱:赵氏子孙:余不日即死。余死不足惜,然所不能忘者,乃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借与阿Q之三十七枚铜钱(非余吝啬且看下文)。兹因阿Q畏于利率之计算冗杂,两方商讫:一日增一文。至今已一十三年。尔等务必收回,阿Q如死,追于其子孙。切切,务忘。黄纸黑字,清清楚楚,赵氏子孙责无旁贷。但我究竟是赵太爷的子孙,还是赵司晨的后裔,抑或是赵白眼的嫡传就不得而知了。至…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三册《阿Q正传》这篇课文148页正数第五行有段文字是: 阿Q轻轻的走进了,站在赵白眼的背后,……笔者认为,这段文字中的“进”字,可能是“近”字之误,其理由:从课文脉络推断得出。在这段课文的前一个自然段里,小说写道:“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的(?)进去,他一到里面,很吃了惊,……”这里  相似文献   

19.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在中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阿Q一生未娶妻,虽有过一场恋爱风波,但结果还是不了了之。阿Q在调戏了小尼姑之后,小尼姑骂他会“断子绝孙”,但据说,《阿Q正传》一经发表,就不断地有人对号入座,说鲁迅就是在骂他云云。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标点符号,除了表示句子中间的停顿以及一定的语气外,还有助于文章的表情达意,鲁迅的《阿 Q 正传》当为一例.一、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1.有的标点符号有助于描写人物的神态。如《阿 Q 正传》中写到革命党进城后,阿 Q 也决定“投降”革命造反了。他拿块断砖敲开静修庵的门后.有这样一段对话:‘你又来什么事?’伊(指老尼姑——笔者)大吃一惊地说。‘革命了……你知道?’……阿 Q 说得很含糊。”阿 Q不像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知道砸龙牌、拿宣德炉,他到静修庵来革命,怎么革自己也弄不清楚,所以说得断断续续,含含糊糊.两处省略号便传神地表现了阿 Q 当时的神态。又如,阿 Q的“中兴”,引起了村人的惊异。堂倌、掌柜、酒客、路人都对他表现出一种疑而且敬的神态来。掌柜也与他攀谈“发财发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