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宪法司法化在今天的法学界不再是一个陌生和时尚的话题.不少的专家和学者对宪法司法化的是与非,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宪政的内在价值和最终目的必然要求宪法司法化.控制国家权利要求宪法司法化,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要求宪法司法化.宪法司法化是中国走向宪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关于宪政,研究者共识较多;关于宪法的司法化,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存在较多争论。文章分别阐述了对宪法的司法化和宪政的认识,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宪法的适用,宪法的司法化是走向宪政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3.
拥有一部完备的宪法,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实现宪政。宪法效力的阙如,是没有宪政的表征,同时也是宪政发展的障碍。中国宪政之所以难以实现的原因,主要包括文化背景和制度因素两个方面。促成文化观念上的转变和进行制度层面的构建,实现宪法司法化,使宪法走下神坛,是实现宪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宪法司法化在今天的法学界不再是一个陌生和时尚的话题。不少的专家和学对宪法司法化的是与非,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宪政的内在价值和最终目的必然要求宪法司法化。控制国家权利要求宪法司法化,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要求宪法司法化。宪法司法化是中国走向宪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宪政社会主义是指坚持宪法至上、保障公民权利、有效限制政府权利的宪政主义与推行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内在结合。建设宪政社会主义是我国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与基本目标。努力探索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司法化是建设我国宪政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宪法司法化包含有宪法的司法适用与违宪审查两个层面的内容,其司法适用具有不同于普通法律适用的特点,司法违宪审查则是关系到现有宪政体制的构架的根本性问题。宪法司法化只有走出合法性与正当性的悖论才有可能得以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7.
作为探索宪政"中国化"问题的第一人,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宪政制度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自身文化传统。在比较差异的基础上,他借重、重述中国文化传统,发掘宪政主义的本土资源,并站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致力于重构西方传统宪政观并使其"中国化"。  相似文献   

8.
宪政程序是宪政主体在创制宪法、实施宪法和维护宪法的政治实践过程中,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式、步骤、方法实施法律行为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总和。宪政程序具有实践性、稳定性和自治性特征,同时,宪政程序具有工具性价值、目的性价值。  相似文献   

9.
规范国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个人权利和自由是自由主义宪政的核心理念,而不能相反。在宪法观念的启蒙和传播中,清末民初公共知识分子对自由、民主、共和等观念体认上的偏向和误区,是民初自由主义宪政试验失败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之一。亦表明近代中国的宪政努力从一开始即发生了起点的位移和偏向:宪法观念尚未彻底世俗化,尚未落实到以人为中心,以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和权利以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在运用宪法打官司,但在我国,宪法还没有进入司法程序,宪法司法化的概念对我们还很陌生。宪法司法化实质上就是使宪法真正得以实施,只有将宪法司法化才能使宪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宪法司法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宪法的直接适用性;二是司法审查。囿于我国宪法的规定、宪法规范的特点、宪政体制及法律传统,这两方面内容在我国无法实现。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应当在民主集中制的框架内寻求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说:“宪法,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换言之,孙中山认为:宪法的内容和意义,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之构成法”;二是“人民权利之保障书”。本试图以“九权立宪”为题,分述孙中山九权立宪思想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和价值探析等三个部分,阐述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以便为我们今天的民主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西方为蓝本构建宪政制度一直是非西方传统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难以成功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隐藏在西方宪政制度背后的是一套独特的文化机制,而其中又以从古希腊、罗马延续下来的法治传统和基督教神学思想为主要的支撑点.西方的文化浸润着基督教神学理念,由此培育了一种独特的以守法与自律为特征的宪政精神.这是一种文化机制,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如果不能同时移植西方文化的根基,宪政制度的建构将是很难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法治国家的最高层次是实现宪政。要在缺乏法治底蕴的中国实现宪政,必须解决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才能逐步推进宪政的进程,最终在中国实现宪政。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证人出庭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案件证人出庭率很低,原因有三:立法上有疏漏;司法机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证人出庭作证的社会氛围.应针对这些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提高证人出庭率.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offers a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judici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al reforms. It uses the model to analyze two case studies of court-led educational reforms in the third rail of Israeli politics – the curricula and the admission policies of ultra-Othodox (Haredi) schools. These case studies are located at the knotty junction of human rights,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education policy, generating concern in many countries. The conclusions demonstrate that even when the courts are cautious, judicial involvement in third rail educational reforms may produce impacts that drive the cogwheels of policy-making in directions that are apt to undermine the interests of the petitioners. Therefore, the choice of courts as a forum for shaping education policy in political third rails should be prudently considered. The paper also demonstrates the need to evaluate litigation by means of a contextual, evidence-based analysis. It highlights that in certain cases, what may appear to be unjustified judicial activism or restraint is, in fact, a reasonable response, whose harmful ramifications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context of political third rails. Even the best judges are not immune to the well-known assertion that ‘hard cases make bad law.’  相似文献   

17.
法学翻译是联系各国法律理论和实践成果的重要媒介.民国时期堪称近代中国法学翻译的鼎盛时期,其中宪政方面的译著尤为丰富醒目且意义重大.这些译著中,有来自不同国别、不同背景译者的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流派,反映了不同的宪政思潮.译者中既有本身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法学家、翻译家,更有大量作为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媒介的留学生们.译者自身学术背景和价值观念各异,促使他们创作了不同风格的译著.宪政译著无疑对当时的政治思潮和实践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这些未能成功的宪政和其译著一起,给今日的宪法实践留下了经验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清末社会,随着立宪思想的日益兴起,法政知识与法政人才成为社会亟需而倍受重视,法政教育也应时兴起。本文主要考述在清末立宪的社会思潮之下,地处西北边远的甘肃地区法政教育的发轫。  相似文献   

19.
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飞跃,是今后一段时间摆在湖北全省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本文针对新的历史阶段湖北科教兴农的障碍因素,围绕新型农村科教创新体系的建立,就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的创新、农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科教兴农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论当代大学生宪政思维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飞  杨凤娥 《大连大学学报》2007,28(5):110-112,74
宪政思维是建立宪政国家的思想意识基础,民众没有宪政思维,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国家无从建立。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盛行法律工具主义,缺失宪政思维,与大学生即将承担的历史任务的要求相背离,因此,培育宪政思维是大学生担当时代重任的前提。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宪政思维是高校的历史责任,高等院校应该开设宪政公共课程、培养高素质宪政教师、革新教学方法,从而培育富有宪政思维的大学生,推动我国宪政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